域外 | 拒絕兩位總統邀請,她教過的差生,全都上瞭大學

03-10

上個世紀 80 年代,曾有一位小學老師,先後受到裡根和老佈什兩任總統邀請,希望她能夠進入聯邦政府擔任教育部長。

但兩次都被她拒絕瞭,每次她的答案都一樣:" 抱歉,總統先生,我隻屬於教室。"

她叫瑪法 · 柯林斯(Marva Collins),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傳奇教師,或許會帶給老師傢長們一些啟示。

1

1

在種族主義盛行的年代,出生於阿拉巴馬州的黑人傢庭的柯林斯從小就懂得:隻有加倍努力才能讓生活擁有尊嚴。

父母在她幼時離異,但都從未吝嗇於表達對她的愛與關心,在當時,獲得一份秘書的工作,對於黑人女性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但爸爸一直鼓勵她:" 你聰明、漂亮,你是最特別的,長大之後,肯定能做一個秘書 "。

女兒果然沒讓父親失望,22 年後,她的聰明才智,讓她成為瞭一名優秀的秘書。

雖然工作不錯,但很快柯林斯就覺得:這裡不適合我,我的使命不在這裡,教書才是我真正想幹的事情。

於是 Marva 上瞭夜校,幾年後獲取瞭教師證書。隨後,來到芝加哥市的德拉諾小學任教時,柯林斯卻發現:這裡孩子們的遭遇與自己的童年並不一樣。

加菲爾德公園

學校所在的加菲爾德公園附近,是芝加哥有名的貧民區。就是那種妓女和匪幫經常出沒,犯罪與毒品一樣泛濫的地方。

學校裡的情況並不比外邊好太多,老師們經常會抱怨:" 這幫學生真討厭 "。大傢肯付出的最大努力,隻是盡量讓孩子們在學校裡待久一些,這樣他們就不會 12 歲加入街頭幫派,不會那麼早接觸毒品並犯罪。

孩子們在學校裡都雙目無光,表情呆滯,還在 7 歲、8 歲或者 9 歲的時候,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就已經對生活認輸瞭。

政治傢們鼓動的遊行與暴亂能否改變這裡,柯林斯不知道。但她相信教育是真正的解決方法:讓從這裡長大的孩子學會自尊自愛,能夠自食其力,情況也許才會真的有所改變。

2

在日常教育中,她把目光放在孩子們的長處與優點上,並積極地鼓勵和培養,讓他們相信自己不是失敗的孩子。慢慢的,柯林斯的班上開始成為瞭 " 差生 " 們的避難所。

不受其他老師歡迎的孩子,還有不守紀律的 " 問題小孩 ",在她的班裡沒過多久就都 " 服服帖帖 ",成績也漸漸開始好瞭起來。

很多年後,柯林斯的名聲傳遍整個美國時,有人問她:你能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她回答說:相信學生。

但教學的成功真的那麼簡單嗎?至少德拉諾小學的老師們是不信的。他們不相信,那些他們嘲笑過的讀瞭 3 次六年級,或者換瞭 7 所學校都不會寫自己名字的小孩,居然真的可以在柯林斯的班上學好。

謠言開始誕生。她怎麼能讓學生在班上待那麼長時間?明明其他班的學生都隻想著放學,柯林斯一定是在強迫他們。受夠瞭各種流言蜚語,加上學校在行政管理上反復無常:" 學校除瞭教學不在乎,其它的都在乎 "。

柯林斯決定辭去公立學校的教職,成立瞭自己的學校。

3

1975 年,靠 5000 美元,柯林斯 開辦瞭西區預備學校。學校最初隻有 4 名學生,其中還包括她自己女兒。

最初幾年,柯林斯學校接收的幾乎都是公立學校退學的孩子,這些孩子來柯林斯學校報到的時候,都帶著一大包官方通知,記錄著他們胡作非為的記錄,以及心理和社會問題。

有一個男孩 4 年裡換瞭 13 所小學;還有一個因為曾經用鉛筆戳其他小孩,被兒童心理健康中心趕瞭出來;一個孩子在上學第一天,就用錘子砸傷瞭另一名學生。

他們被認定為是不可救藥的孩子,柯林斯是他們成為街頭混混前最後的希望。

然而柯林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拋開那些所謂的報告,以及孩子日積月累的 " 前科 " 記錄。

因為她見過太多這樣的學生,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人分析,然後冠上標簽:" 學習能力低下 "," 發育遲緩 "," 行為異常 "," 多動癥 " ……孩子們的智商被毫無尊嚴地 " 檢查 " 過,再被議論紛紛。

但孩子們坐不住並不足以證明是多動癥,可能隻是他們厭倦瞭,也可能是他不知道怎麼做作業,但又害怕問問題,或者僅僅是比較活躍罷瞭。

遇上難對付、不聽話的孩子,沒有比貼上 " 這個孩子有問題 " 的標簽更好的借口瞭。

柯林斯堅信:" 在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的確有些學生無法融入學習,但大多數是教育無能的受害者。"

她認為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學習,除非人們老是說他學不會。如果老師認為孩子讀不瞭書,那麼孩子就不會讀書。如果老師認為傢庭背景差的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績,那麼孩子也不會取得好成績

反過來,如果你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環境也許會看到奇跡是怎樣發生的。

4

柯林斯對每個孩子都表現得異常地耐心,總是能讓自暴自棄的孩子們看到積極的一面。

她相信孩子們學好的關鍵,是他們自己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但對於那些防禦心理較強的孩子來說,這並不容易。

9 歲的蓋裡就是一個有防備心的孩子,開學後,總是表現出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老師發的練習,他掃一眼就扔到桌子下。

但和他過去得到的待遇不同的是,柯林斯完全沒有被他激怒,第二天仍舊把卷子和昨天的一起遞給他。當他看到手上已經攢下的 5 份卷子時,蓋裡終於忍不住瞭,他生氣地把一打試卷狠狠扔到地上。

但柯林斯居然還是沒有生氣,她對孩子們說:" 我知道小孩經常會測試自己的極限,我還小的時候也經常這麼做,想試著看我能擺脫什麼。"

接著她興致勃勃地講起瞭自己幹過的 " 壞事 ":把爸媽臥室裡的鐘調慢一小時;上大學時為瞭逃避做禮拜,偷偷從隊伍裡溜出去;把同樣的試卷交瞭 10 遍,老師卻沒有發現……

" 但是!" 柯林斯告訴聽故事聽得很開心的孩子們," 你們交上來的作業我肯定會看,所以不要糊弄我。在這裡,沒有人會強迫另一個人做什麼,這不是我們來這的目的。你們來到這裡是為瞭學習,這樣才能不辜負你們的聰明 "。

這些話當然沒有馬上對蓋裡起作用,不過柯林斯依然每天給蓋裡發卷子,請他朗讀、回答問題,告訴他:你當然有權利決定怎麼做,但我不會放棄你的。

又過瞭 1 天、2 天……柯林斯第 3 天請蓋裡朗讀時,他決定要試一試,但隻讀瞭開頭幾個單詞,就遇到難讀的詞,他就把書扔到瞭教室另一邊。

" 你學走路之前肯定要摔跟頭的 "。柯林斯告訴他," 犯錯誤沒什麼,我們可以一起糾正,但課本可沒犯錯。"

淘氣的男孩最終把書撿瞭起來。幾個星期過去,蓋裡發現他很難再繼續保持那種敵對的情緒。不管他多少次朝著柯林斯吼道:" 我討厭你,我才不做那些該死的作業 "

柯林斯都會回答他:" 就算你這樣吼我吧,我始終都是愛你的。"

電影《The Marva Collins Story》劇照

漸漸地,蓋裡開始做作業瞭。突然有一天,他加入到課堂討論中。後來,他變成瞭班上踴躍發言的孩子,而且非常喜歡寫作。

從來沒有真正對自己無所謂的學生,孩子們表現出的冷漠與不在乎,其實也是把自己的恐懼和沮喪藏瞭起來。

他們遭受瞭太多無法承受的負面評價,他們無法證明自己,隻有選擇放棄努力來報復老師。

但來到柯林斯的學校後," 問題孩子 " 們終於相信:" 不管我做什麼,老師都會相信並且接受我。"

這個學校不是為瞭給他們打分,不是為瞭認定他們 " 有罪 ",而是為瞭讓他們變得更好更聰明而存在,他們終於不再像過去一樣傷害自己。

所有被退學的孩子們來到柯林斯這裡,總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進步。到瞭學期的最後一天,他們還常常賴在教室不走。

逃課打架的孩子 " 變好 ",是因為他們對學校的態度改變瞭。

5

在柯林斯的課堂裡,教學大綱從來不是一個硬性的標準。她的班裡總是有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最初隻有柯林斯一個老師。她把孩子們按進度分組,照顧到每一組學生的情況。

從 0 開始的學生,會在單詞拼讀上得到最紮實的鍛煉;掌握瞭基本閱讀能力的孩子,會被柯林斯帶進一個豐富的文學世界。

柯林斯不太喜歡用小學慣用的教材,她認為對於加菲爾德貧民區的孩子來說,課本裡的生活實在太不切實際瞭:

父親總是穿得整整齊齊;母親從來不工作,整天烤面包;房間裡收拾得幹幹凈凈;兄弟姐妹從不爭吵;孩子的鞋裡從來沒有臟東西……

生活是這麼紛亂復雜,她希望孩子們別做溫室裡的花朵,要知道世界一定是不完美的。

" 那些和死亡、貪婪、暴力相關的話題不應該被避諱,因為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成長 "

她自己是個酷愛讀書的人,很自然地將這些帶到瞭課堂上,以自己為榜樣,熏陶孩子們閱讀大量文學經典。因為世間人性的復雜,往往是文學名著的主題。

有的孩子可能會認為,莎士比亞、柏拉圖是需要非常有才華的同學才可以讀的,不自信的孩子們會擔心自己不夠聰明,不足以讀懂文學經典。

但柯林斯會讓孩子們知道:這些看上去很高深的著作,並不是什麼 " 神秘 " 的東西。

他們一段段、甚至一句句復習,討論書中的觀點、角色和情節發展。直到孩子們不害怕閱讀,直到他們能拿出書裡的知識和老師交流。

6

學生變多後,柯林斯不得不把學校搬出傢中的房間,在外面租教室。她收的學費遠比公立學校低,還有一些學生傢長不付學費。所以柯林斯數十年來生活困苦。

《60 分鐘》節目的制片人聽說瞭她的故事後,事情終於有瞭轉機。15 分鐘的電視節目,讓全美國都知道瞭這個開在貧民窟的小學。

看到那些曾經被認為不可救藥的孩子,在一所資源緊缺的學校竟能取得巨大進步,觀眾們都受到瞭觸動。

許多資源與資金向柯林斯湧來,學校得以擴招、開辦分校。柯林斯選擇老師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必須始終對學生懷有信心。

但這個平凡的私立學校教師的成功,也引來許多爭議(不過多數批評都來自芝加哥公立學校的老師):

有人說她的學生其實也是精挑細選的;有人說柯林斯偽造瞭學生成績;她還被懷疑接受某項法案的政治資助……

《華爾街》報紙這樣描述關於她的爭議:" 這是一個關於國傢教育政治的故事,尤其是關於城市貧民區教育的故事,在這裡公立教育敗得很慘。而 Collins 個人的成功是這些教育的恥辱。"

2004 年,小佈什總統為她頒發瞭國傢榮譽:國傢人文勛章。小佈什感慨地說:" 你作為一名黑人女性,生長在種族主義最嚴重的時代,卻變得如此明亮。"

而後柯林斯一直都專註於教師培訓的工作,直到 2015 年去世。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老師將她視為榜樣。

7

柯林斯的故事也鼓舞瞭許多人,主講哈佛大學《幸福課》(也叫 " 積極心理學 ")的 Tal Ben Shahar 老師,曾經是一個聽眾超過 5 個,就會緊張得難以開口的非常內向的人,這樣的性格其實不適合教師的工作。

看瞭柯林斯的自傳後,Tal 終於決定挑戰自己。他在哈佛大學開《幸福課》的時候,臺下最多有 800 個學生在聽他演講。

柯林斯在自傳中曾說:我不希望孩子們因為自己的出身而受到危害,不想他們輕易屈服自己卑微的出身。

她告訴自己每一個學生:沒有誰的命運是註定的,你們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改善生活靠的不是酒精、毒品,而是你們自我挖掘的才能。

她也用自己一生的故事證明瞭:好學生和街頭混混之間的差距,有時候隻是一個充滿自信與愛的好老師。

來源 | 教師博覽

實習編輯 | 江玉婷

責任編輯 | 周繼鳳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