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叔講故事
兒童聽故事大全
1400 萬父母育兒寶典
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
——凱叔
文 | 悠然主播 | 蘇維
早晨,田小乖小朋友一睜眼就問我:「媽媽,我能看兩集汪汪隊嗎?」
「不可以,今天要去上幼兒園。」
「我還沒睡醒呢,我要再睡一會兒。」一聽要上學,立刻又爬進瞭被窩。
前幾日他因消化不良腹瀉,隻能吃好消化的稀飯,每頓飯必哭,一直嚷著要吃肉,甚至試圖直接從我手裡搶走我正啃著的雞翅。當然,並沒有成功。
為瞭讓他能多吃些他口中「沒有味道」的稀飯,我妥協讓他邊看汪汪隊邊吃稀飯。這直接導致現在大早上一睜眼就想看動畫片。
熊孩子果真是沒有邊界的父母慣出來的。我深深地為自己的輕易妥協而自責,罰自己少吃一個雞翅。
正面管教的精髓就是和善與堅定並行。到瞭時間,就要去學校,這一次我要堅定到底——
將他從被窩裡抱出來,給他穿衣服。
他依然不情願,「為什麼要上學呢?」
這個問題他問過一百次,我也回答過一百次。當然最重要的是,先得共情。
我柔聲問:「寶貝,你不想上學嗎?」
「上學沒有好朋友。不好玩。」
「你覺得上學不好玩?」
「嗯,傢裡才好玩,我想跟你一起玩。」
「哦,這樣啊。那我們一路玩,一路走過去好不好 ?」
「好啊」他欣然同意。耶,這就是我要的效果。
之前,碰到老大或老二這樣問,我都會吧啦吧啦開始講道理,說「上學可以學知識,每個孩子都要上學」之類的話。
甚至還可以再煽情一點,說「山裡的孩子為瞭上學要走要多山路,爬過危險的吊橋,頂著一頭霜花,但是再多困難都阻止不瞭他們上學的腳步……」
可問題是,往往我已經感動得眼淚嘩啦嘩啦瞭,聽的人卻不為所動。
思想傢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事實證明,他果然是大思想傢。這三招我在孩子們身上都用過瞭,的確如他所說,沒一點兒用。
姐姐田小歪有一次抱怨英語的固定搭配短語總是記不住。
作為一個英語是短板的陪讀媽媽,在那一刻還是忍不住沖上前去,跟她講當年我耳聞的班裡英語學霸們所用的學習方法:「讀,反復讀,直到背過。」
然後開始滔滔不絕講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學好瞭英語,你可以接觸更廣闊的世界,擁有更多的機會……」簡直比英語培訓班老師宣傳得還賣力。
最終的結果是,她趴在桌子上哭起來。
我打的雞血,不是催淚彈好吧。
以前,這樣的情況絕對會讓我炸毛。怒火中燒,氣沉丹田,開始醞釀一場咆哮。
可學瞭心理學之後,我終於明白,是我自己沒有 get 到女兒的點:她想要的隻是傾訴和被接納。
而我卻急於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教育她、引導她,反而讓她覺得自己是不行的,是不夠好的,不被我接納認可的。
圖片來源:《蒂莫西的奇異生活》
接納,就像土壤,它能夠使孩子發展並實現自己的潛能。
因為,對孩子來說,接納就等於被愛。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困惑,為什麼孩子越來越少跟我們談心瞭。很多時候,關上溝通之門的那個人,其實是我們自己。
當孩子跟你說,「媽媽,我不想寫作業瞭。」
你會怎麼回答呢?
A:「不想寫作業,你還想幹啥,上天啊。」
B:「怎麼可以有這種可怕的想法啊,你是一個學生,一定要好好寫作業啊。寫作業就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檢測,這樣你才知道自己什麼地方不足,做到查缺補漏啊。」
C:「哦,親愛的寶貝,你知道你這樣說媽媽有多傷心嗎?你知道媽媽有多愛你嗎?媽媽希望你有一個好的前程,有好的生活。你不寫作業,不學習,媽媽會傷心死的。」
對號入座。請問你是哪一種?
作為一個倆娃的媽,修煉成資深戲精的我,以上三招都用過瞭——已經幫你們檢驗過瞭,這些都是「關上溝通之門」的好方法。
你可以回想一下,如果你跟老公說「我不想帶娃瞭」,你老公什麼樣的回應會惹毛你呢?
A:「不想帶娃,你還想幹啥?上天啊?」
B:「怎麼可以有這種可怕的想法啊,你是一個媽媽,一定要好好帶娃啊,帶娃就是你最重要的事業啊,衡量一個好媽媽的標準就是帶娃帶得好壞。」
C:「哦,親愛的寶貝,你知道你這樣說老公有多傷心嗎?你知道我有多愛你嗎?我希望你是一個好妻子、好媽媽,你這樣說我會傷心死的。」
估計你老公等來的,將是一場腥風血雨吧。
圖片來源:《凱莉日記》
「老娘需要的是認可!」當媽的仰天長嘯。
是的,每一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辛勞被認可,自己的情緒被接納。孩子也一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需要被接納,被認可。
積極地傾聽別人,是認可對方的最好方式。
正確的傾聽方式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示范下。
「你不想寫作業?」
此時你需要對孩子的話進行編碼,瞭解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反饋給孩子,來驗證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確。
註意,考驗你演技的時候到瞭。控制表情,沉穩,平靜,一定要表現得淡定自然,然後等著孩子怎麼說。
比如他說「寫作業太煩瞭太多瞭,寫不完」。此時依然可以重復他的話「哦,你覺得作業太多瞭」。不想重復的時候也可以用「哦,這樣啊」「確實」等表示肯定的語句。
先肯定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在傾訴的過程中,孩子便會慢慢說出問題的核心。
當人們受到鼓勵,敞開胸懷說出困擾他們的情緒時,這種情緒才能得到釋放。
千萬記得,無論孩子說什麼,這期間不要講道理,不要提建議。他可能會說出一些激烈的詞語,這可能是他寫作業受挫瞭,很正常。
沒關系,接納他。
我們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會說一些激烈的詞語,但是當我們表達出來,傾訴出去,這種壞情緒就釋放出去瞭。
積極傾聽能夠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溫暖的親密關系。被另一個人傾聽的經驗,被傾聽者理解的這種經歷,都會帶給人極大的滿足感。
最終,你會發現,見證奇跡的時刻到瞭。
他在傾訴結束後,自己乖乖去寫作業瞭。
當孩子把問題「說出來」時,比起隻在頭腦中思考,會想得更透徹,並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不需要你跟他講完不成作業的危害,他心裡都清楚。他也知道,自己必須找到解決的方法。隻是,在心中煩躁的時候,他需要一個窗口,去宣泄。
其實,當我們忍不住去講道理、提建議的時候,同時也傳達瞭一種不信任——不信任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閉上嘴巴,隻是傾聽,反饋你所聽到的,肯定他的感受。當孩子聽到自己的「信息」被準確地接收到,他也就明白,自己是被理解的。
圖片來源:《看上去很美》
前一段時間,「北大畢業的留學生王猛(化名)拉黑父母 6 年,12 年不肯回傢」的新聞讓很多父母感嘆,父母難做。
可拉黑父母的王猛也有自己的委屈。他寫萬字文控訴父母對他的傷害,說他曾求助於心理醫生。
醫生說他,「幾乎有瞭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
圖片來源:《地球上的星星》
王猛認為,「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他說,自己五六年級時,對奧數很有感覺,而一開始母親並不樂意讓自己去。
一次在外參加奧數考試回來後,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瞭,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回到傢後,母親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瞭吧!」
他跟父母寫信,說自己無法跟他們安排照顧自己的人相處。卻被父母認為狹隘,並要求他學會與人交往。
王猛多次抱怨父母對自己的肆意操控,對自己不理解,不接納,但都被父母忽視瞭。
最終,王猛給父母發瞭決裂信。
他將溝通的大門關上,也把父子親情關上瞭。
雖然我並不認同王猛的做法,但他的控訴確實反映瞭我們跟孩子溝通時需要規避的問題。
我們為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少走彎路,想把我們的人生經驗、知識分享給孩子。但這真不是一廂情願的事,也得看孩子是否有這個意願。「情形推銷」難免遇到阻抗。
很喜歡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傢托馬斯 · 戈登博士在書中的一段話:懂得接納的父母願意讓孩子編寫自己的人生「程序」,而不懂得接納的父母感覺有必要為孩子編寫他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去編寫,就讓我們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和觀眾吧。
圖片來源:《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