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歲開始跟著兒子這樣學畫畫,最好的藝術教育是自由表達和感受美好

03-10

少年商學院

  在傢上世界名校通識課

 

文 |   尼奧媽

作者是一位臺灣媽媽

育有一個可愛兒子,名叫尼奧

運營有博客:尼奧媽的新媽媽主義

學院君說:我們曾分享過《BBC 拍給孩子的 8 部藝術紀錄片》《為什麼美國孩子都會畫畫》《請把孩子視為 " 創意合夥人 "》等系列關於美學與藝術啟蒙的好文,無一不再重申常識並引導自我追問:藝術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今天再分享一篇專欄,從一位媽媽受到的啟發說起,希望對大傢有所啟發。

如果一開始就功利地作畫

孩子很難因藝術而愉悅

在一個大雨的午後,我即興拿出瞭顏料和水彩用具,跟孩子玩起瞭色彩遊戲。想畫些具體的花鳥蟲魚,腦子卻一片空白,想和孩子一起來個藝術創作,卻怎麼也想不出任何 idea。

我隨意塗抹瞭一陣,無聊感侵襲而來。回過頭去看孩子,我驚奇地發現,他正在專註地往紙上擠壓著各種顏料,特別認真,好像擠顏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過瞭一會兒,他又找來瞭一把玩具菜刀,開始刮畫筆。看著孩子快樂得沉浸在自己畫畫的世界中,我突然產生疑問:如果這是我第一次畫畫,我會怎麼做?

於是,我做瞭從來沒有做過的事(幼年時不曾做過,學畫期間也未曾嘗試)。

我完全放棄瞭控制畫筆的水份、顏料與自我意識,用紅、黃、藍三原色水,隨意、隨機地將顏色噴灑。毫無主題、毫無目的,也無需在意其他人認同。活到 36 歲,第一次覺得:" 我好自由。"

(母子倆 " 任性 " 後的成果)

一開始,孩子有所保留地(或想要謹慎地)塗抹顏色,甚至有點懷疑媽媽說 " 怎麼能這麼隨便噴灑呢 ",但看著我自顧自玩得全身臟兮兮的模樣,他的顧忌就暫時拋到腦後。

我立起未幹的畫紙,任顏色自由地流動,我們無法預測每個顏色的去向與終點,但我們是創作與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過本能式的運用肢體,享受純粹的愉悅。

在我看來,學藝術大概就是如此——自由地表達,發現自己的內心,偶爾拋開技法和標準,也許更能找到最初的愉悅。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從小學畫,多是為瞭培養藝術內涵,有天分一點的,會為瞭走入正規的藝術體系而學習各種技法。幸運地成為藝術傢之後,為瞭謀生、為瞭突破、為瞭宣揚、為瞭引領時代……藝術理念瞭然於胸,藝術技法也日漸嫻熟,卻也容易被這些框架所限,反而難以體會藝術帶來的美好

這實在太可惜瞭。

" 老師,兒子真的沒有要當畫傢!"

" 不幸 " 的是,上小學以後,兒子雖然還是喜歡畫畫,卻變得不那麼自由瞭。

當時一年級剛開學,外籍老師跟兒子的班主任老師抱怨,我兒子都不聽從老師的指令,不把顏色塗滿,而且塗得很醜。

於是我也回應:" 我兒子以後沒有要當畫傢,或是以塗顏色為生,如果老師的指令沒有引發他想完成的興趣,那老師可能要重新檢視備課內容。另外,美醜這種東西很主觀,如果老師希望他有積極的態度,我可以提醒他,但請不要抱怨他畫得很醜。"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不希望兒子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情,會因為 " 沒有天賦 ",或者僅僅 " 不遵守要求 " 就被澆滅。

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曾經遇過一個女班長。她是一個天賦異稟、畫啥像啥的人。無論是可愛的人物畫,或是精準的炭筆素描,都非常純熟,而且沒有匠氣。

有一次,看到她畫的盆栽素描畫,植物的葉片畫得幹凈又靈動,於是問她," 畫畫老師怎麼教的?"

她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每個禮拜去老師傢,老師就隨便叫我在他傢找個東西畫,然後老師就去吸地、打掃傢裡,最後再過來指導一下。"

原來,女班長的父母很早就瞭解自己的孩子有十足的天賦,所以拜訪瞭名師,而這位名師也是看在女班長的超高天分,才肯收下的。而名師之所以是名師,當然教法鐵定與畫畫補習班有所不同。

他讓學生自由選擇場景,而不是擺設好叫學生畫。因為他知道,真正的藝術傢,就是要學會在雜亂的生活物件中 " 取舍 ",然後放進自己的構圖中。但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這樣察覺環境的能力,所以他就要故意去幹點別的,看看這個女班長,是否可以不受影響,依然維持平穩的觀察力。

你看,這位老師教的不止是畫畫的技巧,而是一種啟發。但這種對生活細節的敏銳,可不是訓練就訓練得出來的,幾乎可以說是一出生就註定瞭的。

從小開始,我身邊有不少天生的藝術傢,所以我很清楚,關於繪畫,80% 來自天份,20% 來自努力。就像我自己,無論怎麼掙紮,最後還是不及天份高的同學隨便幾筆充滿創意與概念的筆觸。

乍聽之下很悲觀,但這不代表沒有畫畫天份的人就得放棄藝術。雖然如今我不是一個藝術傢,甚至不曾從事相關產業,但我很高興曾經有這麼多年與藝術如此靠近,學習正規的創作技法,奠定瞭某些部分的基礎。現在隨著年齡漸長,慢慢地可以將人生歷程與藝術的語匯交織出一面極度個人化的格調之墻。

藝術的范疇很大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美感、是藝術品味,並不盡然是 " 以創作為生 " 這樣狹隘的觀點。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希望任何一個老師,純粹以畫得像不像、美不美來打擊孩子。

讓孩子盡興地畫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當我知道,孩子並非為瞭美術系之路而準備學畫時," 畫得像不像 " 這件事,早就換成瞭 " 畫得盡不盡興 "。他會要求我教他畫畫,但我沒有給他灌輸所謂標準的畫畫流程,而是讓他開心盡興地畫自己想畫的。

當然,比起小學前的 " 塗鴉 ",我如今也會引導他運用觀察力、選擇適合的素材去表達。

每一次,當兒子帶著線條交錯、構圖細節復雜,但常人無法理解的 " 抽象 " 畫作回來,我都很興奮地要聽他講解創作背景,因為他總會眉飛色舞地講解畫面中所有超過我腦部范圍的事。

比如,前幾天他就帶回瞭一幅畫:

如果以單純現世的審美來看,老師的評分一定很低。

1、沒有塗顏色 ( 在嚴肅的學校裡幾乎是一種罪 ) ;

2、看不出來到底在畫什麼動物。

但我還是先邀請他介紹這次的內容。

兒子興高采烈地說起:" 這是一隻狗,和一隻 hamster(倉鼠)…… "

我:" 這是一道光要把它吸上去嗎?"(開起瞭外星人的玩笑,但我確實好奇他把陽光的射線拉得那麼長是什麼原因。)

兒子:" 不是。"(等著我其他的答案)

我:" 是太陽嗎?"

他興奮地點點頭。

我:" 哇!這隻 hamster(倉鼠)我一眼就看出來瞭,怎麼能掌握的那麼好呢?"

兒子:" 因為他毛毛的,所以我就像畫毛這樣一點一點畫,我是從耳朵開始畫的,然後嘴巴的地方我畫好後再擦掉開口,最後眼睛和鼻子塗黑黑的!"

我:" 那狗呢?"

兒子:" 也是一樣毛毛的,所以我也畫毛毛的這樣。"

再後來,我發現他為這隻狗畫上瞭影子,而且是順著陽光灑落的角度。

而如果換作是我,畫畫的順序就完全不是這樣——

我一定是先從動物的頭開始定位,然後慢慢脖子、身體、四肢……

如果我當初真的教他瞭,以後他畫動物也必定照著我的指示順序完成。但我更希望孩子對於自己畫的東西有想法、有詮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總是要大人告訴他畫什麼才對、才好、才漂亮。

畢竟,很多當代藝術品也不見得是 " 漂亮 " 的。

很多人看到當代美國畫傢波拉克的作品,不僅覺得畫得不像,甚至都懷疑這些抽象的作品完全不知所雲。但隻要真正瞭解波拉克作畫的觀念,就會深深被感動。

從小學畫的歷程告訴我,畫得像不難,有很多技法可以協助——輕輕按下攝影機的快門,就可以如實地記錄下你眼前所見的事物。

但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才必須與自己的內在有很多對話,必須跟整個社會甚至宇宙有密切的連結,才能突破具象形體的桎梏。如果孩子能從這些 " 抽象 " 的畫作中得到與自己對話的機會,已經受益匪淺。

從小培養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當然,我也不是說,畫得具象的孩子就沒有創造力。

很多孩子是有極高畫畫天份的,不用人教,他們很小就能領悟畫畫的方法,畫得奇好無比,內容精彩又充滿童趣,就如同洞穴壁畫上的牛群、馬群,當時的人用很有限的顏料,就能畫出生動的線條。

 

在發掘孩子天賦的緩慢過程中,極需耐心,甚至對於他們遭遇的挫折與暫時性的自信心低落,也要忍耐。讓孩子找到自己,別無他法,就是給他時間,而且是用他自己步調走的時間。我深信,父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 " 讓天賦發光 ",如果你的孩子擁有極高的繪畫天份,請繼續畫下去,對孩子、對世界都是很好的事。

但我也相信,就算我們的孩子,畫得不夠 " 漂亮 ",甚至隻是純粹地不喜歡畫畫,我們依然可以培養他們感受美好的能力。

藝術有很多樣貌,接近藝術也有很多不同的途徑,既是每一次天馬行空的自由繪畫,更是每一次帶他跑畫展、逛藝廊、欣賞周遭小細節的時候。

在未來,如果兒子可以突然開竅,成為一名以藝術維生的創作者,我陪他一同走過的各個展覽也必定成為他的養分。孤單寂寞的時候,他也許會想起,以前媽媽曾經在這個美術館跟講過馬格利特的故事。他會知道,他的媽媽,願意去感受生活中所有細膩的細節,並且分享給他。

若未來他的人生朝著其他的方向去,我很確信藝術仍然在他生命裡,因為記憶中有媽媽陪伴的畫面,都會成為溫暖的力量。

最瞭解孩子的永遠是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愛與陪伴,對孩子不需有任何自我投射的期待。在很多年前,我也曾經希望,孩子可以完成我的夢想——成為一個藝術傢,但是如今,我放棄瞭,也坦然瞭。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完全放棄瞭對他畫畫的指導,我依然支持著他,當他需要被理解的時候,我一定在。

少年商學院微信相關文章

《真正懂藝術的孩子到底贏在哪》

《和孩子一起換個方式看世界》

《寧可成績爛也不去補習班》

《如何讓孩子感受美好》

《我為何 36 歲時逼自己學音樂》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