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營的高消費,刺痛瞭誰

08-08

【財新網】/ 火線評論(記者 張蘭太)最近,一篇名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瘋轉,引發社會熱議。文章中,廣州一位企業高管媽媽曬出瞭自己女兒暑假的支出賬單:一趟美國行,10 天 20000 元;暑假需請阿姨照顧,5000 元;鋼琴考級,每周 2 節鋼琴課,2000 元;遊泳班,2000 元;英語、奧數、作文培訓,6000 元;總計 35000 元。這位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月薪 3 萬多,堪稱高薪,但孩子的一個暑假就要花掉 3.5 萬,以致她徒呼奈何:" 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 痛苦的是你花瞭,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此言一出,表示同感者有之,質疑炫富者有之,批評焦慮心態者亦有之。筆者認為,對於形形色色的夏令營及其帶來的高消費,社會公眾應以平常心對待,不應過分解讀,傢長尤其要註意量力而行、理性選擇。

近年來,每到暑假,林林總總的 " 夏令營 " 已成為學生傢長的不二選擇、教育市場的火爆生意、社會各界的關註熱點。攜程網曾發佈的《2015 暑期遊學報告》顯示,傢長們越來越舍得為孩子在暑期遊學(含夏令營)上花錢。海外遊學方面,人均 2 萬以上的花費占到 74%,3 萬以上的也占到 45%。其中一個美國華盛頓的夏令營,整個行程的費用近 5 萬元。雖然價格不菲,但依然得到瞭傢長的追棒。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最近 5 年,每年暑假,關於三四萬元的高價夏令營的消息總會見諸報端,一再被媒體翻炒。而早在 2012 年,教育部等多部門就已聯合下發文件,不得組織以盈利為目的出國夏(冬)令營等活動。那麼," 夏令營 " 在中國是怎麼火起來的?其熱潮背後有哪些必然的邏輯?

夏令營的 " 前世今生 "

夏令營(Summer Camp)是暑假期間提供給兒童及青少年在受監管條件下的寓教於樂的一系列活動,最早起源於美國。1861 年夏天,一位來自康涅狄格州的教師肯恩(Frederick W. Gunn),率領孩童進行為期兩周的登山、健行、帆船、釣魚等戶外活動,開啟瞭夏令營的先河。" 肯恩營隊 " 活動後來持續進行瞭 12 年之久。在中國,夏令營從建國後出現,經歷瞭一段漫長的發展期。中國少先隊建隊之初,第一批少先隊員到前蘇聯去參加黑海夏令營,這是最早出現的中國夏令營。當時的夏令營是由國傢出資的公益性活動,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一般隻有少數的優秀學生才能參加,具有獎勵性質。後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內夏令營的組織者不再隻是學校、教委等教育部門,能參與到夏令營中的學生也逐漸增加,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夏令營開始發展,出現瞭大批收費低廉的夏令營活動,有越來越多的私人單位開始舉辦夏令營。

在中國夏令營發展歷史上,有一個標志性事件不得不提—— " 吃苦 " 夏令營。1992 年,由日方提議,在內蒙古草原上舉辦瞭一場中日草原探險夏令營。作傢孫雲曉據此寫成的《夏令營中的較量》通過對比夏令營期間中日兒童不同表現,批評中國獨生子女在成長方面的諸多問題,引發瞭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大討論,影響甚大。

夏令營發展至今,形式日益多樣、層出不窮,為廣大青少年及其傢長提供瞭豐富的選擇。在中國,夏令營的常見種類有英語夏令營、減肥夏令營、培訓類夏令營、體育訓練類夏令營、科普教育類夏令營、體驗類夏令營、軍事類夏令營、心智夏令營營等,還有近年來方興未艾的前往歐美、澳洲、日韓等國傢遊學的國際夏令營。

夏令營 " 熱 " 從何而來

中國夏令營蓬勃發展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父母為雙職工的傢庭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體結構,他們忙於工作,往往無暇在暑期全天候照看陪伴孩子;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及人們觀念的變化,老年人老有所樂、追求享受生活,不再一味圍著孫子孫女轉;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及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普及,國際交往日益普遍、方便;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閑暇時間增多,休閑、獵奇需求旺盛,等等。

有批評者把夏令營的高消費現象視作透視社會貧富差距的一面鏡子,認為前文中的媽媽抱怨 " 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 有炫富之嫌,雖然不排除有這種可能,但也似乎並無充分理由。眾所周知,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不同傢庭在夏令營消費上表現出來的差距隻是九牛一毛。而月薪三萬在我國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雖然也算是高收入瞭,但從整個社會來看也隻能算作中產階級水平,吐槽 " 夏令營 " 高消費可能是其真實的心理反映,沒必要過度解讀。

在當下中國,傢長如果有經濟能力,讓孩子在假期參加某種夏令營甚至出國增長見識,無可厚非。同時,在夏令營市場上,買賣雙方自願交易,"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實屬正常,雖然供不應求、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往往帶來相關 " 高端 " 服務價格上漲,某種程度上使該類夏令營成為高消費的選擇,也是經濟規律的合理體現。面對這種局面,傢長應當做的是理性消費、量力而行,選擇更加適合自身傢庭與孩子特點的、性價比更高的夏令營,而不是一邊吐槽國際夏令營消費高、一邊趨之若鶩。當然,相信這種過高消費、" 透支 " 消費的做法本身無法持久,終會使消費者回歸理性,進而通過改變供求關系使夏令營市場價格回歸正常。

在傢長對夏令營高消費的背後,還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因素是過於重視子女教育而帶來的攀比心理和焦慮心態。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傢庭教育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有 28.1% 的傢長認為培養孩子可以 " 不計成本 ",一半以上(57.4%)的傢長依然認為教育投入是為瞭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19.4% 的傢長相信 " 高投入才能高回報 ",38.3% 的傢長認為可以為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 " 適度負債 "。有評論指出,中國的所謂 " 中產階級傢長 " 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好像在不計付出的同時總是無比焦慮,總擺脫不瞭唯恐落後的攀比之心。不得不說,除瞭提供基本的生活、學習、休閑、娛樂條件之外,那種要求別人孩子有的我孩子也要有,"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 的心理已蔚然成風。雖說高消費的夏令營並不是一定就是最好的,或者最適合自己孩子的,不應一味攀比、徒增焦慮、得不償失,可 " 雞湯好喝,卻不解渴 ",目前來看,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得到有效改善。

如何更有意義地過暑假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日前撰文指出,對孩子更有意義的假期生活,當是父母多花時間陪伴,這是花錢最少、收獲最大的。

熊丙奇分析,出國遊學,現今變為時髦,有傢長根本不關心遊學究竟有什麼收獲,隻是想著在朋友圈炫孩子去美國遊學瞭,這種心態直接導致遊而不學普遍存在。" 因為遊學機構看準瞭傢長的這種心態,就搞一些遊學的噱頭,說是名校遊學,其實隻是到名校校園裡兜一圈。" 熊丙奇認為,國外遊學有其價值,可以開拓視野,感受國外學習,但是,不遊學也不會讓學生差瞭什麼。

夏天總會過去,暑期終會結束,孩子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夏令營的日子也總是短暫的,但願青少年和傢長都量力而行、理性選擇,留下閃光的夏天的共同記憶。■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