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成為海歸最愛,長三角人才集群成形

08-07

" 現在每周一次路演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多的時候每周有三四次,因為項目太多,類別也很多,僅僅靠一次已經無法消化。每次路演我們推出的項目數多的時候有七八個,定位明確的時候有四五個。" 杭州六和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海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杭州創新創業的氛圍十分火熱。

馬海邦為 " 浙江省十大天使投資人 ",他創辦瞭 " 六和橋 " 投融資平臺,目前在創投圈內已形成瞭 " 北有北京中關村‘車庫咖啡’,南有杭州高新區‘六和橋’沙龍 " 的創業格局。

獵聘網的數據顯示,杭州 2016 年和 2017 年一季度的人才凈流入占比排名全國第一 ;LinkedIn ( 領英 ) 發佈的去年 " 中國職場全球化榜單 " 顯示,杭州 2016 年的海歸人才流入流出比排名全國第一。

最新的數字是,目前杭州市人才總量為 221 萬人,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2.5 萬名,外籍人才 1.5 萬名,國傢 " 千人計劃 " 專傢 341 名,浙江省 " 千人計劃 " 專傢 506 名。其中,外國人註冊 ( 擔任法人 ) 的企業 4980 餘傢,僅 " 千人計劃 " 專傢創辦企業就達 171 傢。

杭州為何會成為全國人才、海歸人才乃至外國人才選擇創新創業的理想之地 ?

馬海邦告訴記者,這裡面主要有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強、浙江雄厚的民間資本和開放的投資理念、傳統大企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需求等三方面的原因。

LinkedIn ( 領英 ) 中國技術副總裁王迪分析認為,一線城市在之前的急速發展中出現瞭人口過載、高房價等諸多問題,這為新一線城市的崛起帶來瞭機遇。像杭州、南京等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條件,配以上海的輻射效應,造就瞭長三角極具規模的人才集群。

" 政府是真正的天使 "

馬海邦表示,杭州市政府提供瞭良好的引才政策,比如對人才來杭州創業給予的大力度資金獎勵和研發補助。

對此,才雲 ( Caicloud ) 科技 CEO 張鑫深有體會。張鑫的團隊從美國矽谷回國創業,2015 年 10 月,才雲科技入駐杭州高新區 ( 濱江 ) 國傢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杭州市政府為瞭吸引更多的人才,有很多扶持政策," 比如我們享受濱江區的 5050 計劃,有 500 萬的資金支持,同時還有很多針對創業選手的比賽,通過這些渠道,我們獲得瞭將近 200 萬的資金。"

" 政府是真正的天使,他們給予資金扶持,但不求股份。" 張鑫說道。

" 除瞭資金扶持外,杭州本地就有很多我們的客戶和市場資源,杭州市政府還親自充當我們的銷售,出面協助瞭很多供應方和需求方的對接工作,幫助企業在創業伊始,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獲得大量優質客戶。" 張鑫表示,對創新創業的這一支持氛圍,是他們最終選擇杭州而非北京的重要原因。

現在杭州除瞭有像馬海邦這樣以投資人身份去海外尋找人才和項目的,更有杭州未來科技城 ( 海創園 ) 這樣直接在矽谷設立美國浙江創新中心的,一方面為美國的創新技術在杭州乃至浙江尋找合適的市場,另一方面也為浙江當地的企業物色國外 " 靠譜 " 的投資對象,實現中美人才和項目的對接。

截至目前,杭州未來科技城 ( 海創園 ) 已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2460 餘名,其中 " 國千 "115 名," 省千 "145 名,已成為全省海外高層次人才最為密集、增長最快的人才特區。

杭州未來科技城 ( 海創園 ) 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招商局局長趙喜凱曾在去年 9 月的 2016 浦江創新論壇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每年都有上百批來自矽谷的創業團隊前來未來科技城拜訪和考察,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就留在這裡,進行孵化和創業。

" 夢想小鎮已經落戶 25 個專業孵化器,其中 2 個來自美國矽谷。" 趙喜凱告訴記者,位於科技城 ( 海創園 ) 腹地的夢想小鎮跟美國舊金山灣區委員會合作已有 4 年,雙方互設辦事處," 我們會把灣區一帶早期的科技型、創新型人才和團隊引入到國內,在國內孵化,加速項目的產業化,同時引領本土產業的發展。" 不到一年的時間,現在夢想小鎮的專業孵化器已達 44 個。

2012 年,杭州未來科技城 ( 海創園 ) 駐美國辦事處成立。如今,該辦事處已升級為美國浙江創新中心,成為服務整個浙江科技經濟交流的平臺。

過去兩年,美國浙江創新中心向創客天下 · 杭州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輸送瞭大量項目。兩屆比賽一共有 900 多個團隊參加,最終有 200 多個與國內達成落地意向。

美國浙江創新中心總裁馮俊峰告訴記者,他們遵循的是把 " 美國技術與杭州資本,浙江智造和中國市場相融合 " 的模式。每年他們團隊對接的項目信息大約 120 個,之後會將這些信息轉給浙江各個地方的人才辦,由他們按需落地項目和人才。

馮俊峰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陸續引進多個外國專傢的創業項目。比如,他們把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卡澤羅尼 ( Homayoon Kazerooni ) 研制的機械外骨骼項目介紹給瞭浙江的海邦投資,並在寧波找到瞭合作企業,現在成套的醫療、工業用外骨骼已經開始在寧波生產 ; 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 ( NASA ) 艾姆斯研究中心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科學傢、美國奇點大學 ( 由谷歌和 NASA 共同創辦 ) 的教授 Davide Venturelli 的工業用無人機項目,也已在未來科技城找到瞭合作方和投資——此無人機應用於輸電領域,可進行遠距離高壓電線的自動巡檢。

為矽谷連通中國 " 搭橋修路 "

獵聘網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排名 TOP20 的城市中,杭州、長沙、武漢包攬前三,其中,杭州以 8.90% 的占比遙遙領先 ( 長沙和武漢分別為 4.28% 和 4.23% ) 。

今年,杭州的勢頭來得更猛。獵聘網《2017 年一季度北京人才供需及流動全景報告》顯示,從全國人才凈流入率來看,杭州再次逆襲一線城市,在 TOP10 城市中,以 11.78% 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城市。

杭州的 " 逆襲 ",來之不易。

2016 年 7 月出臺的《中共杭州市委關於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國際化水平的若幹意見》提出,杭州要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 互聯網 +" 創新創業中心。目前杭州大力引進人才正是打造這一創新創業中心的基石。

馬海邦是杭州楓惠科技、"5050 計劃 " 加速器、六和橋、獨角獸、不死鳥等眾創平臺和孵化器的創始人。目前,經馬海邦團隊孵化的公司有 240 多傢,以本土人才創業居多。兩年多時間,其中上新三板的企業已有 4 傢,也有在行業細分領域比較成功的企業,比如 PingPong 金融和一傢估值達 35 億元的手遊公司。其中,PingPong 金融具備瞭美國、日本和歐洲的支付牌照,單日成交額高峰值達到 3 億元人民幣。

馬海邦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和矽谷在不斷地交換資源。矽谷許多要發展的企業往往需要龐大的中國大陸市場,通過吸引海歸回國創業,使其產業化,在國內建立開發市場。研發在海外,產業化在國內,這就是一種資源上的互換互補。

" 這些海歸和他們的項目可以在美國接受相關的投資,到瞭國內以後,我們再在這個基礎上對他們的項目進行投資,這樣能把兩邊的資本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稱之為國際雙向孵化器。"

對於回國創業的海歸人才,馬海邦秉持 " 不求所有,隻求所用 " 的原則。馬海邦告訴記者,他不要求他所投資的這些海歸創業者百分之百待在國內。" 這些海歸可以一年有多半時間待在國外,但國內的團隊要由這些海歸負責通過資本方式來組建,這中間的股權關系也由他們來搭建,這樣這些海歸就可以既不用放棄國外的生活或科研環境,也可以在中國創業打造一番天地。"

" 現在政府和有關部門也本著開放的心態,隻要你所做的事情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技術提升,都是歡迎的。" 馬海邦補充道。

傳統企業佈局創新需求

為何眾多國內人才、海歸人才乃至外國人才紛紛選擇來杭州創新創業 ?

杭州、南京對海歸的吸引力超過瞭一線城市。數據來源:LinkedIn,圖表:《都市快報》

" 杭州乃至浙江人接受投資理念相對比較早,很多人知道基金怎麼回事、怎麼投,以及自己適合投哪些 ; 同時他們在投資理念上也相對比較開放——投資一些天使資金時,他們都很明白,隻要有一個項目成功就可以瞭。所以他們寬容失敗,投資和出資都非常痛快,隻要從概率上能夠成功,他們都願意接受。" 馬海邦認為,浙江雄厚的民間資本和開放的投資理念,以及浙江人敢於挑頭去做些事,是杭州能夠吸引人才很重要的因素。

浙江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創新需求,也使得近年來人才特別是海歸人才流入杭州的速度非常快。" 傳統的制造業要生存的話就要提前做佈局。" 馬海邦對記者分析道,現有的大企業要實現產業升級和跟隨世界潮流,就要創新,但其自身的體制制約瞭創新。如果這些傳統企業直接成立創新團隊,在舊有的框架內裡它無法快速發展 ; 隻有通過控股或投資參股一些創新型企業,逐步影響它現有的產業結構,才能較好地實現升級。

" 這些回國創業的海歸,也迫切需要在國內、在產業方面找一個靠泊的碼頭,能夠依賴這些大企業的銷售渠道和技術平臺做大。" 馬海邦補充道。

領英大數據顯示,2016 年畢業後選擇歸國的留學生數量比 2010 年增長瞭 4 倍多。王迪分析認為,當前,中國正在加速融入全球經濟,並向全球產業鏈的上遊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商業市場所釋放出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讓海外人才有更多機會在中國實現職業發展的核心訴求。

杭州在公共設施的完善、生活方式與理念等軟硬件方面,也已與一線城市接近。(圖片來源:杭州政府網)

然而,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在之前的急速發展中出現瞭諸多問題,如人口過載、交通擁擠、霧霾,以及高房價等,讓一線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陡增。隨之而來的產業和人口外溢,則為新一線城市的崛起帶來瞭機遇。" 以此次上榜的杭州、南京和蘇州為例,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條件,配以上海的輻射效應,造就瞭長三角極具規模的人才集群。" 王迪表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