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公司“消亡史”

07-19

無論互聯網金融面對多少爭議,不可否認的是,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和優化金融服務上的價值,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改變。我關註的是,未來誰能抓住這個機會,如何抓住這個機會。

——馨金融

洪偌馨 / 文

去年的今天,我寫瞭一篇文章探討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概念的轉變和標簽的輪換。(傳送門: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公司不見瞭,金融科技公司遍地開花)

如果說當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們隻是面臨戰略上的調整,那麼如今他們正在經歷一場更為嚴峻的生死考驗。這兩天跟一些業內的朋友交流,談及行業前景,大傢都難掩悲觀的情緒。

剛剛結束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無疑徹底拉響瞭互聯網金融公司們的 " 喪鐘 "。從新聞通稿中的信息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強化金融監管將成為主旋律,而那些依靠監管套利而崛起的業務和公司必然將受到最大程度的沖擊。

雖然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通稿隻有一處直接提到瞭互聯網金融," 要堅決整治嚴重幹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格規范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范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范風險主體責任。"

但作為金融市場中的一環,互聯網金融公司們終將難逃大環境改變帶來的影響。簡單列幾項直接沖擊互金行業的內容:

✔ " 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分業監管帶來的套利空間將大大收窄,而一度處於 " 三不管 " 地帶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也將面臨更為嚴苛的管理。

✔ " 加強功能監管,重視行為監管 "。那些監管套利的產物,不管如何變換 " 馬甲 " 和偷換概念,終難以逃脫 " 穿透式 " 監管的射程。

✔ " 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 "。在缺少獨立牌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放權地方發放的金融、類金融牌照一度成為瞭不少互金公司尋求的庇護所,未來這個通道顯然也將基本堵死。

✔ " 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幹預機制 "、" 築牢市場準入、早期幹預和處置退出三道防線 ",相比於前幾年對監管金融創新的 " 高容忍度 ",未來,對於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政策不明 " 灰色 " 地帶的創新和探索,監管可能會更早介入和監測,套利空間進一步壓縮。

✔ " 嚴格規范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范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 "、" 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 "。監管的穿透性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的概念,但是結合綜合金融與產融結合的概念,一些希望通過金融業務進行運作為其他業務提供便利的公司,可能要面臨監管的重新審視。

退潮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其實,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整治的推進,整個行業的 " 洗牌 " 已經開始。當套利空間越來越窄、市場紅利逐漸消失之後,那些缺少核心技術、空談概念的公司們正在一一現出原形。

首付貸、校園貸、現金貸 …… 這些一度坐享市場紅利的 " 爆款 " 業務陸續被叫停,不少公司就此停擺;P2P、眾籌行業的規模增長也隨著監管的到位而快速放緩,公司數量銳減;還有那些試圖借道地方交易所的互金平臺,如今也隻能另尋它路。

盡管面臨諸多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科技對於金融效率的提升和金融服務的優化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所以,現實情況是:互聯網金融概念仍會延續,但 " 互聯網金融公司 " 們卻在消失。未來,它們要麼轉為科技公司服務於持牌機構,比如螞蟻金服要做 TecFin;要麼獲取資質歸入正規軍,比如完成備案、接入存管的 P2P。

不管選擇哪條路,眼下留給互聯網金融公司們的時間顯然已經不多瞭。

全國金融會議五年一次,上一次召開於 2012 年 1 月。

那時,互聯網金融這個詞還沒有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金融市場上的新興力量、金融服務的 " 補充 " 角色是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村鎮銀行 …… 估計很多人對於這類機構都比較陌生,但曾幾何時,它們也曾肩負著普惠的重任、扛著創新的大旗。

2008 年 5 月,《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發佈,作為有效配置金融資源和民間金融 " 陽光化 " 的一股新生力量,小貸公司登臺亮相。盡管有不得吸儲、不得跨區、杠桿有限等諸多限制,但小貸行業依然在短短幾年內快速做大。

試點五年之後,截止 2012 年末,全國已有小貸公司 6080 傢 , 貸款餘額 5921 億元 , 當年全年新增貸款 2005 億元。

相比之下,擔保公司的歷史要更長一些。第一傢融資性擔保公司成立於 1993 年,但直到 2003 年,隨著大量民營資本的進入,擔保公司的數量開始猛增。到 2012 年初,根據銀監會公佈的數據,全國融資性擔保公司已有 8402 傢。

另外,2007 年開始試點的村鎮銀行,盡管從發起機構、股東背景,到經營區域、業務范圍都有諸多限制,但這個為數不多民間資本可以涉足銀行業的渠道還是在短期內吸引瞭大量的資本湧入。截至 2012 年 9 月末,全國已有 799 傢村鎮銀行。

復盤來看,2012 年是個神奇的年份,這些當時的新興力量都遭遇瞭不小的挫折。

最先受到沖擊的是擔保業。2012 年初,北京中擔擔保、廣州華鼎擔保公司違規事件爆發,其實際控制人陳奕標出逃海外。曾經的明星企業轟然倒塌,牽涉進數十傢銀行、數百傢小企業、以及數百億資金。

受上述事件影響,銀行開始收緊甚至中斷與民營擔保機構的合作;與此同時,不斷顯露的行業風險令監管部門開始瞭大規模的清理整頓,並發文暫停瞭融資擔保機構的牌照發放。

緊隨其後的是小貸行業,民間借貸危機持續發酵,中小企業貸款違約增加。不少公司都深陷發展危機,不得不為早些年高歌猛進的發展 " 買單 ",不少地區的監管部門開始清退不合格的小貸公司。

村鎮銀行的聲量就更小一些,2012 年以後從業的財經媒體人應該都沒有太接觸過這個細分領域。因為在經歷瞭幾年的摸索之後,效果欠佳的村鎮銀行逐漸淡出瞭人們的視線。我認識幾位入股瞭村鎮銀行的民營老板,也在那幾年轉讓瞭股份。

後來我發現,在這三個行業裡我所認識的人,大都轉投瞭 P2P 行業。

從金融從業者到互聯網金融從業者,這多出來的 " 互聯網 " 三個字營造瞭巨大的套利空間。

比如傳統的小貸公司要受到展業區域和杠桿比例的限制,可是一旦加上互聯網變成 P2P,一切限制就都不再是問題。

" 可能出現一個既不同於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於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稱為‘互聯網金融模式’。"2012 年,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在某次中國金融 40 人論壇的演講中如是提到。

那一年,移動支付開始替代傳統支付、P2P 開始替代傳統存貸款、眾籌融資開始替代傳統證券業務 …… 互聯網金融公司們開始走上舞臺。

監管總是滯後的,而這個滯後的時間,就是 " 套利 " 能夠存在的時間。

同樣的故事總是在重復上演。

" 互聯網金融公司 " 的興與衰:

2006 年,宜信成立,債權轉讓模式成為中國式 P2P 的雛形

2011 年 9 月,銀監會發佈《中國銀監會關於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P2P 極其潛在風險首次被監管點名

2012 年 12 月,安信證券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目前國內活躍的 P2P 平臺超過 300 傢

2013 年,這一年被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移動支付、P2P、眾籌等新興業態開始蓬勃發展

2014 年底, P2P 平臺數量從 2014 年初的 800 傢飆升至 1575 傢;2015 年底,這一數字又達到 2595 傢(數據來源:網貸之傢)

2014 年底,國內已有 128 傢眾籌平臺;2015 年底,互聯網眾籌平臺的數量超過 365 傢 ,年度規模邁入百億門檻(數據來源:零壹財經)

2015 年底,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發生的投融資案例共計 402 起,獲得融資的企業數為 370 傢,融資金額約為 944 億元人民幣(數據來源:IT 桔子)

2015 年 1 月,央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八傢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為期六個月

2015 年 6 月,股權眾籌試點啟動(京東金融 " 東傢 "、平安集團旗下的深圳前海普惠眾籌、螞蟻金服的 " 螞蟻達客 " 三傢獲得試點許可)

2015 年 7 月,《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直到意見》出臺,明確監管職能分工

2015 年 12 月,e 租寶事件爆發,涉案 500 億人民幣、90 萬投資人

2015 年 12 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發佈

2015 年 12 月底,網貸平臺交易規模接近萬億,但平臺數量首度出現負增長,環比下降瞭 0.65%。

2016 年初,金融科技開始替代互聯網金融成為新的風口,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強化自己的科技屬性

2016 年 4 月," 首付貸 " 整治,上海地區所有商業銀行率先暫停與房屋交易中介機構開展按揭貸款業務一個月

2016 年 4 月," 校園貸 " 整治,教育部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聯合印發瞭《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

2016 年 11 月,一直穩居眾籌行業頭把交椅的京東金融 " 東傢 " 已經連續兩個月未發佈新項目,其它大多數股權眾籌平臺也基本處於停擺或轉型的狀態

2017 年 4 月," 現金貸 " 整治,銀監會下發《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第二十九條明確提到:做好 " 現金貸 " 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

2017 年 7 月,金交所和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全部暫停,15 日迎來大限。

至今,股權眾籌試點未果,個人征信牌照 " 難產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