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真的跑瞭,我很高興

08-06

如果非要狹隘的理解,李嘉誠先生的確是跑瞭,但這跟看空中國經濟沒毛關系 ……

本文由 "135 編輯器 " 提供技術支持

華商韜略 · 華商名人堂(ID:hstl8888)

作者丨畢亞軍 美編丨劉彥潮

7 月 30 日晚,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電訊香港發佈公告稱,公司已決定將自己持有的和記環球電訊(HGC)以將近 145 億港元的價格一次賣光。

以固網通訊為核心的 HGC 是李嘉誠根植香港電訊市場的核心業務之一,至今保持不錯的經營效率。此次出售,也被不少人視為李嘉誠對香港的又一次放棄。

與此同時,8 月 3 日發佈的長實地產 2017 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該公司在內地的土地儲備跟去年年底相比還在進一步下降,由約合 1150 萬平方米降至約合 1060 萬平方米,顯示李嘉誠對內地和香港地產已是更加興趣缺缺。

與之鮮明對比的是,7 月 27 日晚,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地產、長江基建同時公告,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以 45 億歐元(約合 412 億港元)收購德國能源管理綜合服務供應商 Ista(依斯塔)及其附屬公司。

更早前的今年 1 月,李嘉誠旗下的三傢公司則聯合宣佈,將組團以約 424.5 億港元的價格收購澳洲能源公司 DUET 集團,而且交易已基本敲定。

若 Ista 收購成功,光是為佈局海外能源業務,李嘉誠今年就已花費超過 830 億港元巨資,而這僅僅還是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的消息。

這一連串的動作下來,讓 " 李嘉誠跑瞭 " 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事實上,到 2016 年年末,李嘉誠旗下經過重組及多番挪騰的 " 長和 " 系就已經是一個完全以海外市場為核心,嚴格地說是一個以歐洲為大本營的跨國集團瞭。

其時,長和集團的註冊地已遷往海外,落戶到開曼群島,而集團的收益已有超過 49% 來自歐洲,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加起來才 23%。

如果按 EBIT(息稅前利潤)算,長和集團的歐洲化程度,嚴格地說是英國化程度就更高。當年,集團 59% 的 EBIT 來自歐洲,英國占到 36%,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加起來才 15%,不到英國的一半。

如果非要狹隘地將投資海外理解成跑,李嘉誠已經是早就跑瞭。但我以為,他的跑,跟愛不愛國,以及所謂的看空中國經濟,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 萬變社會,不變承諾 " 是李嘉誠給自己的格言。

他 2006 年宣佈 " 李嘉誠基金會 " 是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並把三分之一的資產(當時已超過 90 億美元)捐給基金會,如今這筆基金已超百億美金的規模。

至今,李嘉誠基金已累計捐助超過 200 億港元,87% 用於以香港、內地為核心的大中華地區。200 億港元在內地動不動就出來一個裸捐或捐款大承諾的背景下,看起來不多,但若論捐助的真金白銀以及已發揮的效益,依然是無人可比。

用這 200 億港元,李嘉誠捐建瞭中國第一所私人捐資的公立大學——汕頭大學;興辦瞭中國政府批準的第一傢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長江商學院;捐資與教育部共同啟動瞭 "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還引入世界頂尖的理工類學院——以色列理工學院,在廣東成立瞭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

在被 " 別讓李嘉誠跑瞭 " 困擾的歲月,前往美國接受腰椎狹窄癥手術的李嘉誠,因擔心手術發生不測,還曾專門在手術前對傢人特別囑咐,無論內地有什麼樣的評價,李嘉誠基金會 80% 的項目都必須聚焦大中華地區。

此前,李嘉誠也曾在演講中強調:" 我的一生充滿瞭競爭與挑戰,歷程是好不容易的 …… 四方風風雨雨中,我還是不斷在學習笑對人生,作為一個人、一個愛自己民族的中國人、一個企業傢,我不斷在各種責任矛盾中,盡瞭一切所能服務社會。"

由此可見,說李嘉誠不愛國,不愛香港,是不客觀,也不科學的。

既如此,李嘉誠為什麼還要不斷拋售內地和香港資產跑到歐洲去,而不是加大對內地和香港的投資?

我的看法是,除此之外,他沒有更好的辦法,也沒太多選擇的餘地。這個老革命現在要解決的是新問題——為下一代,為 " 長和 " 的基業長青做出最穩妥的佈局。

作為一艘驚濤駭浪中闖過來的商業巨輪的大船長,他要為 " 長和 " 尋找一個更安全的港灣,讓下一代可以更輕松地續航,更好地守住他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你看看他投的大項目,首選法制和經濟環境穩定的發達經濟體,首選能源、交通、通訊、水等等,這都是標準的難攻易守型,都最有利於下一代更好地 " 傳承 "。

從以進攻為主的打江山轉向以防守為主的守江山,這是李嘉誠的一個大轉變。沒錯,超人已經老瞭,他已從進攻轉向防守,至少是進攻少一點,防守多一點。

但你想一想,通訊、電網、客運鐵路、天然氣、供水,這些投資如果不往他淵源深厚,而且還天賜良機的歐洲、澳洲做,他還能往哪裡做?往內地,往香港?

內地,就算他想買,通訊、電網、鐵路、天然氣和水等等,這些幾乎都是壟斷經營的行業,會這樣一傢接一傢被他絕對控股,甚至連鍋端地賣給他嗎?

就算絕對控股,就算偶爾連鍋端一個,國有企業經營體制的那些硬骨頭,他有信心去啃嗎?就算他有信心,他對李澤楷會有信心嗎?

至於香港,香港就那麼大個地方。

因此說,與其講李嘉誠是在資產大轉移,不如說李嘉誠是在策略大轉型,而剛好,這些轉型,都最適合,甚至隻能轉到海外去進行,而剛好,內地的房地產讓他覺得沒勁瞭,甚至還風險瞭,於是就有瞭這邊不斷買,那邊不斷賣。

這樣一個純粹結合他自身實際做出的商業考慮,說白瞭,也就是賣瞭幾個樓盤,就跟愛國,跟所謂看空中國經濟扯在一起,的確是令人匪夷所思。

還有人問,既然不看空中國經濟,那他為什麼不在內地做些其他投資?

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我的看法是,如果非要用看空還是不看空來回答,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李嘉誠不是在看空中國經濟,而是他在看空自己。

事實上,李嘉誠旗下的內地業務,比如零售,碼頭,醫藥,包括地產本身,都依然是馬照跑,舞照跳,甚至某些業務還在加大投資。但除瞭這些,除瞭最好到歐洲搞的公用事業,李嘉誠還有什麼優勢,有什麼特別的競爭力,能在內地發揮嗎?

就以地產為例,就算他看好地產的長期前景,就算他持續投資,在當今內地地產巨頭個個如狼似虎的環境中,他的投資又有多大個意思,多大個賺頭?

李嘉誠做生意是求利潤,甚至高利潤的,今年上半年,長江地產收入不到 300 億港元,利潤超過 144 億港元,這個盈利水平往後在內地恐怕是難以保持。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既然他現在已經不是考慮自己,而是考慮下一代,那他就一定會結合下一代的情況去做最合理的安排。

李嘉誠的下一代都在西方接受教育,做人做事的習慣都非常西化,缺少在內地的歷練,也缺少中國式經營智慧的洗禮,在中國企業傢群雄四起,而且個個全球眼光,本土智慧的環境,他們又能在內地有什麼競爭力,或者占什麼便宜?

內地已經完全不是李嘉誠當初走來的那個內地瞭。

當年,李嘉誠們在內地是什麼待遇,什麼機遇?跟內地比,又是什麼實力,什麼優勢,什麼競爭力?

但現在,內地已經大不同瞭。

李澤鉅、李澤楷之於內地,和李嘉誠之於內地,也是大不同瞭。

" 中國現在太強大瞭,30 年前,我們投資一個千萬小廠就驚天動地。現在不要提瞭,幾十億,幾百億美金下去,影子都沒有。" 我曾詢問一位談到激動處會跳起來拍桌子打板凳的印尼華人大富豪,你為什麼不到中國投資,他的反問是:

" 你問我為什麼不去中國投資,我要問你,你覺得我有什麼本領,什麼優勢,可以到中國去投資,我可以貢獻些什麼,我能占到什麼便宜?我坦白說,我一到中國就有自卑感。"

李嘉誠內心,恐怕也跟這些企業傢有相似的想法——

" 你們問我,罵我,為什麼不到內地投資,而是到歐洲去投資,請你們告訴我,我還有什麼本領,什麼優勢,可以到內地去投資,我可以貢獻些什麼,我能占到什麼便宜?"

沒有什麼優勢的生意,李嘉誠不會做。與之對應的是,內地也已經不再需要,至少是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李嘉誠的投資瞭。

到今天,我們還需要那麼多的房地產投資,或者說需要他像 " 買下半個英國 " 那樣,來買下我們的通訊、電網、客運鐵路、天然氣和供水嗎?

不需要瞭。

李嘉誠是有優勢的,優勢在於他的全球化。

從 1980 年代收購 " 和記黃埔 " 這一當時就已非常國際化的企業開始,李嘉誠就一直在海外持續投資,這讓他成為華人社會全球能見度最高,也全球化能力最強的企業傢。

在英國,李嘉誠已累計投資超過 500 億美元,到 2016 年," 長和系 " 已控制瞭該國 30% 的通訊、30% 的電網、28% 的客運鐵路、25% 的天然氣、7% 的供水,並因此被稱為 " 買下瞭半個英國 "。而早在 20 來年前,他就曾創下一筆交易(出售 Orange)從英國賺到 1680 億港元的好成績。

除瞭以英國為重心的歐洲,在加拿大,李嘉誠的投資也不少且同樣收獲甚豐。他在油價低谷時抄底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 Inc)被稱為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為他帶來瞭數百億的回報。至今,李嘉誠已累計在加拿大投資超過 300 億加元,以至於加拿大總理到香港,都是先見李嘉誠,再見梁振英。

而到瞭以科技為引領的美國市場,李嘉誠則投資大量的科技公司,包括 Facebook、Skype、Siri、AlphaGo 的開發者—— DeepMind 都曾是他碗裡的菜。

擁有全球化能力甚高的經營管理團隊,且能在西方經濟體長袖善舞賺足利潤,這是李嘉誠能夠不斷加大歐美業務佈局的原因,甚至也是他可以為國傢再做貢獻的新方式,而很多海外華商,甚至國內企業傢對中國的貢獻,也都該換個方式瞭。

這個方式是什麼呢?

其中一條應該是,為全世界做更多貢獻,也換個方式賺全世界的錢。

國傢都在加速擁抱世界,企業傢們的腳步要跟上,這才是未來新方式。

李嘉誠不再那麼重要,這或許也是李嘉誠自己,是國傢都希望看到的。

最好有一天,李嘉誠的慈善基金都不必再 80% 用於大中華,就像成龍當年去日本捐錢,人傢告訴他,我們這裡沒有窮人。

改革開放以來,可口可樂跑到中國來瞭,百事可樂跑到中國來瞭,大眾跑到中國來瞭,奔馳跑到中國來瞭,那麼多世界 500 強都跑到中國來瞭,也沒見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說,這些企業跑過來,他們本國就不行瞭。

所以,李嘉誠跑瞭,跑去海外攻城掠地,我很高興。相反,如果中國到今天還需要他來多買幾塊地,多蓋幾個樓盤,那才真的是沒意思。

如果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可以像李嘉誠那樣,像可口可樂、大眾、奔馳那樣跑出去,像我們最近采寫的這位企業傢一樣跑出去。跑出去,然後更好地回來。我會更高興。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來自網絡 ·

END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