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進工廠都去哪瞭?現實很殘酷!

03-10

來源:凱迪貓眼

1

年後招工難

每年過完年,都會有報道,說什麼企業招工難。

尤其是沿海制造業基地,最近這十來年,沒一年不吵不鬧的:老子招不到人!

想想 2008 年前,那時候的 70 後們要想進個像樣子的工廠,還得托熟人,請客送禮之類的,跟孫子似的。

現在呢?反過來瞭,沒有年輕人再想進工廠當工人瞭,老板們也牛不起來瞭,舔著臉好話說盡,連哄帶騙的,招人也難。

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區居民 90% 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這些人已經徹底不做工人瞭,郊區的年輕人也鄙視做工人,就算再沒有門路,那也得在工廠找個清閑的管理職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

一大批中小制造業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還能勉強維持,是因為有一批 60 後、70 後的農民工在支撐,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鬧,他們拼命幹活的動力是子女絕不再進廠當工人,能夠改變傢族命運。

如果再過十年,等這幫人退休,或者幹不動瞭,制造業的車間裡就真找不到工人瞭。

現在的 80 後、90 後,進廠打工主要是找對象談戀愛,順便長點見識,對於學習專業、鉆研技術,根本不感興趣。

這批人已經毫無機會,失去理想,帶有絕望,未富先廢。

2

農民工去瞭哪裡?

現在的城市子弟們靠著父輩的積累,基本上都完成瞭轉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廠上班,那是他們看不上的地方。

幹什麼不好呢?幹什麼都比當工人舒服還掙錢多,這是他們一致的看法。計劃經濟年代當工人的榮光,一去不復返瞭。

所以工廠裡都是農民工,而農民工越來越少,工資水平也越來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漲,最後產品就毫無價格競爭力瞭。

更可怕的是社會上的觀念,完全變瞭,對於工人,沒有正眼相看的。

要是哪個男孩子說自己在廠裡上班,就是農民工的女兒也會鄙視他。這種輿論環境下,這些制造業還怎麼玩,真的玩不下去瞭。

那麼農民工哪兒去瞭?

主要成瞭 " 農二代大學生 "。他們畢業後在大城市的各個角落晃蕩,懷揣希望,但是毫無希望。

希望在歌聲裡,在詩裡以及所謂的遠方,聽著聽著也麻木瞭,也佛系瞭。

他們的職業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類銷售員之類的,年紀超過 30 歲就難辦瞭。這也是中國經濟的困難之處。

我曾經在珠三角一傢傳統制造業工廠考察,車間內的操作工,年輕人很少,最小也是 30 歲。

倒是在管理區,財務、人事、銷售等,都是年輕人,因為這些工作相對而言,還算體面點。

因為農二代也是大學畢業,他們的父母絕對不會讓子女去車間上班瞭,他們自己也會覺得,那個地方真沒前途。

十年後,工廠要是關停,如果不出現意外,這些 30 多歲的農二代大學生大吵大鬧一番後,會大批失業。

3

考證和自己玩

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說他村子裡好幾個大學畢業的孩子,有一年到頭都不上班的,就窩在傢裡考證,各種各類的職業資格證,忙個不亦樂乎。

還有的幹脆是自己當個體戶,送貨跑運輸,甚至玩自媒體的。硬是沒有一個是進廠當工人的。

這樣下去,中小制造業還有未來嗎?

從用人角度看,管理員和操作工,中國 1:8 是合理的,德國約 1:4。但中國大學生錄取率超 70%,算上存量勞動力,也是嚴重結構失衡,大學生太多,怎麼消化呢?

一旦樓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關配套的個體戶馬上就失業。到時這些農二代大學生們進退失據,會大面積失業,這是隱憂所在。

制造業工廠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現在企業利潤薄,導致大量優秀學生選擇從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務行業,表示絕不進廠。

這些人從生產領域進到分配領域,導致生產行業人員素質越來越低。

不要相信什麼高科技研發(光伏),說穿瞭就是買套進口高科技機器。你看看 " 機床加工中心 ",基本是意大利、德國的。隻要有一點兒波折,企業就垮。

普通員工最希望把企業的利潤,年底全部分掉,房價這麼高,分錢最實惠。他們不喜歡把利潤留出來搞研發,搞積累。企業垮瞭,反正明年換一傢就是瞭。

大大小小的老板們何嘗不是這種心態?辛辛苦苦掙點錢容易嗎?還不如拿著錢去搞搞金融和房地產得瞭!

但是,站在更高的宏觀經濟上看,這樣做的結果是,滿大街都是亂竄的失業者。

4

用工荒的真相

所謂的用工荒是企業和年輕人的雙輸。

目前的勞動力市場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輕人沒有技能,但因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資;成本高昂的企業無力支付,雙方僵持。

年輕人,騎驢找馬,隨時跳槽;企業面對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訓費用打水漂。其實大學生也活得差,企業也活得差,雙輸。

企業隻想要熟練農民工,不要大學生,嫌他們嬌氣還事多,有腦子的人不好管不是?

現在一個企業隻是招聘 10 人,卻寫招聘 100 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實際上工資開得低;而農民工被某些唱高調的新聞誤導,對工資抱有太高期望。

於是一方面企業找不到人,一方面農民工找不到活。企業和工人僵持,卻被人報道和解讀為用工荒。

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練工和苦工種。

一是中國毀掉瞭 " 技校 ",德國 75% 的中學生是去瞭技校,中國 90% 的中學生是去瞭大學(主要是文科)。

以前技校畢業去工廠,現在進高校為瞭賺錢,活生生把人關瞭三四年,培養瞭一批酸秀才。剩下的歪瓜裂棗,越來越不會幹活,還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幹,真要技術的工作幹不瞭,企業根本不敢要。

做壞一批產品,損失遠遠大於節約的工資,熟練工培養周期太慢,所以出現搶工人。說白瞭,工人很多,但是有點兒技術的不多,企業沒法用。

我曾觀察瞭一個企業,普通制造業,企業員工除瞭老板一傢全部是大學生,其他都是中學畢業,日常電腦管理做得也很好。

該企業前幾年也招聘瞭幾個大學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們上班就是拿著 " 考公務員 " 或者 " 英語六級 " 書復習,和農民工無法交流,工作馬馬虎虎,抱怨一大堆,確實沒辦法使用。

二是苦工種,如搬運,年輕人不想幹,中老年幹不動。我認識一個搞裝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線城市苦幹十五年,為兒子買瞭房買瞭車。

兒子現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 4000 元。裝修工月入 8000 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艱苦瞭,兒子果斷拒絕。

5

90 後們的好日子

90 後的農村員工,絕大多數是喝可樂、吃麥當勞長大的,剛剛出來工作的時候,就遇到新《勞動合同法》的強力保護,根本不關心企業的難處。

90 後員工隻會和老板兒子比生活待遇,然後產生怨恨心態。這個狀態,很難維持多久的。我們國傢的經濟,必將迎來一次考驗。

很多企業招聘給出瞭 4000~7000 元的工資,其實是 " 計件,不交社保 ",新手根本拿不到這些。

今後機器會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個朋友,買瞭一臺機器 10 萬元左右,取代瞭兩個熟練工,效率大增,原來要一天,現在半個小時。

機器不需要繳納社保,也不需要 " 辭退賠償 "。當然,大部分工種還是要人力完成。

但這裡少用一個人,那裡就會多出一個勞動力,總體還是有用的。

勞動關系不穩定,員工大流動,熟悉本企業特定崗位的工人越來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率企業就是個笑話。

但企業負擔太重,產能過剩,也無力提供高福利,惡性循環。

結果是絕大多數制造業在低水平競爭,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養工人,會一夜之間全部辭職。

對制造業而言,財政、老板、工人,這三方是不會同時達到滿意的。

中國制造業利潤薄,就業人數多,還在初級階段,在沒有進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 財政,老板,員工 ",不可能同時樂呵呵。

現在情況是:財政滿意,員工滿意,小老板不容樂觀瞭。中間掉鏈子的後果就是,就業壓力跳過企業,直接到瞭各地方。

要為中小企業減負,優化民企經營環境,怎麼搞?其實大傢心知肚明,那樣才是 90 後們好日子的開始。

最後,認知要升級,思考要深度,那就從讀書開始吧。

▼ 點擊鏈接看文章▼

商業創新

90 後 安踏 紅黃藍 新零售  李寧回歸

山寨鼻祖 非洲華為 叛國首富 背背佳

  球星總統 直播搶錢  微商崛起 谷歌女人

 中國巴菲特 莎普愛思 精神病院  騰訊變瞭

孫儷的財運 小薇們的故事  趙薇丟瞭啥 浙商魯冠球

王健林沒眼淚 吉利李書福 小馬不奔騰 史上最牛員工

解局經濟

房貸下的中國人 財政虧空的根源

國企負債 金礦茅臺 智囊劉鶴 重慶逆襲

政府下棋 日本懸瞭 圍獵茅臺 美國減稅

地產稅 國運財 人民幣泡沫 養老體系破產

 東北問題核心  海南買房教訓  周小川心裡話

租房時代  有錢的 70 後 核心:發展大城市 

黑龍江事實  中國新改革  國傢不壟斷 註水 GDP 

為啥不信房價會跌  東北經濟回暖 中國的明斯基時刻

關註解局財經(jiejucaijing)

▼ 在歷史消息裡看到更多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