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是不行的,這句話是前些年我們用來形容光大銀行的一句廣告詞,當然也是調侃的味道,現在看來用在餘額寶身上也是非常恰當的。
餘額寶主動“瘦身”,用戶有何影響?
最近,天弘基金宣佈:旗下的餘額寶個人交易賬戶持有額度上限調整至 10 萬元。這是天弘基金繼 5 月 27 日下調至 25 萬元最高持幣額度以來的第二次下調,大傢還是非常關註的。
餘額寶為什麼要主動瘦身,對用戶有沒有影響呢?
第一,絕大多數的餘額寶的用戶賬戶上的資金也就在 3800 左右,也就是說對大多數的人是沒有影響的。
第二,餘額寶本身就是零錢理財的一種模式,10 萬、25 萬這樣的資金規模完全可以成為是銀行優質的理財客戶,所享受的收益絕不會比餘額寶低,所以 10 萬以上的優質客戶,餘額寶比較少。
第三,一定要說明的是餘額寶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大傢不要想得太多,
餘額寶一降再降,為何將錢拒之門外?
為什麼餘額寶要主動下調額度呢?首先因為餘額寶本身是基金,不是銀行存款,餘額寶規模越大,盈利壓力就越大。現在餘額寶的資金規模是 1.4 萬億左右,一年的利息,如果按 3% 算,就是 4200 億,按 4% 算,就是 5600 億,餘額寶從哪裡給大傢找這麼多的利息呢?
另外一方面,餘額寶如果不加限制,沖破 1.8 萬億是指日可待的,也就是說規模會越來也大,一旦出現風控。國傢現在的存款保險制度是覆蓋不到餘額寶的頭上。
所以餘額寶的風險控制措施有待完善,因為餘額寶畢竟隻有四年,四年時間太短,走完瞭很多商業銀行三十年左右發展的路程。可想而知它在的風險控制的節奏就非常重要瞭,降低餘額寶的限額,一定程度上就是降低經營風險,某種程度上也是減輕有可能發生的擠兌風險。
因為我們知道,餘額寶的數值相當大,對於用戶來講,資金端是 T+0 模式,用戶可以隨時贖回,在資產端,也就是投資的產品的一端是 T+1 模式,它掛鉤貨幣基金主要應對的是國債。比如說: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高信用企業債券、同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 平時資金有進有出,大體可以自行消化,但是在資金流入或者流出比較大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瞭。
比如:流入大於流出的是時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萬一流出大於流入的時候,風險控制難度馬上就加大瞭。年初的時候,餘額寶的回報才 3%,年中的時候,因為貨幣緊張,各個銀行提高瞭利率,它的回報到瞭 4%,現在又到瞭 3%,實際上利率這麼大地波動,很可能會產生資金的大進大出。
貨幣基金到瞭轉變的風口?
這當然就是一個問題,更何況現在整體貨幣基金規模為 5.36 萬億元,央行跟銀監會一直在控制規模。包括限制或禁止貨幣基金對部分商業銀行同業存單的投資,對投資存單的整體規模和集中度造成約束。
監管的重中之重瞭,就希望資金 “脫虛向實”,避免這些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也就是說躺著掙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瞭,說來說去,大有大的問題,馬雲再能幹,也承擔不起為全民理財的重擔,所以放馬雲一馬,與人與己都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