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主席耶倫認為,生產力是決定工資水平的要素。此前,她對國會進行工作匯報時曾表示:" 如果生產力增長復蘇,工資增長會隨之而來。" 最近的兩項研究卻表明工資增長並非如此簡單。其中兩個重要原因是,世界各國生產率增長持續低迷以及自動化應用廣泛。
【生產率增長低迷是 " 罪魁禍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研究中指出,自 2000 年以來,美國等多個國傢工資占 GDP 份額長期處於下降通道。而對不同行業工資的調查也得出瞭相同的結論,盡管 " 不同行業下降的程度有所不同 "。研究同時發現,以各種福利補貼的形式流向勞動者的金額占國民收入的份額,相比 2000 年下降瞭 3.5%。經濟學傢亞西爾 - 阿佈迪表示,這種下降趨勢雖然較為平緩,但影響范圍非常廣泛。"2000 年之前也出現過下降的趨勢,但總體的走勢呈波動狀,並未進入如此明顯的下降通道。"
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很多國傢過去 10 年中生產率增長和通貨膨脹都處於低位甚至停滯不前。低通脹阻礙瞭企業在不損失利潤的情況下提高工資。而低生產率則表明,每個工人每小時的產出相比前一年基本沒有增長,這導致社會整體財富增速緩慢,工資增長也因此受到阻礙。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 ( San Francisco Fed ) 的經濟學傢約翰 • 弗納爾德 ( John Fernald ) 表示:" 過去 10 年,美國生產率增長表現糟糕,其他國傢相對於美國的差距持續加大。" 而英國的生產率已經 8 年未出現改善,打破瞭一個世紀以來每年增長約兩個百分點的趨勢。
據咨詢公司麥肯錫 ( McKinsey ) 估算,為瞭完全彌補未來 50 年就業增長放緩的影響,生產率增速將需要比過去半個世紀快 80%。但因為生產率的增長和通貨膨脹的持續疲軟,工資增長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仍會令人失望。
在生產率增長低迷的情況下,企業往往為瞭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將更多的經營成本用於擴大生產而非增加員工福利上。考慮到客觀因素,過去 10 年中,諸多企業受到經濟危機影響,不得不削減開支,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和正常經營活動,導致工資水平停滯不前。而許多勞動者每天都在擔憂是否將失業,遑論要求企業為自己漲工資。
除此之外工資增長遲緩也間接加劇瞭收入不均的問題,擴大瞭貧富差距。在同等條件下,高薪工作者享受 10% 加薪後,工資增長的絕對值遠遠高於中低收入群體的工資按相同比例增長後得到的絕對值,導致中低收入者工資增長絕對值與高收入者的差距越來越大。不僅如此,高薪工作者在和上司討論加薪問題時往往握有更多籌碼,可以獲得比中低收入者更高的漲幅。
【技術發展讓勞動者被替代性增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最近發佈的一項報告則從技術層面論證瞭工資增長低迷的原因。高科技以及自動化生產更為廣泛的應用讓部分勞動者面臨被替代的風險。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對人員需求越來越少,企業對具備 IT 或其他高精尖技能的員工需求量上升。一些企業發現越來越難找到具備所需技能的員工,市場上的技能不匹配越來越嚴重。
對企業來說,高質量人才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瞭生產率的增長,間接導致瞭企業財富和員工工資增長緩慢。對員工來說,由於所具備的技能並非自動化不可替代,或並非企業的核心需求,企業認為無需為他們開出更高的工資,導致瞭工資增長陷入瓶頸。受到技術因素沖擊較嚴重的主要是制造業、采礦業和農業等逐漸從人口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在擴大自動化生產和維持勞動者工資增長之間尋找平衡點並非易事。一個解決辦法就是由政府出錢對受技術發展威脅的工作者進行培訓,培養他們新的技能。然而,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短期內並不能解決勞動者失業和工資增長停滯問題。
同時,技術的進步也推動瞭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貿易全球化讓各國傾向於將在本國生產成本較高的產業外包,導致本國勞動者工資增長停滯甚至失業。這一現象在發達國傢尤為明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研究中表示,美國等發達國傢逐漸開始質疑全球化,部分國傢國內出現瞭反全球化浪潮,導致去年全球經濟增長不甚理想,全球化面臨倒退局面。若應對不利,反而會使全球經濟陷入 " 低增長陷阱 " ——對經濟增長低迷的預期將抑制貿易、投資、生產效率和工資增長。
對勞動者本身來說,在無力改變經濟和技術發展大趨勢的情況下,想要獲得工資持續良性的增長,隻有不斷提升工作技能,增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越強,工資越高,也越有發展前景。這就需要在工作同時持續不斷地學習,擴充知識量。一技傍身固然可以謀生,要是多上兩三把刷子,職業道路會更加寬廣。(文 / 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