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之後,誰是擊鼓傳花最後一棒?

08-12

智谷君語:

金融嚴監管的時代,是現金為王還是買房保值?樓市調控趨嚴,泡沫要被戳破瞭嗎?本文從經濟危機的周期分析,認為貨幣長期貶值是趨勢。誰會接下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所有持有現金的人!

樓市管控趨緊,一大波調控新政或許正徐徐而來,於是 " 一二線城市高位買房人將高坡站崗 " 的聲音開始湧現。對於高杠桿炒房並缺乏現金流支持的投資客來說,確實面臨杠桿斷裂、債務違約、征信污點的困境,但對於剛需及有穩定現金流的人來說不必恐慌,資產總有泡沫再起時,貨幣長期貶值是趨勢,現金才是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

01

按揭買房引發的信貸鏈條

為瞭說明信用 / 信貸 / 債務 / 貨幣 / 泡沫之間的關系,我們以大傢最熟悉的按揭買房為例來說明他們之間的鏈條關系。

案例:

賣房人 5 年前以 50 萬購入一套房,現在以 100 萬賣給買房人,可買房人隻有 30 萬的首付,於是他向銀行申請瞭 70 萬的按揭貸款,賣房人順利的拿到 100 萬賣房款,實現瞭 50 萬的收益。

案例裡的買房人也是貸款人,他憑借自己的信用向銀行獲取瞭 70 萬的信貸,並由此新增瞭 70 萬的債務,而銀行就是創造信用的人——它憑空給瞭買房人 70 萬的貸款,這構成瞭銀行的資產(資產和負債相互對應,一個人的負債就是另一個人的資產,如案例裡的買房人和銀行)。而賣房人拿到的是 100 萬元,其中的 30 萬是買房人的首付,另外的 70 萬是銀行的貸款——當然也是買房人的負債。

實際上市場中的錢幾乎都是信貸——是銀行放出的貸款,當然也是貸款人的債務,銀行也是債權人、貸款人當然也是債務人。

它們由此構成瞭一個長長的鏈條:因為有信用,所以產生瞭信貸,信貸對貸款人來說就是債務(對放款人來說就是資產),債務就構成瞭市場中流通的貨幣,因為貨幣可以由銀行放貸創造,錢就可能會越 " 印 " 越多,因錢的 " 印制 " 非常容易(現在也就是在電腦上多敲個零),而商品 / 服務的增加卻需要一個生產的過程,錢迅猛增加而商品 / 服務卻緩慢增加,於是價格上漲產生瞭泡沫。

農業社會裡沒有信用(信用的面太廣,這裡僅指金融信用),等有瞭商貿、才有借貸、進而產生瞭銀莊 / 票號,以致近代以來的銀行,才有信用。信用能憑空調動一筆資源,促進經濟的飛速發展。一切看起來如此美好。

市場中的錢是信貸,信貸是貸款人的債務,可當貸款人不能履行債務時,這種美好就戛然而止瞭。那會發生什麼呢?

02

債務違約引發的經濟危機

貸款人為什麼債務違約?因為收入少才還不起錢啊!對於投資者來說就是提供的商品 / 服務不能適銷對路或因供應過多賣不出去;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因種種變故而使收入減少甚至停止,這種變故更多的是失業,而之所以失業更多的原因還是就職的企業投資上的失誤。

債務違約的根源就是資源的錯配——過多的資源大量的集中於某些領域或生產的東西市場不需要,引起供過於求或供需失衡,價格下跌、沒有利潤、收入減少以致虧損沒錢還債。當債務違約不多時,銀行可以用自己的利潤去抵消違約債務,但當債務違約足夠多、金額足夠大時就產生瞭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市場自我調節的機制——市場出清和債務出清:企業都破產瞭,供給自然就下降瞭,能頑強存活的企業又有瞭利潤的空間;企業破產 / 個人破產,債務就此免除瞭,大傢互不相欠,從此新的開始。

在 1933 年大蕭條前的歐美,這樣的危機幾乎每十年一次:債務違約——經濟危機——市場出清 / 債務出清——經濟復蘇——信貸增加——泡沫出現——供需失衡 / 虧損增加——債務違約 …… 就這樣周期循環的輪番上演。

是的,如果賣房人把賣房款 100 萬存入 1933 年前的銀行,當經濟危機來臨銀行倒閉時會血本無歸(銀行倒閉大多是資不抵債),反不如一套資產落在手裡來的安心實在,保護存款人的制度——銀行倒閉時儲戶可以拿到最高一定金額的存款(美國 25 萬 / 中國 50 萬),是在二戰後才出現的(中國是近十年內才出現的)。

大蕭條後凱恩斯主義開始流行,經濟危機的處理方式也由之前的市場自發調節轉換到政府的主動的幹預,這其中的一個大創舉就是央行職能的轉換——由根據市場需要被動的發行貨幣到主動的發行貨幣幹預市場中貨幣數量,來調控經濟。到瞭 1971 年,金本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主權信用貨幣登上舞臺,央行幹預貨幣的能力更強——印鈔?不就是在電腦中多敲個零麼!

一旦泡沫破滅會引發經濟危機,那央行怎樣印鈔幹預呢?又會產生哪些影響呢?

03

央行幹預引發的貨幣貶值

信用是由銀行創造的,信貸是由銀行放出的,錢就是銀行 " 印 " 的(央行印的是基礎貨幣,銀行把這些基礎貨幣放貸出去產生瞭信貸貨幣,市場中的錢幾乎都是信貸貨幣),債務違約主要指欠銀行的錢還不上,銀行對外放貸收不回來自然無法兌付儲戶的本息,緊接著銀行就要破產(1929-1933 大蕭條期間,美國數千傢銀行倒閉),貸款人破產、銀行破產、儲戶存款消滅,大傢一次性債務出清,互不相欠。現在則完全不同瞭。

我們還以上文的按揭房貸為例:當房價泡沫破滅時,足夠多的按揭買房人斷瞭月供,銀行開始拍賣處置房產,售賣房產的增加會進一步壓低房價,讓銀行的貸款更難回收,在面對儲戶的兌付要求時隻好向央行求救。

理論上銀行可以把房貸債權抵押 / 出售給央行獲取現金,來兌付儲戶存款及其他支出,但實際運作中,央行會先從銀行持有的最安全資產做起——國債、金融債、大型企業債券、優質企業債權 …… 按優劣資產先後依次購買,直至銀行不缺流動性(等經濟好時,各銀行再把之前抵押給央行的資產回購回去或央行把資產在市場中出售,這就是央行的縮表),就像 2008 年的這次次貸危機一樣。

央行幹預後,似乎一切風平浪靜完美無瑕——本該倒閉的銀行沒有倒閉、本該存款消失的儲戶毫發無損、貸款人債務違約似乎並沒有對經濟造成那麼大的危害,冤總得有頭、債總得有主,那誰受損瞭呢?答案是所有持有現金的人。

央行幹預經濟危機的手段就是超發貨幣,超發貨幣的結果就是稀釋現金的購買力、向現金持有者征收鑄幣稅,征收上來的鑄幣稅去挽救銀行、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超發貨幣引發的通貨膨脹是解決債務問題的重要方式。

但持有實物資產的人並不會被征收鑄幣稅,反而會因為貨幣超發享受資產泡沫的好處。貨幣超發並不直接創造財富,隻是財富的轉移再分配,並且很容易讓財富聚集引發兩極分化。

長期看,貨幣貶值是趨勢,隻是會在較短的周期(信貸緊縮周期)內購買力上升。

04

現金才是泡沫的最後一棒

現在的貨幣隻是一種交易媒介,沒有任何價值,是國傢的強制力讓它具有瞭使用功能。主權信用貨幣體系下,貨幣的多少政府人為控制,根據實際經濟需要任意 " 印刷 ",一般情況下隻增不減——經濟好時,為瞭滿足商品 / 服務交易,避免通貨緊縮要增加貨幣;經濟差時,為瞭刺激經濟擴大需求,也要增加貨幣。

所謂的信貸緊縮周期,並非貨幣絕對數額減少瞭,隻是貨幣的增速變慢瞭。

所以,長期看實物資產的安全性 / 保值性要遠優於現金,那些擔心甚至哂笑買房高坡站崗的人,殊不知現金才是泡沫遊戲中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

瞭解這些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1、少持有現金,盡量多的持有資產。現金會因購買力下降不斷貶值,而資產的價格會因貨幣增多不斷的水漲船高,雖不一定能財富暴增,但維持原有現金的購買力還是沒問題的。

2、錢一定要花出去。存在銀行裡的錢,它隻是賬戶上一個冷冰冰的數字,不能為你帶來任何福利和享受,如可口的美食、光鮮的衣著、溫暖的房子、感官的享受 …… 把錢花出去,購買瞭商品 / 服務,才發揮瞭錢的價值。

3、讓錢和資產間能自由切換。持有現金長期貶值,持有資產可急需錢時怎麼辦?這就要考慮資產的變現能力——資金和資產間自由轉換的便利性。股票 / 基金 / 債券都是流動性好的資產,但它們也存在虧本的風險;存款 / 貨幣基金流動性好,但收益太低。

一二線城市的房子當然是好的資產——很容易的出售變現,同時也很容易抵押貸款獲取資金,資產的增值性和變現的便利性兩者齊備,如果現金流允許,就不必在乎一時的漲跌。

人的天性是貪婪的,總希望在周期的波峰賣出,在周期的波谷買入,賺取最大的收益。如果你有那個踏準節奏能力,當然可以這樣做,否則就要跟定大趨勢,不要在乎一時的漲跌得失,因為對賭的後果你輸不起。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