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住房面積數據為何引一片質疑

07-11

人均住房面積數據為何引來一片質疑聲

譚浩俊

近幾年,國內城市房價的飆漲讓很多年輕人 " 望房興嘆 "。日前,國傢統計局對外發佈的一組關於全國人均住房面積的數據引發瞭大傢的廣泛討論。這篇題為《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文章稱,2016 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 40.8 平方米。

按照國傢衛生計生委 2015 年發佈的《中國傢庭發展報告》,我國傢庭戶均人數為 3.02,那麼,平均每戶傢庭的居住面積可達到 123.2 平米。這樣的水平,已經超過多數歐洲發達國傢,也包括日本、韓國等亞洲經濟發達國傢。隻是,很多人不會有這樣的感受,反而產生瞭 " 被平均 " 的感覺。

很顯然,這又是一組表現與感受不一致的數據。雖然我們也相信這是統計部門經過抽樣調查取得的,而不是拍腦袋,但是,為什麼會出現數據與感受不一致的現象,是不是抽樣的方式、手段,以及樣本的選擇、評價等存在問題,選取的樣本不具有代表性呢?因為,不同城市選擇的數量和標準不同,抽取的樣本不一樣,都會對抽樣調查的準確性、客觀性、科學性產生影響。稍有不慎,就會出現數據表現與實際感受不一致的現象。

毫無疑問,此次國傢統計局公佈的住房數據,是存在一定爭議的。按照目前居民住房的實際情況,是很難達到戶均 120 平方米以上的。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很有可能是抓取點問題。譬如城鎮以中小城市為主,農村以發達地區為主,那麼,這個抓取點算出來的住房面積,肯定要遠高於實際住房面積," 被平均 " 的現象就會比較嚴重。相反,如果抓取點剛好相反,則有可能出現另一種現象,同樣不能正確反映住房的實際情況。所以,抓取點對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準確性很重要。這就要看,統計部門進行這樣的調查,到底是為瞭什麼?是為瞭證明住房條件已經得到改善、迫切需要通過數據來反映呢,還是想瞭解住房的實際情況,以便於決策層更好地進行宏觀決策。如果是為瞭第一種情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抓取點被人為控制的現象。

事實也是這樣,如果某項調查,隻是為瞭滿足某些方面的需要,證明某些方面取得的成就,就很難不出現人為控制抓取點、人為控制調查結果、人為調整數據的現象。那麼,這樣的調查結果,不僅企業和居民不能接受,不會認可這樣的數據,決策層也容易受到誤導,影響宏觀決策的準確性、可行性。

實際上,就住房問題來說,公眾反映強烈的是房價,亦即房價上漲過快,讓多數居民出現瞭買不起房、買瞭房就當 " 房奴 " 的現象。而對人均住房面積,興趣並不大。所以,有關方面完全沒有必要用這樣的數據去刺激公眾的神經,去點燃公眾對住房數據真實性的質疑。就算這組數據沒有任何問題、沒有任何水分,在高房價下,也不可能成為幸福指數的體現,而極有可能是痛苦指數的反映。因為,面積越大,房奴的 " 含金量 " 也就越高。對房奴來說,是不可能從人均住房面積中感受到幸福與快樂的。

也正因為如此,對有關方面來說,就不能隻抓熱點,隻為瞭報喜。如果過度在乎喜事帶來的快感,而不考慮喜事背後的問題,不考慮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感受,不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就有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甚至引發輿論的嚴重不滿。顯然,統計部門的這組住房數據,就產生瞭這樣的後果。

需要註意的是,社會是否和諧,百姓是否富裕,生活是否幸福,不隻要看數據,更要看感受,看數據與感受是否基本一致。如果數據不能表達感受,就難免會給人以數字造假或者數據有水分的感覺。現在,很多部門都喜歡用數據來展示自己的成就,樹立自己的形象,但是,卻往往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原因就在於,外界對他們所做的一切,沒有感受、沒有體會。相反,那些能夠實事求是地反映成績、反映問題的部門,卻能夠得到輿論的支持和認同。所以,對有關方面來說,需要認真反思,需要積極轉變觀念和工作思維,不要再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