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誠旗下企業最近動作不斷,引起媒體和社會關註。
外界希望從其不斷的 " 賣 " 和 " 買 " 之間,尋找出一些市場變化的端倪。一直以來,李嘉誠都是企業傢學習的榜樣,也是普通大眾頂禮膜拜的對象,大傢都希望從他做人做事做生意的方法上學習一些成功之道。
"
李嘉誠這些年的 " 賣賣賣 "
李嘉誠自 2009 年以來就不斷削減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房地產投資組合,基本上李嘉誠的每一次出手,都能引起媒體們的關註。外界總是希望從李嘉誠的行動中找出一些邏輯,分析其背後的原因。
以下是李嘉誠這些年來出售資產的情況:
(來源:每經網)
最近一次是 2017 年 7 月的最後一天,李嘉誠的和記電訊發佈公告,以將近 150 億港元現金的價格出售旗下和記環球電訊有限公司的全部權益。
本次交易的主體和記電訊的總市值 135.4 億港元,而這次賣掉的和記環球電訊,總市值百億左右,也就是說李嘉誠這次是高價 50% 賣掉瞭資產。
像以前的很多交易一樣,李嘉誠每一個出手的項目,基本上都賣瞭高價。這不禁讓我們想起瞭前一段時間萬達、融創和富力的交易,萬達著急出手導致資產賤賣,心疼王健林的同時,也不禁對李嘉誠表示欽佩。
而對於李嘉誠大肆出售內地和香港地產,很多媒體稱之為李嘉誠 " 跑 " 瞭。由於李嘉誠總是能在危機前出手,所以一直以來都有人擔心,李嘉誠的出手是否預示著中國的樓市出現瞭問題。
這種擔心是否必要還不可知,但是在李嘉誠看來,可能未來投資內地房產是真的不賺錢瞭。
賣瞭之後,李嘉誠在幹什麼?
那麼,李嘉誠在 " 逃離 " 內地和香港市場之後,又在幹什麼呢?其實,李嘉誠一直在加倉歐洲市場,幾天前,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地產長江基建聯合發佈公告收購德國能源,收購價格高達 412 億港元。
這些年來,李嘉誠讓麾下兩個主要企業集團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將重心轉向歐洲。過去 18 個月他投資瞭 200 多億美元進行各種交易,包括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一傢荷蘭連鎖藥店和一傢英國列車車廂制造商,以及將他旗下意大利電信公司和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合並等。這些交易的規模超過李嘉誠過去 10 年在歐洲進行的所有收購交易之和。
以下是李嘉誠最近幾年在海外的收購情況:
李嘉誠的投資邏輯
李嘉誠的一系列動作其實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他的一貫原則就是 " 如果價錢合理,就可以交易 "。那麼,隻要價錢合理,他就會繼續買,也會繼續賣,我們沒有必要過分解讀。李嘉誠的投資和經營策略,既是隨著業務所在國傢和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狀況而作出的實事求是的決定,也體現瞭他一貫的投資原則。
第一,未雨綢繆,投資未來。
李嘉誠曾經說到:" 我平時對經濟、政治、民生、市場供求、技術演變等一切與自己經營行業有關、或沒有直接關系但具影響的最新、最準確數據及訊息全部都具備所有詳細數據,加上公司內擁有內行的專傢,當機會來臨時我便能迅速作出決定。"
李嘉誠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也在於此,就是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俗話說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李嘉誠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 90% 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李嘉誠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瞭準備。所以李嘉誠總是能在市場出現變化之前就做出行動,永遠走在市場的前面。
他的投資也總是面向未來。此次長江基建出價 414 億港元,競購來自德國的計量和能源管理公司依斯塔。雖然這傢公司已經連年虧損,但是全球發展綠色能源、實現節能環保是大勢所趨,李嘉誠正是看中瞭這一點,果斷做出瞭決定。
第二,與眾不同,精準抄底。
李嘉誠是抄底的高手。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中英談判陷入僵局,香港前途未卜,資本市場十分悲觀。李嘉誠此時入手 34% 的港燈股權,幾個月後,股價回升,李嘉誠成功套現二十多億港元。
1986 年,國際油價跌至每桶 11 美元的歷史冰點,原油市場更是經歷瞭兩次石油危機,全球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誠卻在這時入手石油業,以 32 億港元的價格,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 52% 股份。當時該公司日虧 500 萬港元,如今這傢企業已經成為 " 和記黃埔 " 最大的盈利和中流砥柱,日賺 1500 萬港元。他本人更是稱這次交易是 " 一生最偉大的投資之一 "。
1996 年,香港爆發銀行信用危機,房地產業又嚴重供過於求,香港房價暴跌。兩年後更是發生瞭反英暴動,進一步加劇瞭房地產市場的窘境。這時李嘉誠卻逆勢抄底。果然在幾年後香港樓市再次繁榮。李嘉誠在高位拋出,獲得瞭不菲的利潤,此舉也幫助瞭他在香港房地產業奠定基礎。
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時候,李嘉誠有勇氣和見識,敢於投資,這種眼光確實值得我們佩服。李嘉誠從來都是在別人不看好的時候自己玩,在別人一致看好的時候撤離。
第三,知所進退,適可而止。
李嘉誠經常說,錢是賺不完的,永遠不要試圖去賺最後一個銅板。所以李嘉誠的原則是吃魚隻吃中斷,隻賺屬於自己的利潤。
李嘉誠最近撤離中國,加倉歐洲的行為被媒體扣上瞭 " 撤資 " 的帽子。但是關於 " 撤資 " 的說法,李嘉誠本人是這麼解釋的:" 中國內地房地產過去持續上漲,往往以高於市值的價格也無法投得土地。現在價格的確漲得太高,一般老百姓買不到,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
過去兩三年我們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 …… 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我做生意的原則,一方面是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要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在地產經營上步步為營。如果地產價格太高,到老百姓買不起的時候經營就有風險瞭,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後一個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