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 1
中國房價吊詭,當然也很殘酷,經常被罵的同時其實也改變瞭很多人的命運。
有人因此焦慮,但本質並非痛苦,而恰恰是:因為有希望和欲求,才會誕生求而不得的焦慮。對未來沒有規劃的人,是不會體驗到這種焦慮的。
有的女人甚至不愛逛街,卻有瞭每逢周末去看樓盤樣板房的習慣。而有的人明明不缺房子住,但害怕資產的被稀釋,也被裹挾進這股資產潮。
即便海外,但凡中國人湧入的城市,房價容易上漲,大傢都在追逐房子、學區。這可能是中國人的特質,在哪裡都沒安全感,迅速構建資產平臺並讓下一代贏在起跑線。如果全世界的種族進行打分,未來看好中國人,因為這是一個 " 不努力、毋寧死 " 的民族,文化血液裡流淌的是唯恐落後的觀念,雖然有時帶點血腥味與焦慮。
很多人倒不覺得買房是樂趣,而是其他人都在買,如果不買就落後。有人享受房產增值快感,甚至工作都更有底氣。有瞭真正的實力,你才能做到 " 不說硬話,不做軟事 "。
的確,房價在過去 20 年持續上漲,制造瞭中國史無前例的財富效應,比做點小生意、上班、P2P、理財產品、炒股都靠譜。某種意義上,中國分為有房階層和無房階層。關於買房,大多數人的臉上都寫滿瞭追悔莫及,每個人都能說出很多 " 當年錯過 " 的故事。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自古以來,房子、土地又與政治抱負相關。甚至在民間,房子還被視為一個人能力和實力的背書。" 你和丈母娘之間的距離,隻差一套房。沒有,你就隻能喊阿姨!"
難道,什麼都必須與房子扯上關系嗎?哪怕愛情、婚姻?
寧可豪宅裡孤獨,也不願出租屋裡笑,這是生活圖景之一。既然戀愛的結局充滿不確定,不如索性找個有錢的。何況,有錢的男人大概率還是有能力的,但沒有錢的,大概率還得經歷一個艱難趨上的過程——但,有些姑娘等不及瞭。
況且,誰知道努力的結果如何?
追求財富自由,爭取在 " 階層固化 " 之前先博得一個較高的社會層級,倒也並非是虛榮,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夠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擁有自由的選擇——可以不以薪水高低作為權衡的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和行業。
因為我們這一代,確實太忙碌,也太焦慮瞭。時代在這個時候打瞭個漩渦,變得湍急,賦予每個人 " 不努力,就落後 " 的競爭意識。
Part | 2
如今,房子是房子,但又不僅僅是房子。這些土地上的鋼筋混凝土又與金融相關,甚至可以理解為城市的 " 實物股票 "。
你買房,就是在買入這個城市的股票,城市榮則房產榮,城市損則房產損。現代化的金融信貸又給予房子以一定的貸款,相當於增加瞭流動性以及杠桿。好的方面,信貸政策讓人提前享受更好的居住,壞的方面,金融屬性把房子更納入瞭資產范疇,增加瞭復雜性和系統性風險。
關於金融,非常復雜,因素與變量太多,即便精妙至極的建模,一個數字的取整與微調,甚至完全改變最終的結論。
風險往往可以預知,但無法控制。
一根火柴價值幾何?取決於它燒掉的價值。
股市詭譎,最能體現這一點。即便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傢和最聰明的數學傢、最優秀的計算機專傢組合成資本投資市場的夢之隊陣容,面對市場也是勝負半數,甚至有時一敗塗地,光環盡失。
相比較股市,其實房市的邏輯要簡單得多,因為城市化本身即是一種多數人的 " 用腳投票 ",趨勢性非常明確。把握人性的趨好,就是把握未來。
Part | 3
房產的投資屬性,對美國而言,無非十多個大城市有資產價值意義。
對於中國房市,情況稍許復雜,主要是政策頻繁、城市化與行政割裂 / 戶籍的矛盾。在中國," 用腳投票 " 體現的是人口流動和資金流動的方向,但行政分裂瞭統一市場與效率,戶籍又阻礙瞭流動。
再回到房地產本身,房價與城市化有關,與人口集聚有關,與城市的產業與資金量有關,也與政策有關。但復雜的是,中國的每個因素都有著 " 中國國情 "。比如人口,固然能理解北京、上海這種超級城市,也能理解深圳、廣州人口超過一千萬,畢竟城市有吸引力,提供瞭大量職業需求,但保定、哈爾濱、南陽這樣的城市人口也都超過一千萬。而某些城市,經濟體量位列二線強城市,人口在全國排名不過二十七八左右。
因為,過去的計劃經濟使然。很多原本不適合大量人口和工業產業發展的城市,僅僅因為計劃性佈局,就產生瞭畸高的人口與城市化率,現在是還債期。
以前,大量資源特別是工業體系投放在北方甚至內陸省份,甚至在內陸一個小城市建瞭一座大型工業品工廠,從其他省份招瞭大量年輕男子,但為瞭讓他們安頓下來,又在附近建瞭一座紡織廠,導入瞭婦女人口,這樣做生活和傢庭匹配。當時,這些城市反而在人口和城鎮化率方面占優,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城市逐漸淪落,而東部城市崛起。
這也是資源重置的必然,一興一衰是城市,但個體的傢庭命運被席卷。
城市興衰,曾經扭曲,如今都是回歸正常。房價隻是其中一個觸碰大眾心弦的投影,令人痛苦,但與此同時又給人希望。因為,對於多數一二線城市居民而言,不知不覺,傢庭最大的資產是房產,而不是股票或其他。
Part | 4
如果有城市的房價不漲,看起來幸運,但實際上是悲劇。
這意味著傢庭資產的 " 折損 " 與變相稀釋。如果隻是尋常日子還好,但一場大病、子女留學或人生做重大的部署,就會遇到瓶頸,甚至手足無措。
信息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不缺選擇項,但缺選擇能力。
而選擇的按鈕更多在於資產籌碼。
不是說出國留學有多好,但至少多瞭一個重要的路徑,為什麼京滬廣深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傢庭出國很多,一方面在於相對偏素質和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這些傢庭甚至是普通的中間階層,有相對較高的房產能支撐 40 萬 / 年的留學費用。比如,大城市一套房,或許兩三百萬,就能應付孩子讀完本科。
在美國,好的大學學費猛於虎。
這些高昂的費用對於中國小城市普通傢庭而言,無異於天價。事實上,對於大城市普通收入而言,也是天價。但因為大城市的高房價,才提供瞭普通中產海外留學的可能。
平時詛咒房價,關鍵時刻還得靠房價。
目前子女長大的中國中產,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瞭,但以後,這樣的紅利時代不再有。如果資產不跑贏未來的通脹,以後的城市傢庭是不可能承擔像現在這樣還能相對輕松的承受留學費用。
中國的人口是一個危機,如今過瞭拐點,沒有油門,速度還在往前,但加速度已經消失殆盡。人口必然停滯,每年不到 2000 萬的新生兒數量,根本無力修復人口金字塔。
人口總量坍塌的同時,悄悄進行著一場人口和資產的史詩級遷徙。
舉個例子,一個年輕人與另一個年輕人戀愛,雙方從大學畢業,順其自然在城市工作,面臨高房價,隻能一起用心竭力湊夠首付並做貸款(透支未來的收入),在這背後,很可能是雙方的老人傢庭與年輕人自己的小傢庭,三個傢庭去供養一套房——這也是中國的獨特之處,普通的指標如 " 房價收入比 " 在中國參考意義不大,真實的 " 收入 " 往往是三個傢庭的收入。
明智的傢庭其實理應如此,三傢之合力,置業在中心城市,資產才避免零落。
因此,三個傢庭畢其功於一役的在中心城市買房,這意味著不少經濟學傢之前對中國房價所做的泡沫論的判斷是失真的。更為重要的是,老人所在的城市正在被年輕人所待的中心城市吸血,資金、財富與年輕人口,這反映瞭中國城市化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整體上,總量無增加,但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在做轉移,還包括未來到大城市養老的巨量老人。
若幹年後,不看好大多數城市的房產,但堅定看好中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價值及納入一體化交通和產業融合的城市。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必然性,人口下降和持續凈流出,當地的商業會因為人口的逐漸稀少而失去規模效應,工廠因為訂單與勞力,趨向於凋敝,失去工作崗位的中年人難免茫茫然,年輕人還能遠走他鄉、苦苦打拼。
多數城市,寥落不堪,沒有好的工作機會,也沒有年輕人。
極少數超級城市,在人口的遷徙過程中開始崛起。
變局會加速,不遠的未來。
但形似矛盾的是,如今的調控頻道,中心城市基本被鎖倉,房產政策頻頻:租售同權、租售並舉、公租房、人才公寓、商住落戶與上學等。
這意味著什麼?是否意味著發展數十年的房地產經濟迎來新的變局?
關於租房,應該是一個確定性的被鼓勵的發展方向,未來的傢庭資產,依然是無房與有房的分界,但租賃市場的擴大會降低社會階層之間的摩擦,提供瞭中間選擇,有房住、有學上,擁有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務。
這就接近於現在的歐美國傢,年輕人不是不想買房,是實在買不起——而中國的年輕人來到城市,相對更早買房,因為集結的是三個傢庭的投入。
在紛繁的政策與攪動的變化之中,記住一句話:" 先租後買,以小換大 "。這很可能是以後年輕的置業趨勢,這種趨勢體現著大城市的容納性,也說明瞭買房、住大房是一個終極目標。
所有的租賃或安居房政策無非是在做社會的 " 下限 " 保障,至於社會 " 上限 ",永遠是遵循 " 供需關系 " 的價高所得。
怦然心動的愛情,臨時擁有不如幹脆娶瞭她。
同樣,房子,租著不能代替擁有它。
租房:這是消費。
買房:這是資產。
從小城市到大城市,從邊緣板塊到核心板塊,從劣質房到好房,這是人性使然,也是未來資產的優先級。人口的整體停滯,年輕人的史詩級遷徙,此種變局,財富與未來是跟著人走的,很多傢庭很可能迎來命運轉折。
美國的社會現狀: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老年人退休就賣房。大城市擁有最富的傢庭,也擁有一貧如洗的傢庭,歲月靜好,相安無事。
其實,人世間最樸素的道理,莫過於大傢所共同追求的最美好的東西,房子、愛情、幸福,都是最稀缺和昂貴的。
如今是斯文的體面的彬彬有禮的用智慧、資產獲取美好的時代,別指望 " 不勞而獲 ",遠古競於氣力的流氓時代,你又不是陳勝吳廣。
未來的資產之鐘為誰而鳴?
兩種人:睡著的,與裝睡的!
文章來源:南京城記;作者: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