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小龍蝦天然就很開心啊!
吃完可以發個朋友圈,
感覺是很能展示自己真性情的。
小龍蝦為什麼這樣 " 紅 "?
本刊記者 / 楊智傑
本文首發於總第 812 期《中國新聞周刊》
陳浩在大學時被稱為 " 小龍蝦殺手 ",這源於他和一位女生打破瞭一項紀錄—— 一頓吃瞭 10 斤蝦。假如他們吃的是每隻 1 兩的大蝦,推斷一下,兩人當時應該吃掉瞭 100 隻小龍蝦。要知道,人們如今點小龍蝦外賣的時候,一盒 12 隻裝的蝦再配上小份冷面,足以讓人飽腹。
現在十多年過去瞭,陳浩對小龍蝦的熱情仍不減當年。在盛夏的南京,每當朋友聚會的時候,他還是會選擇吃小龍蝦," 保持著平均一周吃一次的頻率。"
南京是個有著濃厚的 " 小龍蝦情結 " 的城市。別的不說,畢竟江蘇是國內小龍蝦作為食物最早的引入地,早在 1960 年代小龍蝦就被端上瞭南京人的餐桌。
陳浩出生在 1978 年,捕撈小龍蝦是他兒時的記憶。那時候,他和三五個小夥伴蹲在村子附近的池塘邊,用蚯蚓、青蛙做餌,鐵絲或者竹竿做支架,一早上可以抓到十來斤小龍蝦,帶回傢讓母親做一盤紅燒小龍蝦,在食物匱乏的年代大可以饕餮一頓。但是很久以來,除瞭南京,其他地方好像很少有人吃小龍蝦,據說是因為嫌它不幹凈。
現在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瞭。陳浩去全國各地旅行,發現到哪兒都有小龍蝦餐館。最近去 " 美食之都 " 廣州出差,他也被當地人帶去吃瞭頓廣東風味的小龍蝦。
近兩年,即使你算不上美食傢,隻要刷朋友圈、愛網購、看微博,都會註意到小龍蝦的存在:電商購物節紛紛推廣口味多樣的熟制小龍蝦;網上有博主發視頻,教你如何 " 三分鐘自學做麻辣小龍蝦 ";一打開外賣 APP,就彈出小龍蝦專場;就連美國餐廳必勝客也在中國市場推出麻辣小龍蝦披薩。
可是仍然有人疑惑:小龍蝦吃起來麻煩,看起來不幹凈,肉少,不管飽,味道全靠調味料,這兩年為什麼越來越火?
幾經興衰
在主產區長江中下遊平原一帶,小龍蝦一直都有很大的市場。陳浩記得,在 1990 年代後期,南京街頭就有很多小龍蝦館," 夏天賣蝦,冬天翻臺做火鍋或者其他,主要以紅燒、醬骨、十三香味的小龍蝦為主。" 從那以後,小龍蝦逐漸變成瞭農副產品,他傢附近的池塘也很少能捕到小龍蝦瞭。
美食記者小寬在 10 年前去過武漢,當地以烤蝦球和蒸蝦最有名。當時,他被當地全民吃小龍蝦的熱情震撼瞭。
可以說,北京的簋街帶動著北方的小龍蝦市場。簋街最有名的胡大飯館在 1999 年開張,以小龍蝦為招牌菜。直到 2005 年,胡大的生意火爆起來;從 2008 年開始,全年都有人排隊,慕名來這裡吃麻辣小龍蝦,這種口味的小龍蝦後來被賦予瞭一個很有京味、很上口的名字—— " 麻小兒 "。據說,同樣的口味在湖南長沙也很流行。
在世界上,公認的小龍蝦起源地是美國的路易斯安納州。食品營養學碩士、美食專欄作者冰清每年都被路易斯安納州的朋友邀請去吃小龍蝦。她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很久很久以前,土著美國人就吃小龍蝦瞭,當地每年都會舉辦小龍蝦節。不過,他們的吃法跟國內不大一樣,一般是用直筒大鋁鍋水煮,加上辣椒、胡椒、芹菜粉等調料,口味辛辣,煮熟後控幹,全部攤在大報紙上,很多人圍在一起吃。" 美國人一般吃飯很矜持,但是吃小龍蝦的時候卻很狂野。"
小龍蝦在國內一直沒流行起來,有一個原因是對食品安全的顧慮。如果查看過去和小龍蝦有關的新聞,總是和 " 生活在臭水溝 "、" 洗蝦粉 "、" 橫紋肌溶解癥 " 等負面信息關聯在一起。尤其是 2010 年左右,南京市場被報道使用 " 洗蝦粉 ",南京、武漢、揚州等地都有患者被確診得瞭 " 橫紋肌溶解癥 "。報道說," 這些患者都曾經吃過小龍蝦 "。
百度指數顯示,2011 和 2012 年,小龍蝦的搜索指數最高也隻有 3000 左右;到瞭 2013 年 5 月 12~18 日之間,這個數字突然達到 12809。在此期間,有一篇題為《小龍蝦是蟲?不靠譜》的文章流傳甚廣。該文分別從 " 小龍蝦是蟲?"" 曾用來幫日軍處理屍體?"" 餐館小龍蝦多來自河溝?"" 體內各種重金屬超標?"" 跟橫紋肌溶解癥有關?" 等各個方面提出問題,該文就以上問題逐一為小龍蝦辟瞭謠。
從 2013 年起,小龍蝦的搜索指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今年 5 月 28 日 ~6 月 3 日達到瞭最高值 18678。此時人們關註的新聞是《服務小龍蝦產業發展》《小龍蝦才是朋友圈的終結者》《夏季小龍蝦正當時,醋 + 鹽徹底清洗小龍蝦》等等。
被策劃的驅動力
" 小龍蝦給人的感覺是這兩年很火,這裡面可能有互聯網的原因。" 小寬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2015 年和 2016 年,是小龍蝦創業的高峰年。所有的創業者都發現瞭外賣市場的潛力。小寬認為,做與互聯網相關的餐飲,小龍蝦是很好的切入點,因為它經得起物流配送,一兩個小時口感不會有變化,而且毛利高,所以潛力大。
互聯網外賣創業高峰過後,又迎來瞭電商的加入。去年起,京東、天貓平臺開始和地方小龍蝦加工廠合作,推廣小龍蝦熟制品,今年網易也開始在平臺上售賣自己品牌的小龍蝦。甚至周黑鴨、肯德基、必勝客都推出瞭有關小龍蝦的菜品。
" 創業的這幫人,主要是在互聯網社交平臺上做一些信息的發佈和炒作,我們平常接觸信息的主要平臺無非就是微博和微信等,在這些平臺上,它們的聲音比較大。" 小寬分析說。
觀察這些小龍蝦品牌的創業者," 卷福小龍蝦 " 的蔣政文、" 大蝦來瞭 " 的戴金勝等都是媒體人出身," 蝦 BaBy" 創始人馬懿宏曾在中關村管委會創業服務處工作,見證瞭車庫咖啡、36 氪、亞傑商會、創客空間等孵化器的發展,懂得利用媒介的傳播力。
蔣政文此前營銷策劃過褚橙,並在微博上得到很大反響。2015 年,他和作傢張嘉佳合作,在京東眾籌名為 " 幫張嘉佳實現小龍蝦夢 " 的項目,在微博上發《我的小龍蝦編年史》,利用張嘉佳的明星效應,得到上萬人轉發。
蔣政文解釋說," 卷福 " 籠絡瞭一批在特定圈子內有堅實粉絲基礎的平民意見領袖,他們來自文藝界、出版界、電影圈等各個領域,可以提供除瞭產品以外的附加內容。
" 夾克的蝦 " 在 2015 年亮相時和滴滴合作,利用滴滴運營的低峰時間配送宵夜,在北京滿足 " 五環內 1.5 小時送達 " 的需求。這樣的營銷創意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話題性和傳播力。
" 這些都是營銷需要,讓人有驅動力。" 小寬自己並非小龍蝦的粉絲," 雖然也喜歡那種味道,但是小龍蝦對我來講絕對算不上有吸引力。我覺得我這種人,可能代表 70 後、80 後甚至年紀更大的人群的看法,小龍蝦不一定非得是夏天不吃就感覺少點什麼的食物。"
被傳播的口味
除瞭互聯網營銷,小龍蝦自身也很 " 爭氣 ",天生具有成為 " 網紅 " 的特質。
從口味上來講,回想中國人的餐飲習慣,無論是海鮮還是河鮮,幾乎很少有人會拒絕。幾個朋友去擼串,誰不會主動點幾個烤扇貝或者炒螺絲?於是,小龍蝦有瞭一個天然的光環,作為河鮮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雖然陳浩從小喜歡吃紅燒小龍蝦,十三香口味也是從江蘇起源的,但是當他 2007 年來到北京,在簋街第一次嘗到麻辣小龍蝦時,還是瞬間被征服瞭,直到現在他依然鐘愛麻辣和香辣口味。" 辣是一種癮,辣的東西容易傳播,比如說川菜。"
壹讀百科曾在《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愛吃辣》一文中提到,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你可以花好幾個小時在一片紅湯滿面的火鍋前,但你的每一口卻都是匆忙緊張的。辣直接刺激你的口腔黏膜,味覺系統事實上處於秒殺休克之中。辣,恰恰是快捷刺激和短促節奏的一種增強劑。"
實際上,辣不是唯一,小龍蝦的口味越來越豐富,而且各有特點。美團點評數據研究院統計,小龍蝦口味多達十幾種,十三香口味最受歡迎,其次是蒜蓉和麻辣。這 3 種最流行口味分別來自 3 個地方——江蘇、湖北和北京。可見,小龍蝦口味的地域性特色,從另一方面又為它的傳播提供瞭機會。
在北京工作的付楠是一名資深的小龍蝦愛好者,但是 2014 年以前,北京的小龍蝦口味十分單一,隻能在簋街吃到麻辣或者紅燒口味的。為瞭品嘗更多口味的小龍蝦,付楠索性自己操刀,和朋友合夥開瞭小龍蝦店 " 燒蝦師 ",把江蘇等地口味的小龍蝦引入北京。
6 月 23 日,北京簋街的花傢怡園餐廳舉辦簋街潛江龍蝦節,潛江市政府帶來瞭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燜大蝦、清蒸龍蝦、冰蝦和鹵蝦,希望能夠借此機會打開北京市場。
小龍蝦口味越多,越能夠最大范圍地拉攏各色食客。在北方,小龍蝦的定價是按照個頭來算的,陳浩認為," 火鍋的吃法,可以各人選擇各人喜歡的口味,小龍蝦也是。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能接受。有錢就吃大的,想便宜就吃小的,人們有瞭選擇的權利。"
" 我就喜歡大傢吃小龍蝦時
沒法捧著手機的樣子 "
如果隻是因為口味多樣,小龍蝦可能還不足以抓住食客的胃,畢竟,市面上烤魚、火鍋甚至烤串等很多菜都在創新口味,以迎合各種人的需求。
" 我就喜歡大傢吃小龍蝦時沒法捧著手機的樣子,你不知道我有多懷念可以專心聊天的從前。" 這是網上對吃小龍蝦的一種描述,乍一聽像是在抖機靈,但仔細想想,這句話一下子描繪出某種時代性。
" 吃飯看手機 " 的話題曾在媒體和網上受到過熱議。2015 年,生鮮食品電商平臺 " 光明都市菜園 " 發佈瞭《上海市民及公務、商務人士餐飲方式調查》,結果顯示,超過 6 成的上海人是 " 餐桌手機控 "。80%的人對這個行為表示反感。自己也邊吃飯邊看手機的人中,反對這種習慣的也超過一半。
然而,吃小龍蝦卻能讓你不得不戒掉 " 手機癮 "。你帶著塑料手套,抓著油乎乎的小龍蝦開吃的時候,身心終於不得不從手機屏幕裡抽離出來。要知道,小龍蝦的數量是有限的,假如你停下來翻看手機,不一會兒盤子裡的小龍蝦就被別人瓜分瞭。小龍蝦讓吃飯回歸到瞭餐桌,很多人在此重新找到瞭吃飯時彼此交流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吃小龍蝦會讓人很開心的原因。
胡大飯館總經理郭冬對小龍蝦的社交屬性體會得比一般人更深。每當帶朋友在店裡吃飯時,他都會帶著手套給別人展示自己快速剝蝦的技能,並且教給他們吃小龍蝦的一些訣竅,這樣一來二往地 " 教學 ",對他而言是一種挺不錯的人際交流。
的確沒有幾個人是為瞭充饑而吃小龍蝦的。當這個學名為 " 克氏原螯蝦 " 的張牙舞爪的甲殼類動物被端上餐桌的時候,它鮮紅的顏色激起人們的不僅是食欲,而且是共同行動起來的親密感,一起 " 操作 " 的默契感。
另一方面,小龍蝦在餐桌上是按隻擺放和取用的,這就形成瞭自然的 " 分餐制 ",雖然剝蝦的過程復雜繁瑣,但是 " 各行其是 " 的吃法畢竟在中餐中成為一種難得的 " 衛生飲食 " 方式。
也有人從食品營養的角度羅列出小龍蝦的諸多好處: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種營養。這恰好迎合瞭中產階級的生活追求,天然地掃除瞭人們心中對吃的 " 負罪感 "。
" 吃完發個朋友圈 "
小龍蝦最早生長在田間地頭,作為食材,它是從街邊大排檔,被 " 請上 " 餐桌的。經過十幾年的市場培育,它和夏天、宵夜、啤酒、聚會等這些場景聯系得越來越緊密。小龍蝦的 " 出身 " 和 " 履歷 ",使得它就算是 " 登堂入室 ",也脫不瞭濃厚的市井氣。
統計顯示,主營小龍蝦的餐館主要面向 25~38 歲之間的消費者,也就是 80 後、90 後群體。易觀智庫《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消費升級趨勢與應對—— 2016 年主流消費人群六大標簽與互聯網行業變化分析》顯示,當前 80 後、90 後已經成為互聯網主流消費群體,他們的主要消費特征是重品牌、重品質、重享受、個性化、重精神體驗。
" 吃小龍蝦天然就很開心啊!吃完可以發個朋友圈,感覺是很能展示自己真性情的。不會高級到讓人覺得你在裝逼,也不至於讓人覺得你很 low,發朋友圈恰到好處。""90 後 " 陳子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但是小寬認為,吃飯本身就有很強的社交功能,在中國尤其如此。不光小龍蝦有社交屬性,其他的食物都有。" 要說朋友圈的炫耀性,那大龍蝦的炫耀性是否更強呢?這一點對我來說是不成立的。不能說,隻有小龍蝦有社交性,或者說它比其他食物的社交性更強。"
但是小龍蝦不斷攀升的價格似乎讓它變得越來越 " 脫離大眾 "。據美團點評研究院統計,吃小龍蝦的人均消費是 84 元。現在北京簋街的小龍蝦一隻最低也要賣到 5 元,十幾年前最貴的也才 2.5 元,有人戲稱,小龍蝦漲價的速度,堪比北京的房價。
據 " 大蝦來瞭 " 的負責人介紹,他們線上的客單價是 170 元,而美團和餓瞭麼的平均客單價是 22~23 元。在他們的門店,兩三個人就得消費五六百元。
" 燒蝦師 " 北京工體店生意最好的一天是去年 9 月 3 日,周華健開演唱會,當天的營業額達到瞭 20 多萬元。兩周以後,工體又舉行瞭蘇打綠演唱會,可是那天門店的生意還比不過平常的周末。" 周華健的粉絲多是 70 後、80 後,有一定的消費能力,有情懷,聽完歌會喝酒聚會,他們出的都是大單,一頓能吃好千塊錢。蘇打綠的粉絲群偏年輕,幾個大學生就算一頓花上五六百,也會嫌貴。" 付楠分析說。
付楠曾在自己的店裡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周筆暢曾經光臨 " 燒蝦師 ",當天店員把周筆暢就餐的菜單發到瞭網上,第二天就有粉絲專門到店裡點 " 周筆暢套餐 "。很多明星都在互聯網平臺發照片展現他們對小龍蝦的喜愛,他們也許沒想到,毫無目的的一張張照片,就會是對小龍蝦的一種宣傳。
小寬感受到今年小龍蝦的氛圍沒有過去兩年那麼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價格上漲。在簋街,由於今年房租和進貨成本提高,很多小龍蝦品牌都退出瞭。 " 小龍蝦一直是作為宵夜和小吃出現的,但現在有些小龍蝦按盤賣,一盤大概要 200 元左右。北京論隻賣,品質稍微好點的每隻都是 10 元以上。用一般人的消費力來衡量,小龍蝦已經不是想吃就隨便吃、當個下酒菜瞭,它脫離瞭這個階級。"
一方面,小龍蝦產業被捧為千億元的市場;而另一方面,小龍蝦價位的提升也讓它脫掉瞭 " 市民化 " 飲食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