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格隆匯,作者:張成一
就在法院會議及股東特別大會完成之後,有一張姓股東在股東會後透露,會上公佈約 370 份投票表格中,有約 250 份表格投贊成,法院會議已通過 " 數人頭方式 " 的私有化條件。他在會上投訴,點票耗時兩個多小時,股東特別大會延遲約二十多多分鐘才召開,質疑不符聯交所規則,故應判斷為流會。
同時該名股東還透露,有股東會上投訴私有化作價 6.3 元,僅較招股價多 0.1 元,是不能接受,認為百麗應保留上市地位,管理層可以出售自己手頭股份,但其他股東希望共存亡。
事實上,部分股東對於此次私有化並不滿意。有一鐘姓股東透露,在剛召開的法院會議,有股東提出全反對,獲的現場股東掌聲。鐘姓股東表示,個人反對私有化方案,亦相信反對的人多過贊成的人,認為私有化作價 6.3 元太低,心目中作價應達 7 元,私有化方案隻顧及管理層利益,沒有顧及小股東利益。
另還有不願透露姓名的股東亦認為私有化作價太低,故反對方案,他認為若作價 8 元才合理,主因是百麗在高峰時期,股價曾在 18 元水平,加上常派息,故持貨多年不沽。
此外還有一位上市至今持有百麗的林小姐對公司私有化作價隻是比招股價高 0.1 元表示不滿,其認為公司過於吝嗇,不過盡管如此林小姐仍表示,由於股價表現疲弱以及零售市道差, 希望收回成本,因此應該會支持方案。
就在上上周還有媒體爆料,百麗此前突然新增超過 200 名小股東,且大部分持股僅一手,公司被懷疑計劃增加股東數目,以提高私有化投票通過的幾率,這可能招致香港證監會調查。 而在今日鐘姓股東透露,會上管理層主動澄清,有關新增股東是員工自發行為,管理層並無參與,不過也有反對方案股東事後接受訪問,認為證監會應該作出調查。
有意思的是此前還有分析指,百麗要成功私有化, 第一步是要在私有化會議上得到大多數股東同意,這裡說的 " 大多數 ", 是按人數計算而不是按股權計算。盡管百麗管理層回應說, 這是因為有幾百個員工不約而同 " 自願 " 買瞭公司股票,管理層還透露這些 " 自願買入 " 的平均買入價是 $6.1 而私有化價格為 $6.3。不過值得懷疑的是,這 200 多名隻買瞭 1000 股的員工, 完全是為瞭區區 200 元利潤而自願買入,似乎明顯有蹊蹺。
在資本市場沉浮多年的一代 " 鞋王 " 百麗在私有化最後一步的路上都走得如此不順暢,回顧此前其一路走來也是歷經波折。
百麗創立於 1991 年,其前身為鞋類產品代工廠,上世紀從 90 年代中期開始自建品牌和零售網絡,旗下有包括 Belle 百麗、Staccato 思加圖、Teenmix 天美意、Tata 他她、Joy&Peace 真美詩、Millie ’ s 妙麗等在內的 13 個品牌。
2007 年,百麗國際在香港上市,上市當日凍結資金高達 4460 億港元,創下香港股票市場公開發售凍結資金的最高紀錄。2010 年前後,百麗迅速跑馬圈地,進入各大百貨商場,幾乎占據商場女鞋區的 " 半壁江山 "。2010 年至 2012 年,百麗旗下品牌的門店數量每年增加約 1500 傢。據公司當時的年報顯示,鞋類業務門店最多時曾達到 14128 傢。在此期間,百麗國際的凈利潤也以超過 20% 的速度增長。百麗國際也在此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中國內地最大的鞋類與時尚零售商,市值一度超過 1500 億港元。
" 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 數據顯示,鼎盛時期的百麗國際曾占據女鞋市場近 50% 的份額,並連續 12 年問鼎中國女鞋銷售榜榜首。
百麗當年的 " 跑馬圈地 " 造就瞭公司的輝煌,但也正是因為發展過快,導致公司無法在市場巨變後快速轉型。
此前百麗國際發佈 2016 年業績盈利警告中,正式宣告集團上市 10 年首次錄得連續利潤下滑。根據百麗國際 2016-2017 財報,截至 2017 年 2 月 28 日,百麗國際銷售額增長 2.2% 至 417 億元人民幣,但經營利潤同比大跌 15.4% 至 35.5 億元,凈利潤則重挫 18% 至 24 億元。
業績疲軟的背後還有實體店的關閉潮。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 2 月 29 日,百麗國際零售網點凈減少 366 傢至 13762 傢門店。截至 2017 年 2 月 28 日,百麗集團的鞋類業務門店數量再度減少到 13062 傢,門店凈減少數量約 700 傢。這已經等於是平均一天關閉兩傢門店。這與百麗高峰時期幾乎平均兩天左右就有一傢新的門店開業形成瞭鮮明對比。
對於利潤繼續大跌,百麗集團將其歸咎於鞋類業務持續疲弱,導致相關業務商譽減值,預期同時其他無形資產減值;另外鞋類業績表現疲軟、毛利潤及營業利潤均同比下滑。
事實上,近年來百麗通過轉型,已將鞋類業務占比削弱至 45.5%,還打造出瞭運動零售品牌滔博體育。此外百麗也通過收購電商平臺,佈局線上零售,在垂直領域電商平臺做得頗具規模。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如今快時尚品牌、超快時尚品牌不斷湧現,為瞭迎合消費者求變、求快、求新的市場需求,從設計到上市的周期越來越短,百麗與之相比,差距已是越來越大。
在財報發佈後的業績會上,公司首席執行官盛百椒對媒體更是坦承,百麗國際淪落至這一局面,主要責任在他。在市場出現巨大變化情況下,沒有及時預判和找到正確的轉型路徑。
近年來,港股私有化熱潮也一直未有減退,繼一季度有銀泰商業、中鋁礦業國際、、高銀地產等提出私有化;二季度又有臺泥國際、百麗國際、新世界百貨中國等。基本上,大部份公司會以管理層認為公司股票交易度不活躍及流通性差;及管理層認為企業價值被市場低估,影響融資,作為決定私有化的考量。
這一次如果成功通過,百麗將以 531.35 億港元的估值從港交所退市,與其巔峰時期相比,百麗私有化時的市值縮水約六成。若該筆交易完成,也意味著打破港交所有史以來的最大規模私有化紀錄。
針對此次私有化,百麗在公告中稱:" 轉型對提升公司競爭力與鞏固在中國女鞋市場的長遠領導地位十分必要;聯合要約人計劃向百麗國際投入財務與運營資源,與公司攜手合作積極探索、嘗試新的零售模式;實踐一系列轉型及創新舉措,並在技術、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資源。因轉型不乏風險,轉型戰略在公司獲私有化、並且不受公開股票市場短期紛擾影響的情況下,能夠得以更有效的實施 "。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市場競爭加劇、品牌老化、設計觀念落後等各方面的因素,是導致以百麗為代表的傳統鞋服品牌逐漸衰落的重要原因,若無法在這些方面做出改變,贏回消費者,即便私有化成功,百麗的未來仍將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
值得註意的是,在私有化後,百麗的創始人也將徹底離開公司。百麗的私有化也終將塵埃落定,然而對於品牌已老化的百麗而言,其轉型的前途仍充滿挑戰。
(編輯:王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