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房子非常危險,可能坑你一傢三代!

08-04

轉自:米宅米宅(ID:mizhaimizhai);作者:葫蘆娃

伴隨全國商品住宅市場進入 " 四限時代 ",諸多投資客開始蠢蠢欲動,把目標瞄準瞭商鋪市場。

最近咨詢商鋪的人也越來越多,都在問某個所謂金鋪能不能買。

且不說能不能買,我有幾個觀點想跟大傢分享一下。

1

中國 80% 以上的城市,商業全都是過剩的!

怎麼評判一個城市或者地區的商業是否過剩?

國際上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是人均商業面積警戒線——

人均占有商業面積 1.2㎡。一般情況下,在這個警戒線以內,商業供需是均衡的,一旦超過這個警戒線,商業就過剩瞭。

美英澳加這幾個發達國傢的人均商業面積基本都在 1-1.3 上下徘徊。

你們會說,中國多麼牛,豈是歐洲、澳洲這些經濟逐步下滑的老派貴族們可以比擬的。

Ok,這個觀點我認,中國畢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還有極大可能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那就姑且把中國的警戒線提高 25%。

姑且認定,中國人均商業面積警戒線為 1.5㎡。

即便如此,中國 80% 以上的城市,商業面積仍然嚴重過剩!

在 1.5㎡/ 人的安全警戒線下,我們看到——

除瞭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勉強符合標準之外,幾乎所有其他城市全都超標。

比如沈陽、合肥、呼和浩特、銀川等幾個二線城市,人均商業面積達到 4㎡以上!

也就是說,中國 80%,甚至是 90% 以上城市的商業體量都是超標的,都是過剩的,甚至超出發達國傢 1 倍以上。

中國的商業供應遠大於實際需求 1 倍以上!

不如舉個實際的例子,拿我最熟悉的鄭州市中原區來說——

鄭州市中原區常住人口 76 萬左右,按照人均 1.5㎡的商業面積需求,中原區需要最大的商業體量大概在 114 萬㎡。

然而,現實情況是——

中原區單單幾個中大型商圈的體量之和已經突破 133 萬㎡;

其他區域的社區底商按照 8%-10% 的配建比例算,社區底商和臨街商鋪的體量又將突破 50 萬㎡;

綜合一下,保守估計整個中原區的商業體量在 180-200 萬㎡。

鄭州市中原區需求商業體量 114 萬㎡,實際商業體量將近 200 萬㎡。

市場供應是實際需求的 2 倍!

於是,我們看到——

盛潤 20 萬㎡的時代廣場半死不活,萬達金街的租戶入不敷出飽受摧殘,中原區的萬八平米小盒子商業死瞭一批又一批……

在我看來,這些商業的成批死去是正常的!它們該死!

市場需求幾乎恒定,商業卻成倍數的爆棚激增。伴隨時間的推移,爆棚的總會最終走向毀滅,快速的出生,必然快速的死亡。

那麼,我們去想一下,為什麼?造成中國商業過剩的原因是什麼?

2

好大喜功的超前規劃是我想到的第一個原因。

城市化、都市圈化是目前中國城市進化的主旋律、大趨勢,這個大趨勢正如野馬狂奔一般不可逆的向前飛奔。在城市化、都市圈化的過程中,城市就必然會面臨 " 城市升級和城市擴張 "。

在升級和擴張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城市得瞭一種病,這種病叫 " 綜合體成癮綜合癥 ",或者叫 " 商業成癮綜合癥 "。

因為城市功能需要升級,城市形象需要升級,城市定位需要升級,而這些升級的支撐是什麼——

是商業,是大體量商業,是定位高端,光怪陸離的各種商業。

住宅什麼的都是扯,隻有商業才是出形象的法寶。

於是,在城市規劃階段,大量的商業用地出現瞭!

對於房企來說,想不想在舊城改造中分得一杯羹,想不想在城市進化的過程中賺上一筆。想,當然想,做夢都想。

怎麼辦?

迎合需求啊,迎合規劃需求,迎合城市形象需求!做商業!隻有這樣,才能參與進來,隻有這樣才能拿到商業用地旁邊的住宅用地。

於是,在項目落地階段,各種綜合體出現瞭,各種商業廣場出現瞭!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咨詢公司從事房地產項目的前期產品策略定位。在四年的時間裡,我參與瞭近 100 個房地產項目的前期產品策略定位,其中超 7 成的項目都要求配建大體量的商業綜合體。

是必須配建!不考慮實際市場需求的必須配建!因為商業出形象啊!至於需求什麼的,先搞起來再說嘛!

於是,我們作為一個為五鬥米折腰的咨詢公司,狼狽為奸的勾搭著一個設計公司,發瞭瘋的為各種開發商搞定各種脫離市場真實需求,但形象高大上、逼格沖天的項目定位方案和規劃設計方案。

開發商拿著這些脫離需求,但足夠好大喜功的方案,沖殺在拿地的第一線。

你們會說,開發商傻麼?明知道商業過剩還這麼搶著拿地。

開發商當然不傻,開發商看中的是商業用地背後的那一片住宅用地而已。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出現瞭一個完美的鏈條——

我們的城市規劃得瞭一種叫做 " 商業成癮綜合癥 " 的病,規劃瞭大量的商業用地;

我們的開發商為瞭住宅取地,對癥下藥,給出瞭 " 逼格滿滿的商業綜合體 " 的藥方,建瞭各種光怪陸離的商業;

最終,我們的商業過剩瞭。

3

純粹的利益驅使是我想到的另一個原因。

除瞭所謂瞭商業綜合體之外,我們在各個城市看到瞭大量的住宅底商、臨街商鋪。這些住宅底商和臨街商鋪也是最受諸多投資客青睞的投資品。

我們去想一下,這些街鋪又是怎麼出現的?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絕大多數的住宅小區允許配建不超過 8% 的配套商業,而這些商業也都存在於住宅下部的底商。

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開發商規劃這些底商和街鋪的初衷。

我舉個例子吧。

我曾做過武漢一個房地產項目的前期產品策略,開發商最明確的要求有一點——

必須給我鋪滿 8% 的臨街底商!

但經過我們對市場的摸排調研,我們發現該區域的商業需求是飽和的,甚至是過剩的。

這個項目對面另一住宅社區的底商運營極其慘淡,社區入住 2 年,商鋪開業率不足 50%,而且絕大多數的商鋪人流量極少,營業額也很慘淡,絕大多數的商傢都入不敷出,勉強維持。

我們把這一現象反映給開發商之後,開發商依然堅持當初的判斷,並且給我們算瞭一筆賬。

這個區域的住宅售價是 1.7 萬 /㎡,而我們這個項目撐破天住宅也就賣到 1.8 萬 /㎡,但是這個區域的單層臨街商鋪卻可以賣到 4 萬 /㎡,就算咱們賣 3.5 萬 /㎡也是賺的。

這 8% 的體量蓋成住宅,也就是 2.16 億的貨值,如果蓋成商業。就是 4.2 億的貨值。這麼一算,商業能比住宅多賣 2 個億!

至於你們所說的飽和、過剩什麼的,那都是賣完之後的事兒瞭。

這下明白瞭吧,所謂的臨街金鋪,其實完全就是純粹利益驅使的產物。

在上億的利潤差額面前,所謂的需求全是扯淡。

4

管殺不管埋的商業運營邏輯,扼死商業破局的最後一絲希望。

如果說這些過剩的商業體量能夠達到絕大多數自持運營,那麼中國的商業破局還勉強有那麼一絲希望。

但遺憾的是這些商業,大都是以銷售的目的出現在市場上。

不過,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為這些商業出現的初衷本不是從需求出發,而更多的是從城市形象出發,從純粹利潤出發。

中國 80% 的開發商壓根不懂商業運營。

這些開發商最大的目標就是把這些商業變現,在面對商業時,大致都是這麼一副嘴臉——

" 我們是城改項目,資金壓力大,政府要求必須配建大體量商業,我們原則不自持,我們的商業要最大程度可售化,我要最大程度減少自持比例,最好能把所有的商業全變成可售物業,全賣瞭;

既然不自持,就不要考慮主力店,至於主力店的前置規劃條件,那是個屁,先賣再說;交通動線算個蛋,多規劃內街才是王道,起碼看上去,鋪鋪臨街才好賣;什麼業態規劃組合,狗屁,先把單鋪面積做到最小,這樣總價才低,才好銷售;至於人文、文化、空間交流,別搞笑瞭,隨便弄個廣場和標志建築物,讓我好講故事就行 " ……

這樣一些完全從銷售角度出發,毫無動線支撐,缺乏中庭靈魂,客戶引流引導能力極差的商業,就這麼一間間的進入瞭市場。

中國 90% 的商鋪投資客同樣也不懂商業運營。

投資客接盤之後,拿到高價入手的商鋪,第一反應就是——

" 我哪能管什麼業態組合、業態平衡,我花瞭大價錢買來的鋪子,當然是誰給的租金高,誰能最快進場,我租給誰 "。

於是,租金高企、缺乏業態規劃、業態重復率極高的鋪位成片出現,又成片死去。

最後,熬死瞭幾撥租客,熬死瞭一片商業,熬哭瞭幾撥房東。

最後,短視的房東用殺雞取卵的方式殺死瞭自己。

目前中國,絕大多數的商業都是以純銷售、不自持的形態出現,用管殺不管埋的運營模式扼死瞭商業破局的最後一絲希望。

5

人均商業占有面積是國際紅線 2 倍以上 ,;

半數以上商業都是脫離實際需求,而純粹從城市形象、榨取利潤出發;

80% 的房企不懂商業運營,90% 的房東不懂商業運營,他們的目標就是殺雞取卵般的快速變現。

然後,你們問我,商鋪能不能投資?

那我隻好做出如下回答——

5-10 年內,全國投資型商鋪將死去 1/2,未來也許不再是一鋪養三代,而是三代養一鋪;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有的人會得到收益,但更多的人會開著保時捷,投資進場,最後推著捷安特,潸然離場。

你願意賭,我不攔著。

*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樓市參考立場,僅供讀者參考

歡迎關註下列微信號:

樓市參考

樓市撲朔迷離,讓我們告訴你真相。歡迎關註位居中國房地產類微信號前 10 名的 " 樓市參考 "

微信號:house0929

↑↑↑長摁二維碼看看

深圳看房團

我們是勤奮、專業的 " 樓探 ",為你在深圳購房、租房提供幫助

微信號:ihouse0755

財經韜略

以獨立、個性的視角帶你體會不一般的財經觀點。歡迎關註 " 財經韜略 "!

微信號:tttmoney8

城市競爭力

關註城市走向,發現投資價值

微信號:guide0755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