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群體信用建設正在成為社會焦點議題。
2016 年 7 月,相關部門聯合印發瞭《青年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 年)》,指出青年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期,全國大學生信用大使聯盟發佈瞭《2017 中國大學生信用現狀調研報告》,該報告通過對全國 31 個省市的 1540 所高校的大學生樣本數據進行深入調研顯示:過去兩年,雖然大學生的信用認知水平有顯著提高,消費正在偏重理性趨勢,但超三成大學生缺乏計算貸款成本的相關意識,超過六成的大學生對個人征信報告並不瞭解。該報告建議應該加大對大學生信用宣傳教育力度。同時,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公益信用知識傳播志願活動。
六成大學生不瞭解個人征信報告
根據國傢相關部門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在校大學生 2695.8 萬人,應屆大學畢業生 795 萬,普通本專科招生 748.6 萬人。伴隨著總體數量的持續增長,大學生信用成為近年來國傢、社會及高校不容忽視的存在。
事實上,在 2014 年之前,各界對於大學生信用的討論更多局限在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等 " 學術誠信 " 層面。隨著 2016 年 " 校園貸事件 " 的影響,針對大學生信用問題開始聚焦在 " 經濟信用 " 層面,關於大學生非理性和過度消費、缺乏隱私保護意識等議論紛紛。
該事件也推動瞭監管政策的出臺。2017 年 6 月 28 日,銀監會聯合相關部門發佈瞭《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逐步消化存量業務,有序清退校園網貸業務待還餘額。
全國大學生信用大使聯盟作為國內一個信用專項的、公益性的大學生組織,在 2015 年就已開始關註並著手培養大學生群體的信用知識和信用意識。在該聯盟秘書長張曉燕看來,信用已經在潛移默化地滲透和影響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針對在校大學生的信用現狀進行深入剖析,瞭解大學生信用行為的變化及認知情況,對我國信用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017 中國大學生信用現狀調研報告》通過對全國 31 個省市的 1540 所高校的大學生樣本數據進行深入調研後發現:過去兩年間,大學生信用認知水平顯著提高,對於央行個人信用報告有瞭解的學生人群占比,從 2015 年的 12% 提高至 2017 年的 35%。與此同時,消費行為也有明顯改善,更註重理性化消費,對於生活費的使用更加合理。當面臨生活費無法滿足開銷時,42% 的受訪大學生會選擇放棄消費,而非向父母或者親友求助來過度消費。但值得註意的是,仍有超三成大學生缺乏計算貸款成本的相關意識,超過六成的大學生對個人征信報告並不瞭解。
建立大學生信用體系,鼓勵公益性信用教育活動
全國大學生信用大使聯盟發起方之一,北京宜信致誠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卉認為:過去十年間,中國的普惠金融已經發展成為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中國大眾人群的信用認知水平和信用行為能力,這不僅關乎中國普惠金融事業的未來發展,也關乎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能否紮實落地。
在趙卉看來,上述調研能夠清晰反映出當今大學生信用現狀的真實情況。同時,從專業視角解讀當今大學生的信用行為和信用意識,也有助於為服務於大學生的金融機構提供有效參考。
值得關註的是,該調研還對如何解決大學生信用問題提出解決思路。通過調研發現,影響大學生信用狀況的因素眾多:如生活費、傢庭、貸款、參與志願活動等。此外,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群體不瞭解信用報告等信用相關知識,而且對於逾期後果認知較弱,大學生對於信用綜合認知還有待加強。
大學生正處在汲取知識的時期,正確的引導會在他們未來進入社會時給自己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積極影響,為信用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報告建議應該加大大學生信用宣傳教育力度,鼓勵大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公益性信用教育活動中去。信用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