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常有人將科學傢的熱度與明星的熱度去比較,然後得出一個結論,輿論和公眾整天圍著明星轉,冷落瞭科學傢。明星屁大的事兒,都能刷出幾億的關註量,而科學傢再大的事,都很少能成為大眾話題。前段時間,著名院士柯俊教授去世,網絡杳無聲息,最熱話題是某網紅作傢性騷擾醜聞。有人感慨:英雄枯骨無人問,戲子傢事天下知。
能理解這種感慨背後的問題意識,人們有一種強烈的期待,希望輿論不要冷落瞭科學,分點兒註意力去關註關系到公共利益和自身命運的事業,給那些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傢一點熱度,不要沉浸於無聊的口水狂歡中娛樂至死。不過我想說的是,對不起,科學傢不需要你說的那種垃圾熱度。
有沒有註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科學傢抱怨過媒體和輿論,批評輿論太關註明星,而不關註科學傢,埋怨對科學傢的關註熱度遠遠不夠。類似的話題討論中,科學傢都是缺席的,他們隻不過是在 " 被表達 "。真的,我沒有見過哪個科學傢批評過明星,忌妒明星的熱度比自己高,看到明星受追捧自己受冷落而心理失衡。他們整天待在實驗室裡,一心撲在科研上,心裡想的全是專業問題,哪有時間關心 " 熱度問題 "?熱度問題,對真正的科學傢是個偽問題,這問題都是那些熱愛消費熱度的人臆想出來的。
科學傢需要這種像關註明星那樣的網絡熱度嗎?我跟好幾位科學傢聊過,他們說不需要。不僅不需要,甚至很多時候刻意躲著媒體,逃避輿論聚焦。因為過多的報道和關註,會對他們的工作形成幹擾。記得前段時間,一位老院士在高鐵二等座的工作照曝光,讓他一時成瞭網紅,享受到瞭明星那樣的關註熱度。可又怎樣呢?無數媒體想采訪他,對他工作形成很大幹擾,最後不得不閉門謝客。" 共和國的脊梁 "" 二等座最高貴的乘客 " 之類濫俗的稱號,讓人哭笑不得。
這是科學傢需要的熱度嗎?不,這是媒體、輿論、營銷號需要的熱度。這不是對科學和科學傢的致敬,而是一種身份消費,一種搭便車蹭熱度。這種所謂熱度,對科學傳播並無助益。當很多人在談 " 為什麼科學傢沒有明星那樣的熱度 " 時,表面上是想抬升科學,骨子裡也許隻是想把科學傢當明星那樣去娛樂化消費,成為話題,給輿論帶來 " 熱度 "。
怎麼關心和關註科學傢?恰恰應該祛除那種 " 以媒體為中心 " 造星式的熱度思維,讓他們遠離明星那樣的熱度包圍。最好的關愛,就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安靜的科研氛圍,別去打擾和消費他們。如果我們的科學傢有明星那樣熱度,整天被粉絲包圍,一出門一上路就能被粉絲認出,說實在的,那樣中國的科學和科學傢就被毀瞭。你能指望一個生活在輿論包圍中的科學明星能做出什麼驚世成果?科學研究需要坐冷板凳,需要在遠離輿論曝光的安靜象牙塔中心無旁騖地做學問。
輿論和媒體看成寶貝的熱度,在真正的科學傢看來,也許就是垃圾。科學天然帶來一種反熱度的高冷氣質,天然是小眾的,孤獨的,不需要不懂的人裝得很懂的樣子,不需要不三不四的人去湊熱鬧,不需要上頭條成熱點。他們追求的是自己的研究得到圈內認同,獲得行內業內熱度,而不是腦殘粉式的大眾熱度。
媒體和公眾應該怎麼關心他們?應該致力於為他們創造一個純粹的學術環境。前段時間本報報道瞭北大一群數學傢的故事,題目叫《特區》,講述瞭北大是怎樣給一群年輕的數學傢創造瞭一個去行政化、免於學術之外事務幹擾的特區,他們在這個特區中自由地研究,不必填各種表,不必憂心於房價,不必臣服潛規則,想幹點啥就幹點啥,在這個理想的小環境中專註研究。當世界瘋狂時,一個數學傢可以在數學中發現一種無與倫比的鎮定劑。他們不需要像明星那樣被追捧的感覺。
不要把自己熱衷的東西強加給科學傢,不要用科學傢去踐踏明星,網絡熱度這東西,對名利場中的人是寶貝,對科學傢卻是幹擾科研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