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7 日晚,當天上會的六傢企業中,五傢被否決。否決率創下新高。如同在平靜的水面上擲進瞭石塊,整個投行圈近半年來對 IPO 審核變化的情緒達到頂點。
不解,是他們最直接的反應。這種情緒並非針對當天的被否意見,更多是沖著年內審核尺度松緊不一的變化。有投行人士就指出,從年中起,IPO 審核日益收緊;近期部分企業被否的理由,放在年初時並不會成為過會的阻礙。
11 月 8 日,很多傢投行機構針對前一日的審核結果進行瞭解讀和跟進。力圖在現行的審核結果中,找到更精準的邏輯與邊界。一種觀點認為,發審會正在打破以利潤規模定成否的傳統觀念,將項目的真實性和規范性提到首要位置。但在投行人士看來,這依然沒能解決一個難題,即審核中主觀認定標準如何明確的問題。" 比如,一些規范性問題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判斷,這裡松緊尺度的可調節空間太大 "。
當新股進入常態化發行,發行速度和審核質量勢必要重新達到一種新的平衡。但當新的標準還不足夠明晰之時,對於一線投行人士而言,日子卻並不好過。前有企業和公司催著項目上會,中間有監管風向的忽變,後面則有項目被否後同行的挖角分食;" 做這行隻能盡人事、聽天命 ",一名投行人士感慨道。
風向忽變
" 上會就像是在評分,利潤規模是基礎分,根據其他各類不同的問題再扣分。但有時候是 60 分及格,有時候要 90 分才及格,並沒有什麼客觀的標準。" 對於當前 IPO 項目審核標準,某大型券商保薦代表人張強(化名)打瞭個比喻。
在張強的回顧中,究竟是 "60 分及格還是 90 分及格 ",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出現瞭一些變化。輿論對於新股發行提速的關註空前高漲,對於過會項目的審視也開始更為嚴格,上會時的審核尺度也開始悄然收緊。
張強自己負責的一起 IPO 項目,正是在這種審核風向的變化後被否決的。幾個月前,在得知結果的當天,他直言 " 非常懊惱 "。
從反饋意見和最終否決意見來看,被否的原因是在於公司歷史沿革中的一次變更和過往處罰經歷。對於這些問題可能造成上市的阻礙,張強其實早有預期。按照以往的操作模式,對照企業上市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取得瞭處罰機構對這次處罰不構成重大違法違規的證明,中介機構也對此發表說明。但即便如此,這起項目最終還是遭到否決。
面對最終的審核結果,張強既有疑惑,也有無奈。疑惑的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固有的、不可消除的問題,經過整改後對企業發展不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在以往審核中是被允許和認可的。而當前被否之後,新的審核標準在哪裡,這並不明晰。無奈的是,如何解決企業的固有問題,投行能做的努力甚微," 能做得說明的都說明瞭 "。更令他鬱悶的是,在被否之後,項目已經被多傢同行爭搶,是否繼續合作尚且不明。
張強面臨的審核標準問題,也是多位投行人士在近半年來,感受最為明顯的變化之一。
在滬上某大型券商投行部副總經理王明耀(化名)看來,企業發展過程中帶有 " 瑕疵 ",在當前的商業環境下在正常不過。此前的審核標準下,如果因為過往處罰等風險點被否,多半是由於發審會認定問題整改不到位、或截至上會時仍有敞口;這種審核意見在業內是能夠接受和認可的。在近期,伴隨審核的收緊,甚至有一種 " 有不良記錄就不能上市 " 的趨勢。
" 這是不是不允許企業有糾錯的餘地?按照這種審核標準,可能很大一部分企業都是很難通過的。" 王明耀稱。
審核尺度的變化,在許多具體問題的界定上也有體現。例如,王明耀就透露,其所在公司已有幾個 IPO 項目被否,相關公司的利潤規模都很高,遠超過上市標準規定的利潤規模。對比近期被否的案例的審核意見,和上半年發行時候的案例,前後的標準讓人摸不著頭腦。上半年一些企業的過會理由,和現在一些企業的被否理由,甚至是差不多的。" 現在不知道審核標準是什麼。" 這句話,他反復強調瞭很多次。
標準亟待明確
在 11 月 8 日,很多傢投行機構針對前一日的審核結果進行瞭解讀和跟進。力圖在現行的審核結果中,找到更精準的邏輯與邊界。
從內容上來看,業內一種觀點認為,發審會正在打破靠利潤規模 " 一俊遮百醜 " 的傳統觀念,將項目的真實性和規范性提到首要位置。比如," 信息披露到位 " 並非指完成披露這個過程,而是在此之前要徹底解決問題。但在投行人士看來,這依然沒能解決一個難題,即審核中主觀認定標準如何明確的問題。
" 比如,一些規范性問題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判斷,這裡松緊尺度的可調節空間太大 "。王明耀表示,審核所針對的那些問題、所呈現的審核標準更多是表象。這背後的一個核心判斷是,這些問題會不會對企業發展形成重大影響。這種尺度的把握,在以往,是由審核環境的基調和審核成員去工作引導;但可能在當前的審核環境下,不管審核氛圍還是審核成員都會非常謹慎。
不解與無奈的情緒化表述之後,多位投行人士更為期待審核標準的明確。在資深投行人士看來,審核趨嚴會是一個大的趨勢,但如此低的通過率也不會是常態。
" 換一個角度來看,發行速度和審核質量確實要重新平衡。之前發行速度較慢的時候,企業在會時間久,審核的時間也充裕一點。如果有的企業為瞭上市做業績,按之前的情況,一些問題就要撐不住暴露瞭。但現在上市發行速度確實太快瞭。報會到上會基本都在 12 個月內完成,一般 8 到 10 個月就可以。很難排除其中的確有一些投機的行為,部分企業出現的問題可能會看不準。" 該投行人士稱。
在這種平衡中,正在重新調整的不僅有審核的邊界,投行的生態也在發生變化。
張強前幾年主要以重組項目居多,在新股發行全面提速後,也負責瞭 IPO 項目。在他的感受中,現在 IPO 項目是各方趕著去上會的狀態,但最終上會時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內因上,發審委換屆、審核機制的調整、證監系統內部整理等;外部因素上,二級市場的波動、市場對新股發行速度的爭議等,都可能對審核造成一定影響。
當被問及應對措施時,王明耀直言,之前過會講求 " 天時、地利、人和 ",現在過會更需要 " 碰運氣 "。目前公司的內核與質控已經是按照當前監管的最嚴格標準執行," 沒有再嚴格的空間瞭 "。
而不僅僅 IPO 市場,並購重組項目的推進難度也在加大。王明耀透露,其負責的部分並購重組項目先後在進行過程中宣佈終止。相似的是,重組項目審核也是從之前過於寬松的力度,逐步收緊到當前的力度。投行人士仍在適應之中。" 現在重組的成功率很低。交易所的問詢來瞭好幾次,最後在資產評估環節推進不下去。按照現行的要求,重組方需要承擔的責任太多,合作就談不下去瞭,最後直接終止。現金收購是一種繞開審核的方式,形式上更方便;但現在資產和標的越來越貴,現金收購的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