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受到資本持續青睞,共享單車的運營商也一直在加速產品迭代、領域擴張、爭奪用戶,以搶占更多市場份額。自共享單車面世以來,摩拜單車和 ofo 在活躍用戶覆蓋率、活躍用戶次月留存率、活躍用戶環比增長率以及新增活躍用戶等當面都獲得瞭持續增長。
作為當下最熱的風口之一,共享單車不僅在國內市場蓬勃競爭發展," 戰火 " 還燒到瞭海外。我國的共享單車模式如今已經開始走出國門,嘗試進駐英國、日本、美國、奧地利、瑞士等發達國傢,還被澳大利亞引進模仿。就連一向高冷的美國,看到瞭大勢所趨的共享單車,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心,在華盛頓街頭 " 山寨 " 瞭一款叫做 "capital bikeshare"(首都共享單車)的紅色共享單車。
就在共享單車前景一片看好,獲多國 " 認證 " 的時候,德國媒體卻 " 唱反調 ",認為這是共享泡沫,中國高興得太早瞭。
7 月 29 日,德國《經濟周刊》以《白癡經濟:中國的共享泡沫》為題發文,評價瞭中國發展迅速的摩拜單車,並唱衰其前景。
ofo 於今年 2 月份進軍英國市場,並在劍橋投放瞭 500 輛小黃車;8 月份還將登陸奧地利維也納,預計投放 200 輛共享單車進行市場測試,收費為每小時 1 歐元。今年 6 月份,摩拜也在英國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共計投放 1000 輛共享單車,野心勃勃。
於是文章直言不諱地點明,中國投資者太過於癡迷共享經濟業務模式,自滴滴之後,共享單車、共享雨傘也展開一輪又一輪的瘋狂融資,雖然每輪融資數額驚人,但事實是——這些公司大多還沒有實現盈利。
" 共享的繁榮最終可能破滅。"
《經濟周刊》以摩拜單車為例,提出中國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分明就是 " 白癡經濟 " ——你們就隻知道瘋狂擴展市場,甚至還開始占領歐洲市場,共享單車收費這麼便宜,你們能賺到錢嗎?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果斷認為,中國共享單車的低價戰略無得是為瞭搶占市場,搶奪用戶數據,但企業賠錢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算一筆賬:用戶平均每 4 天使用一次摩拜單車,每小時收費 12 歐分 (約合人民幣 0.9 元,比中國國內還便宜 0.1 元),如若每輛單車造價需 250 歐元(約合人民幣 1978 元),想要在一年內回本,每輛車每天至少得使用 5 次以上。這樣算下來,一輛車從回本到實現盈利,遙遙無期。
但有網友認為:
對一個移動支付還未成型的國傢而言,確實不指望它能理解共享單車的發展。
共享單車不賺錢還能獲得資本青睞,是因為投資者看中的是共享單車背後的出行大數據,這是巨大的財富。
所以在你看來,中國的共享單車到底是不是如德國媒體所言,是 " 白癡經濟 " 呢?
文 / 憋個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