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升級遇到中國大媽

08-04

糾結什麼東西值不值 ? 聽聽你媽怎麼說。

我上下班坐地鐵,對體感車沒什麼興趣。

但前些天米傢新出的平衡車有個場景讓我覺得炸裂——載物模式,就是你把一個筐放平衡車上,它在你身後像一個仆人一樣跟著走。

我特別激動的把產品宣傳頁發給我媽——因為前兩年我姥姥就一直抱怨買菜的時候拎不動,這兩年我媽也開始抱怨。

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瞭小米身上科技與人性的光輝。

我媽微信上回我:" 你腦子是不是進水瞭 ?"

要實現這個美好場景,你需要先在外交公寓附近買套房,不然菜市場基建不允許

我正想說怎麼罵人呢,我媽迫不及待的用語音回我:" 別買,早市那麼擠,貼在身上的錢包都被人順走,這個車跟著我那麼遠,我出來的時候它還在嗎 ?"

哦,我知道,又是我的腦子跟著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們一起進水瞭。

說到消費升級,每日優鮮是我前同事最喜歡的 App 之一。當然,同樣受歡迎的還有京東生鮮、一號店和本來生活 ……

" 每天都在打折,超便宜 !"、" 看看這個美國的大提子 !"、" 看看這個新西蘭的車厘子 !"、" 看看這個臺灣的士多啤梨 !"

一股腦的加入購物車,提示你再買 100 還能打折,於是又買瞭一堆。

一邊陶醉於健康,營養,輕斷食的水果餐,一邊因為傢裡冰箱放不下而不得不一次性吃掉超過身體需求的高甜水果。

我:" 不買還是人 ?" 我媽:" 不買。"

五谷不分的我幾乎信瞭,還把這個 App 安利給瞭我媽,我媽看瞭一會兒皺眉說:" 這價格,打完五折比我買的還貴一倍。"

" 可這是澳洲的 ……"

" 所以呢 ? 還不是不能挑 ……"

我媽的質疑和馬雲對人工智能的質疑是一樣的:So TM What?

而且,沒辦法現場挑其實非常致命——我朋友在盒馬鮮生上買一西瓜 18.8,在送來之前都覺得特別值。

送來之後,這個西瓜大概隻有兩拳大,商品頁上明擺著寫瞭每個西瓜 2kg。我同事卻依然特別憤憤的說:道理我都懂,可是這個西瓜為什麼這麼大 ! 我怎麼會想到一個西瓜隻有這麼大 !

App 裡的圖片裡並沒有參照物,一眼看上去確實挺大的。但要在線下, 18 塊錢 2 公斤的西瓜可能連讓你停下看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讓它 " 誤導你覺得很便宜 " 瞭。

在大媽的哲學裡買生鮮肉蛋奶禽水果,早市以外的選擇全是消費降級。

我上大學的四年裡,學校超市的價格一直蹭蹭的漲,不少女生都抱怨在學校吃不起水果和酸奶瞭。

但知道快畢業的時候,我傢正好在學校周邊調研買房,才發現原來我學校走路范圍內就有一個早市。

繞過一個城中村,走過一條小路,當現代化的建築逐漸退去,在一個地圖上沒有標明的城市角落。

早市明明就在那裡,卻又好像不在那裡——

每個大媽搬傢之後都能在第二天找到周邊的早市,而對於年輕來說 50 米以外的地方,如果導航裡沒寫那就是不存在。

這裡有比網易嚴選更耐用的毛巾,有比每日優鮮打瞭 5 折再便宜一半的櫻桃,有你在許多中式日料放題裡當真三文魚吃的 " 淡水三文魚 " ( 懷柔或密雲產 ) 論斤賣。

" 吃的東西,我可不敢從這種地攤上買。" 中產們質問。

" 你怎麼知道你從 App 上買的不是和地攤一個貨源呢 ?" 大媽反問。

而大多情況下,大媽們憑借幾十年的生活經驗,在地攤上還就是能挑到好東西。而網購的,尤其是水果和蔬菜,由於冷鏈的原因還就真不一定好。

我曾經仔細研究過大媽和中產的心理,感覺這和 " 支付寶加瞭聊天多不安全 " 與 " 我微信裡也沒放多少錢,沒關系 " 是一個意思。

本質上,看文案和包裝。

同樣是帶模特出境的那一頁,兩個其它品牌的枕頭 ( 價格 1000 以上 ) 和小米的對比。對,小米就是把模特頭切瞭,脖子以下不可觀看。

我曾經為瞭買一個頸椎枕苦惱很久,原因就是在網店裡無論是 2000 多的瑞典進口枕頭還是 200 多沒牌子的枕頭,他們的文案都差不多—— " 極致睡眠體驗,盡享奢華人生 "。還要找幾個歐洲大美妞穿著很單薄的衣服躺在枕頭上,反正就好像是隻有中年危機禿頭男才需要頸椎枕。

打開米傢的商品頁,我立刻就下瞭單,他們的文案是這樣的——我們的枕頭是用的哪裡哪裡的橡膠,我們的枕頭受力情況是怎樣,我們的枕套有什麼樣的抗菌材料,抗菌程度達到多少。

仿若在挑一個手機,看著就很透明。

枕頭到不一定很舒服,我一個同事枕小米就經常落枕,但和我一樣他是因為文案舒服才買的。

所以,整體來說還是給過高的偶像包袱買枕頭,脖子不舒服可以再買大悅城一層老做活動的按摩儀呀。

嘻嘻,又多瞭一個可以曬的數碼產品。

如果他母親和他一起北漂,大概會把傢附近的床上用品店都親自趟一遍,選出一個最好的枕頭吧。拋去親生的愛不說,這是大媽哲學的第二個核心點,要有耐心。

消費升級的意義,在於讓你用更多的錢,自以為省去瞭時間買到瞭更高級的東西。

自以為很重要,因為實際上並不高級,也不省時,所以多花的錢主要是為瞭這個 " 自以為 "。

但是自以為很重要,如果所有人都對消費升級產生瞭 " 自以為 ",儀式感就來瞭——你以為朋友圈裡的他也用更多的錢買到瞭更好的東西。

大媽不需要儀式感,你媽做西紅柿炒雞蛋快 40 年瞭,比你歲數都大。她知道,菜市場快收攤的時候,搓堆兒賣的那些有小磕碰的西紅柿最好," 便宜,熟透,反正我今天就吃瞭。"

你不行,你平時 3 個月做一次飯,一次飯要拍出 3 個月的朋友圈。要先在下廚房上學習一周料理拍攝技巧,找一個不用加班的周末,沐浴焚香,仿佛進行一場神聖的祭祀。

從櫃子裡拿出知乎推薦的鑄鐵鍋 ( 死沉,你媽不用,你用一次也不用瞭 ) ,到三源裡菜市場買 2 瓶料酒強拉著店員自拍,解凍從互聯網大佬那買來的一百多三小塊的黑豬肉,出鍋之後先挑出幾個成色最漂亮的放到一個青花瓷的小壇子裡拍照——做這件事的每一個細節都必須留下聲光影的記錄。

↑ 你的紅燒肉和你媽媽的紅燒肉,誰是真愛可以說非常明顯瞭

終於落定開始吃飯,你夾瞭一筷子,流下瞭難吃的淚水。暗自下定決心這麼難吃的手藝一定不能私藏,舉起手機發瞭最後一條朋友圈:

" 嘿嘿,周末閑著沒事,動手犒勞一下自己。"

收獲一堆點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