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失敗,叫企業定制化人才

08-18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圈外 "(ID:iquanwai),作者孫圈圈 ,著有《請停止無效努力: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快速進階》;36 氪經授權發佈。

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在某個耳熟能詳的大外企做工程師。3 年前開始,他所在的業務就一直在縮減人員,最近一個關系好的同事也離開公司去創業瞭,他突然覺得:自己也要做些改變,來未雨綢繆。

他打算轉行去一個相關行業。但是,信心滿滿地投瞭幾十份簡歷,幾乎沒什麼回音。唯一拿到的一個 offer,對方公司開出的薪酬隻有現在的 70%。

他完全想不明白:工作 10 年,公司的培訓接受得不少,還經常有國外出差的機會,自己的表現也屬於中上遊。怎麼都不會想到,出瞭公司,竟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32 歲,半失業狀態,是一件非常令人恐慌的事情。雖然不至於餓死,但是突然發現自己奔波瞭 10 年,攢下的經驗都不被社會所需要,還得面對巨大的傢庭壓力,擱誰都崩潰。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年輕的時候,做什麼才不會浪費》(文末會有總結),但這件事讓我突然意識到:不僅僅是 20 多歲很重要,30 多歲其實更重要。

之前做咨詢的時候,去看各傢公司的人員數據,你會發現:20 多歲,剛工作的前面幾年,隻要肯努力、資質不太差,成長都會是線性的,職位晉升、薪資增長也都是線性的。但是,差不多工作 8-10 年之後,30 多歲,進入瞭中層,大部分人的成長和晉升都停滯瞭。

是因為向上的坑少瞭嗎?實際上,我在之前咨詢公司的時候,每年的人才報告都表明:對於高級人才,公司求賢若渴,最缺的就是他們。挖一個高層,光獵頭費甚至都上百萬瞭。所以,並不是 " 坑 " 的問題,而是 " 人 " 的問題。

這麼看來,如果說 20 多歲解決的是活下來的問題,那 30 多歲就是解決你未來幾十年活得好不好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到瞭這個階段,就走不上去瞭呢?在我看來,有三個原因:

1. 依然迷茫,不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

我招人的時候,都看到過一些簡歷:人到 30,換瞭很多工作,每份都不怎麼相關,都隻有 1 年左右經歷,都是底層,所以能力也一般。但即便如此,你去問他們,他們仍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優劣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和價值觀邊界。

可以說,30 歲以上的人,看簡歷就能看出他如何對待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

先成才,再完善自我,這是中國式教育的路徑。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瞭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但是,對於自己要什麼、是怎樣一個人、對什麼感興趣,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很重要。

但是,一旦到瞭職場,光職業就有 1800 多種,再加上行業的維度,選擇就更多。如果你對自我的優劣勢完全不清楚,很容易無所適從。即便一輩子都在轉行,也轉不完。

所以,如果到瞭 30 多歲,仍然不清楚自己的邊界,在事業和感情方面都會面臨很多問題。

在事業方面,不知道自己能夠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所以不斷地嘗試,卻沒有結果。另外,對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認知,導致沒有辦法設定合理的期望,定位一個比自己能力高太多的目標,變成一種折磨。

在感情方面也是一樣,隻有對自己的邊界非常清晰,才知道自己跟什麼樣的人會有交集,而什麼樣的人註定會分離。你是一個情感方面安全感很弱的人,那就不要找一個喜歡跟各類異性打交道的人;你是一個很重事業的人,那就不要找一個大男子主義的人。

20 多歲的時候,年少輕狂,但是有犯錯機會和犯錯資本;但是到瞭 30 多歲,如果仍然不知道自己的邊界,接下來的事業、人生和感情都不會太順利。

而這裡的邊界包括什麼呢?有能力,有價值觀,有你的需求,等等。

2. 覺得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

最近流行一個詞叫 "奶頭樂(Tittytainment)",提出者佈熱津斯基是美國前總統吉米 · 卡特的國傢安全顧問,跟亨利 · 基辛格並稱為 " 近代美國最重要的戰略思想傢 "。

20 多年前,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 500 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與會者包括撒切爾夫人、老佈什、比爾蓋茨等等重量級人物。

會議上,這些精英們一致認為,全球化會導致巨大的貧富差距和階層分化,世界上會有 20% 的人占有大多數資源,而 80% 的人會被 " 邊緣化 "。這兩群人之間會發生階級沖突,世界會成為一個 " 要麼吃人、要麼被吃 " 的世界。

誰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隻有一個:給那 80% 的人塞一個 " 奶頭 ",讓這些所謂 loser 心安理得地接受命運。

奶頭包括:

發泄型娛樂:開放色情行業、鼓勵暴力網絡遊戲、口水戰 ……

滿足型娛樂:肥皂劇和偶像劇、報道明星醜聞、真人秀 ……

失敗且辛苦的大眾們不知不覺地在 " 奶頭 " 中樂不思蜀、喪失思考能力,從而無力反抗精英群體。

我們去看那些 " 女人就要對自己好一點 "、" 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 我已經不能想愛誰就愛誰瞭,還不能讓我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嗎 " 之類的話,哪個不是商傢鼓吹出來吸引普通大眾沖動購買的?

如果一件事情,隻是為瞭獲得短暫的快樂,那最好是不要去做。

30 歲瞭,你是願意在溫飽的基礎上繼續拼搏一下,成為那 20%?還是安心於 " 奶頭樂 "?

3. 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和另一半身上

如今的教育行業,有些現象匪夷所思:傢長們為 4 歲孩子報一個 2 萬的英語課程,眼睛都不眨,但是為自己報個 2000 的課程,還挺心疼。在很多興趣班裡,都能看到:孩子在裡面學習,傢長在外面走廊玩手機。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是很多 30 多歲人士的奇怪選擇。而且,這種選擇甚至還影響到瞭 20 多歲的單身群體。

我曾經跟一個讀者聊,那位讀者還是個大學生,她說畢業不要留上海,要去廈門。為什麼呢?雖然理想工作在上海,但是廈門有戶口,將來生瞭小孩就不需要太操心上學問題瞭,這是她那位已經有孩子的姐姐給她的忠告。

簡直匪夷所思!想起瞭那個放羊娃的故事

" 你放羊做什麼?"

" 賺錢。"

" 賺錢幹什麼?"

" 娶老婆。"

" 娶老婆幹什麼?"

" 生娃。"

" 生娃做什麼?"

" 放羊。"

孩子,大概就是很多 30 歲人士生活中的那隻羊。但問題是,如果你自己很強,自然可以給子女很多機會;如果你自己一般,不管投入多少,他們大概率還不如你。

那麼,話說回來,對於大多數 30 多歲的人來說,既無法像 20 多歲那麼拼命瞭,但又有生活壓力,可以做些什麼來對抗風險呢?

1. 多看宏觀,避免成為定制化的螺絲釘

曾經跟某大廠的一位活動運營做交流,我問:你做完這個活動,用戶增長和活躍有什麼正面影響嗎?她回答說:哦,我是活動運營,那個是在數據運營手裡的,我不知道。並且,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理直氣壯:我們分工就是這樣的呀!

我跟很多讀者交流,常常也發現,他們在一個行業多年,卻隻知道自己手頭的工作,對公司其它部分完全不瞭解,隔著一個團隊就好像隔著一個行業一樣。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舉瞭扣針工廠的例子:一個工人無論如何努力,一天也生產不瞭 20 枚扣針,但有瞭分工之後,經過前後 18 道工序,每人每天平均可以生產 48000 枚扣針。這就是專業化分工的高效性!

任何一傢公司,從老板的角度肯定是提高效率、多賺錢,所以必然走向專業化分工,一個工作切成很多塊,每個人都終日重復其中某一塊,以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和對人的依賴。越大的公司,這種現象越明顯。

但是,這對人才是災難性的。因為你在大企業裡可能成為瞭一個人才,但是,是企業定制化人才,被體制化瞭。就像一顆螺絲釘,尺寸和材質隻能用在某一個地方,挪到別處去,根本用不上。

這是我那位同學之所以跳槽失敗的原因。但是,他之前並未意識到這一點,每天發的朋友圈都是公司股價又漲瞭、國外又建研發中心瞭、出國培訓又住五星級酒店瞭,誤把公司的成就、品牌當成自己的成就和個人品牌瞭。

我們一直在詬病所謂 " 體制內 ",但是,在一個大公司終日重復同樣的工作,沿著既有的路線一步步升職,何嘗不是 " 被體制化 "?

所以,即便在大公司工作,也需要把自己從螺絲釘思維中拔出來,你需要仔細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行業關鍵成功要素是什麼?這個行業對用戶對社會的價值是什麼?你現在的崗位在行業內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拓展的視野,至少成為一個比螺絲釘更大的零件。

2. 多嘗試一些領域,培養不變的能力

要想不被定制化,除瞭拔高思維高度、理解企業全局之外,還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萬能材料,做成螺絲釘也好,變成錘子也罷,去哪兒都能用。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需要找到那些不變的因素。而這一點,在任何領域都尤為重要。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曾說:" 人們常問我,未來十年,什麼會改變?人們幾乎從來不曾問我,未來十年,什麼不會變?"

他覺得,這個世界不管怎麼變,都很難想象,人們有一天會希望物品價格越高越好,物流速度越慢越好。所以,這兩個因素就是不變的因素,做好這些,比每天追逐變化要有效得多。

圈外現在做在線教育,我曾經每天也面臨很多選擇:選擇視頻還是音頻?做知識類的內容還是能力類的內容?是走個人端還是企業端?要不要跟大平臺合作?走大而全還是小而精路線?自有內容還是做平臺?線上還是線下?針對職場新人還是中高層職場老鳥?這些問題反復在心裡思量。

但後來想明白一個道理:不管是什麼方式,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對用戶有用。隻要能夠有用,產生學習效果,不會沒人來。這樣一來,所有的事情就簡單瞭

那麼回到職場上,什麼是那個不變的因素呢?答案是:核心能力。不管你做什麼工作,總需要溝通吧?做到上面總需要領導力吧?總需要分析問題吧?

當然,如果你的工作每天就是做做助理,連核心能力的提升都沒有機會。那麼,也可以有其它方法,比如,業餘時間學習一些課程。但是,雖然這是圈外的服務,卻不是我最推薦的方式,因為如果你的工作高度重復,學瞭這些課程也沒地方用。

更好的提升能力的方式是什麼呢?如果可能,你可以做一些兼職,比如在朋友的創業公司幫幫忙,得到一個橫向成長的機會。再比如開一個小店,理解商業社會如何運轉等等。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公司身上,要自己主宰自己的成長——一個為企業做瞭 9 年人才管理咨詢的顧問的忠告。

3. 培養一些其它機會的可能性

除瞭拓展視野以及提升萬金油能力,還可以培養一些其它機會的可能性。比如說,很多人都在做自己的公眾號,我所知道的一些 KOL,也是在自己所在行業發展不那麼順利之後,因為有公眾號,所以開拓瞭一條知識付費的收入來源。

圈外有自己的助教團隊,都是從學員中選拔出來的兼職人員,我曾經跟他們說:作為圈外助教,我希望你們不僅在這裡收獲到更高質的學習內容,更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能力,更希望,圈外能夠幫你們創造另一種可能性。

所以,一些優秀的助教,我已經在幫他們做企業培訓的對接。自己的公眾號如果做得不錯,我也會積極推薦,幫他們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同時,優秀的助教今後出去找工作,我承諾會幫他們親自寫推薦。

另外,這個公眾號之所以叫 " 圈外 ",而不是以我的名字命名,也是希望所有的讀者,都能夠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看到更大的世界,同時也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30 多歲,是時候抬頭看看、主宰自己的命運瞭,別讓自己成為一顆企業定制的螺絲釘。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