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泯恩仇:如何用 AI 打造區塊鏈 3.0

03-01

過去的一年,正當 AI 的光暈漸亮、一層層渲染開來之時,區塊鏈的暴曬就一股腦地傾瀉而來,猝不及防、無處可藏。人們都來不及反應,所謂「風口」就完成瞭一次暴力交接。

這喧鬧多半來自於,比特幣的暴漲暴跌,和那些伺機以各種名義推出 ICO 項目大肆「割韭菜」的陰謀和陽謀。

在沸反盈天的「幣圈」之外,依然有一群技術極客安守「鏈圈」,試圖從協議層面改進區塊鏈技術,摸索 3.0 版本的區塊鏈。這其中,有一個來自清華的團隊,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從技術層面將區塊鏈推向新高度。

君子遠銅臭

2009 年,鄧仰東第一次聽說比特幣時,他正作為合作教授,幫英偉達 Nvidia 在全國進行 GPU 編程計算的巡講,如果沒有這些前期技術大牛的知識分享,十年後顯卡大廠未必能稱霸 AI 領域實現市值翻番。

偶然一次,有同事告訴鄧仰東,可以使用 GPU 的並行運算來進行比特幣「挖礦」。當時比特幣剛剛出現,依然停留在使用 CPU 挖礦的階段,更高效的 GPU 挖礦要到幾年後才出現。如果當時就有人用 GPU 挖礦的話,估計挖出的比特幣量會大到超過如今的任何「幣圈大佬」。


圖片來源 | CNN Money

「一個是覺得比特幣不靠譜,還有作為一個搞學術的,認為直接挖幣聽起來太『銅臭』瞭。」鄧仰東笑著說到。2008 年之前,鄧仰東在拿到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博士學位,並積累瞭幾年工作經驗後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擔任軟件學院副教授。作為國內最早使用 GPU 進行通用並行算法設計的研究人員,鄧回國後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並行算法和圖形處理器架構。作為一個「連股票都沒買過」的學者,鄧承認自己還是承襲瞭中國文人特有的「鄙視金錢」的傳統,結果是一不小心,錯過瞭一夜暴富的機會。


在帶領團隊完成設計並研發中國高鐵人工智能預警安全解決方案後,鄧仰東的研究方向也逐漸變為計算機架構和機器學習。時間到瞭 2017 年,比特幣價格暴漲,ICO 發行的巨額融資,將區塊鏈技術推到人們眼前。在經過認真學習之後,和很多技術極客一樣,鄧仰東認為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有著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下一代的互聯網可能就是用區塊鏈來整合的。」鄧仰東認為,我們現在使用的互聯網是一個連接的方式,而加上區塊鏈技術,能使傳統的互聯網變成一個公開、客觀的可信網絡。「現在的大數據很多,但真正有質量的數據很少,區塊鏈能夠解決數據真實問題,這是這個技術吸引我的地方。」鄧仰東說到。


算力向善

2018 年初,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辦工作領導小組發出文件,表示將從嚴治理國內比特幣「礦場」。根據比特幣能源消耗指數的最新數據,比特幣挖礦的年耗電量預計約為 48.37 太瓦時(TW, 萬億瓦時),相當於全球耗電量的 0.20%,超過瞭全球排名 52 位的新加坡的全年能源消耗量。


所謂的比特幣「挖礦」,指的是接入比特幣網絡的計算機 / 芯片爭奪比特幣區塊的記賬權所進行的測試。最先通過數學難題測試的機器將獲得一個哈希數值,並取得記賬的權力,同時作為獎勵,該機器將獲得幾枚比特幣。這種機器爭奪記賬權的方式被稱為 PoW 工作證明機制,該機制能保證比特幣網絡的安全運行。正因為 PoW 決定瞭算力最高的人獲得最高比特幣獎勵幾率,這也使得「礦場」林立,耗費大量能源,惹來政府的嚴密監管。


鄧仰東認為,PoW 機制中各節點的計算機算力隻是用來空跑一個哈希值計算的話,除瞭記錄區塊鏈信息,大部分算力都被白白浪費瞭,好比一排子彈打瞭空槍。作為人工智能專傢,鄧從機器學習領域借鑒瞭一些靈感。目前,要想在機器學習領域進行嘗試,首先在硬件上就有較高門檻,需要購買專業級別的計算設備,或是采用 Google、微軟等巨頭的 AI 雲服務,才能進行機器學習的訓練。而如果能夠將區塊鏈 PoW 機制中「空跑」的算力用來進行機器學習訓練,可說一舉兩得。

作為機器學習專傢,鄧仰東在視頻中人物姿態識別方面有很深經驗,他開發的技術可以分析安防攝像頭影像中人的姿態,通過對八十幾種動作的識別,判斷該人的安全性高低。如果被監視人出現持刀或者持棍的危險姿態,其視頻就會被保存下來,並通知安保中心。區塊鏈技術的加入則添加瞭另一個優勢,危險畫面將被同步記錄在區塊之中,無法刪除或篡改。之前人們經常遇到的「硬盤損壞 / 丟失」的問題將不能再成為借口。

「把 AI 的計算搬到區塊鏈平臺做計算,同時把 AI 處理的結果部分,放到區塊鏈上面做存儲。」鄧仰東如此總結 AI 加區塊鏈的結合之道。「如果區塊鏈項目推進得好,它將成為全球第一 AI 計算入口。」

圖片來源 | dailyreckoning

區塊鏈的 DOS 與 Windows

上世紀 80 年代,蘋果和微軟兩傢公司在施樂的「啟發」下,相繼推出圖形用戶界面,Windows 系統的出現讓電腦真正具有瞭成為「PC」(個人電腦)的潛力。鄧仰東和很多極客一樣,認為目前的區塊鏈還處在 Dos 系統時期,隻有懂編程的程序員才能用,與普通人無緣,而要將區塊鏈推向普通消費者,必須要有 Windows 版的區塊鏈。

在區塊鏈技術中,除瞭底層協議,其上差異最大的應該算是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所謂智能合約,指的是一種以信息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能夠讓交易雙方在沒有第三方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例如,A 轉給 B 五十比特幣,B 房產出售給 A,當系統感知到 B 收到來自 A 的足五十個比特幣時,其房產產權將自動歸到 A 名下。智能合約的作用和編程語言中的「If then」非常類似,即滿足條件自動觸發下一個動作。

目前的問題是,隻有少數熟悉區塊鏈的程序員知道如何編寫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程序,普通人首先沒有編寫程序的能力,其次即使寫出程序,也難以保證其中沒有漏洞或者足夠安全。針對這個難題,鄧仰東和團隊希望能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腳本自動形成智能合約代碼、分析代碼漏洞,在已運轉的代碼中,利用深度神經網絡中的對抗網絡技術,同時進行攻擊與修復,使之逐漸變成安全的合約。

「最終目標是,讓普通用戶能用類似自然語言的方式建立智能合約。」對於這個合約的形式,因為用到瞭人工智能技術,鄧仰東將其稱為「智慧合約」(Intelligent Contract)。通過智慧合約,普通用戶也可以在不學習編程的情況下,構建適合自己的智能合約。讓普通人也能用上區塊鏈,相當於從 Dos 到 Windows 的進化。

2017 年,鄧仰東和團隊確定瞭區塊鏈項目的時候,正好是 7 月 14 日,法國大革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的日子。如果說法國大革命開啟瞭現代社會和自由民主思想傳播的序幕的話,那麼更多的人正期待著,區塊鏈技術有潛力重塑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系,給予人們「另一種程度上的自由」。

頭圖來源:TheNextweb

責任編輯:臥蟲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