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在 2018 年的開場有些魔幻,一傢傢直播答題平臺以 " 知識付費 " 之名開啟瞭撒幣模式,網易開年大課在朋友圈刷瞭屏、封瞭入口、被質疑營銷過度…… . 在 2017 年還是屬於精英遊戲的知識付費,轉年正演變成為一場全民狂歡。
這恐怕不是精英階層想要的結果。直播答題這種到處撒錢的遊戲模式本身就和精英人群的價值觀相悖,網易雲課堂刷屏式的課程分銷觸犯瞭精英們的優越感。作為知識付費浪潮的最大受益群體,精英階層顯然看不慣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攪局者,可不幸的是,知識付費最終選擇瞭拋棄精英人群,向全民的方向拓展市場。
被拋棄的 " 精英階層 "
整個 2017 年,知識付費的圈子都在圍繞精英展開,至少是自詡為精英的一批人。
喜馬拉雅找來羅振宇、馬東、郭德綱等大 V 們,試圖在音頻領域制造知識付費的爆款,蜻蜓 FM 趕緊聯合高曉松推出瞭付費節目《矮大緊指北》,分答請來瞭 papi 醬,今日頭條從知乎挖角 300 大 V ……動作不斷,高燒繼續。
隻是知識付費平臺和精英們的惺惺相惜未能夠持續下去,羅振宇和喜馬拉雅分道揚鑣,羅永浩和 papi 醬分別停更瞭在得到和分答上的付費內容。所有的喜怒哀樂和分散離合,大多指向瞭一個事實:圍繞精英的知識付費碰到瞭顯而易見的天花板。
1、" 賣弄知識 " 的天花板。《羅輯思維》在停更之前的口號是 " 死磕自己,愉悅大傢 ",用 " 讀書人 " 的身份成功掩蓋瞭 " 二道販子 " 的事實,甚至影響瞭整個得到 APP 的風氣。2016 年初的李翔還是一位操勞過度的雜志編輯,在羅振宇的精心包裝下,《李翔商業內參》獲得瞭超過 10 萬的付費訂閱,第二季的《李翔知識內參》卻選擇瞭免費策略,從最初的知識付費變成瞭最終廣告變現。
幾乎所有 " 賣弄知識 " 的產品都有三個共同特質:快速學習、低成本、成功引導。比如那些教你如何月薪數萬的付費課程,每天隻需要花費幾十分鐘的時間,平均下來每天隻需要幾塊錢,如果你這麼做就能能夠實現月薪數萬的美夢。知識付費的買單者偏偏有著強烈的目的性,不能學以致用的 " 知識講座 ",終究會讓功利心強的用戶失去新鮮感。
2、" 知識受眾 " 的天花板。2016 年是 " 屌絲經濟 " 退出舞臺的一年,也是消費升級和新中產風尚的開始。與之對應的是,O2O、共享出行、團購等各類薅羊毛的免費補貼嘎然而止,如何滿足新中產成為新的政治正確。這個階段孕育而生的知識付費,自然逃不過主流風氣的熏陶,甚至不少付費內容選擇瞭以 " 中產焦慮 " 為產品方向,身份焦慮、競爭焦慮、財富焦慮、年齡焦慮、人際焦慮,不一而足。
據 CNNIC 發佈的《第 38 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 55.3% 的網民有過為知識付費的行為,滿意度是 38%;為知識付費的首要驅動力是 " 獲得針對性的專業知識 / 見解 "(74.2%),其次是節省時間和精力成本、積累經驗提升自我。遺憾的是,那些抱著 " 收割中產 " 心態的知識付費,輸出的大多是可有可無的心靈雞湯,與受眾需求脫節。
3、盈利模式的天花板。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並不復雜,用戶掏錢,內容制造者和平臺方按比例分成,其中的前提則是有著足夠龐大的用戶群,不然就很難維持下去。郭德綱、高曉松等不缺少流量的明星輕松奪得 10W+ 的訂閱用戶,可大多數缺少 IP 能力和明星效應的付費內容,多半在堅持還是放棄的邊緣掙紮。
況且知識付費的賽道已經逐漸擁擠,荔枝微課、千聊、一塊聽聽、插坐學院、豆瓣時間、喜馬拉雅、知乎等等,知名或不知名的玩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入場。網易雲課堂被質疑 " 的分銷模式在知識付費領域並不算新鮮,此前的小鵝通、喜馬拉雅等皆有嘗試。按照 " 網易運營方法論 " 的合作方案,參與分銷的用戶可以直接獲得利益反饋,不失為快速獲取用戶的可行之策,同時也折射瞭知識付費在盈利方面的不容易。
其實知識付費在 2017 年就已經呈現出瞭 " 多元群峰 " 效應,諸如跟著龔琳娜學唱歌、王立群品經典宋詞、京劇其實很好玩、這才是你要的性等內容開始有崛起的勢頭,一些打著知識付費旗幟的 " 把妹教程 "、" 情感課程 " 等反倒大受青睞。內容上的多元化讓知識付費平臺嘗到瞭甜頭,緊隨而至的就是思考受眾的大眾化,最早出現時的精英屬性被選擇性遺忘,隻是未曾料到會來的如此兇猛。
致知識付費:放下身段,回歸大眾
精英文化從高處流向大眾階層,屌絲文化也在反哺精英人士。幾年前不被門戶編輯放在眼中的今日頭條,最終搶食瞭他們的飯碗;去年還被精英人群嘲諷的快手,業已成為短視頻領域的核心陣地。
知識付費的先入場者對於這一趨勢的理解明顯有些遲緩,以至於被直播平臺搶占瞭先機。原因也不難理解,直播平臺的用戶群體並沒有那麼高端,或許其中夾在著不少中產階級,在消費方式上也遠沒有那麼精致,比如為喜歡的主播豪擲千金送 " 遊艇 ",多少有幾分油膩。直播平臺當然知道普通消費者的核心痛點在哪裡,以至於在王思聰開啟 " 撒幣 " 模式後,花椒、西瓜視頻、映客、一直播等迅速跟進。
所不同的是,直播答題更像是一種知識變現,和知識付費仍然有著不小的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識付費缺少大眾化的土壤。
一個直接的例子,互聯網圈中向來 " 畫風清奇 " 的網易,在產品風格上大抵最符合中產階級和精英人群的品味,但網易新聞和網易雲音樂先後加入瞭直播答題的戰局。回頭來看刷屏朋友圈的網易開年大課,作為內容制作方的網易雲課堂瞄準的是運營小白,並借助和荔枝微課分銷的形式滾雪球般完成瞭付費用戶積累。拋卻這場營銷本身的爭議性,網易開年大課的熱賣恰恰印證瞭知識付費在大眾市場的潛力。
當然並非是所有的知識付費平臺都如網易雲課堂這般幸運,本身就擁有網易這塊金字招牌,在教育市場深耕瞭七八年,不缺少優質的精品內容,後來被微信封殺的風波和質疑聲,又何嘗不是在提升課程本身的知名度?同樣的,在上萬場的知乎 Live 中掙到真金白銀的並不是那些被包裝和營銷出來的大 V,很多講技能性、情感類等不那麼高大上內容的達人照舊賺的盆滿缽滿,這批人針對的同樣是非精英人士。
不難預判知識付費在 2018 年的成長路線,剝離服務精英的思維,回歸到適合大眾化的方向,歸結起來就是:
第一,一手知識。網易開年大課的熱賣和知乎 Live 上不那麼知名的達人,所 " 叫賣 " 的都是一手知識且不乏成功案例的背書。好比說擊中運營小白求知欲的《網易運營方法論》,相較於羅振宇、高曉松等知識轉述者,一個是把晦澀難懂的知識用淺顯幽默的方式轉述出來,一個是直接分享一手幹貨,二者都有市場。但經歷瞭 2017 年的市場教育之後,後者正表現出更大的市場潛力。
第二,社交裂變。幾乎所有的直播答題都保留瞭 " 邀請碼 " 的玩法,有好友通過邀請碼進入答題遊戲後,分享者可以獲得相應的 " 復活卡 ",這種玩法普適性的關鍵就在於社交裂變,不僅完成瞭低成本的用戶獲取,還拿到瞭用戶的關系鏈。被微信封殺的網易開年大課也是如此,通過分銷激勵用戶進行社交分享,進而產生傳播上的裂變。
第三,量價而沽。最早的內容付費形式可以說是問答服務," 分答 " 創始人姬十三也曾公開表示 " 精英圈覺得知識付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超出姬十三預期的是,王思聰們的滿足八卦獵奇的回答輕松入賬幾十萬,許多專傢嚴謹的學術問答收益不過幾十塊。那麼,知識付費平臺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形成量價而沽的標準,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當然,沒有任何一傢知識付費平臺會公然擺明服務精英階層的立場,但課程設計、內容形態、營銷方法又拘泥於精英的意識層面。在 " 精英的焦慮 " 和 " 小白的求知欲 " 這兩個選項之間,不同的抉擇才是知識付費未來發展的分水嶺。
對於放下身段這點,羅永浩老師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案例,從 " 售價 3000 元以上的手機 " 和 " 屌絲不是錘子手機的目標用戶 ",到推出堅果系列進軍千元機市場,並意外實現瞭銷量上的豐收。老羅用實際行動走通瞭這樣一條路:" 不做小眾品牌,通過精英來帶動大眾。" 可以理解為 " 妥協 ",也可以鄙夷地認為是 " 投機 ",但千萬別和市場規律過不去,不管誰是最終的贏傢,知識付費終將跳出精英階層。
更多精彩內容,關註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