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被唱衰一直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隻是個別名聲不顯的 " 小號 " 再怎麼 " 詆毀 " 自媒體,在整個行業 " 蒸蒸日上 " 的背景下難免有些 " 嘩眾取寵 "。
直到去年 6 月份小馬宋的一篇《憂桑,公眾號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似乎一下子就戳中瞭自媒體人的 G 點,像是三表的《裹足不前的微信》、和菜頭的《也談公眾號衰落》、Keso 的《微信老瞭嗎?》以及小道消息的《你的微信公眾號數據也下降得很厲害吧?》都像極瞭一個個深水炸彈。
然而,對於個別賬號的 " 詆毀 ",微信一直高高在上;對於某些大咖的惶恐,微信似乎一下子就覺醒瞭(小馬宋發文不到一天,微信就開始支持定時推送)。
對於把 " 用完即走 " 當做產品理念的張小龍、以及把 " 連接一切 " 當做是微信宗旨的馬化騰,他們可謂是以 " 一己之力 " 顛覆瞭整個 " 自媒體行業 ",不僅在微博之外創造瞭 " 第二極 " 逼得微博開始 " 二次復興 "、更實在訂閱號方面成就瞭一個個自媒體神話:咪蒙、夜聽、帶風、周沖和六神。
當然,在這一群頭部自媒體集團作戰橫行霸道肆意收割流量的背後,卻是絕大多數的個人自媒體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我們還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
據統計,在新榜全樣本范疇中,2016 年的公眾號玩傢有 15.8% 已經停止瞭更新。
業界普遍反映內容迭代風起的 2017 年,是公眾號打開率下降,內容創業愈發艱難的一年。
為驗證這一觀點,新榜將 2016 年與 2017 年全年活躍樣本的平均閱讀數進行統計對比,結果表明:2017 年公眾號平均閱讀數為 2821 次,比 2016 年減少 898 次,也即公眾號平均閱讀數環比下降約 24.2%。
一方面因為智能手機普及率已經達到瓶頸,用戶總量有限;另一方面 5G 時代即將到來會改變我們這一代人的信息獲取姿勢,而秒拍、抖音,一直播以及 QQ 最新推出的年輕人社交方式 DOV 也是自媒體人的大敵。
就像 " 得到 " 陳述自己的競爭對手不是知乎、不是喜馬拉雅,而是 " 王者榮耀 ",自媒體的勁敵可不僅僅隻是自拍微博和其它流媒體,其他一切搶占用戶註意力的方式和工具都應該被自媒體人忌憚。
雖然自媒體人的內容呈現形式和內容廣度都有足夠大的空間、以及想象力需要繼續挖掘,但是頭部生態的馬太效應卻絕對會讓大多數自媒體人絕望。
面對整個自媒體註意裡資源正在向其他領域傾斜的現狀,自媒體又做瞭哪些努力?
第一:以微信為代表的原生自媒體正在不斷開放,自立門戶
2017 年 12 月 7 日,微信全面開放原創和留言功能,任何人無需任何條件都能直接獲取。
2017 年 12 月 15 日,微信更新瞭公眾平臺的最新版本,終於去掉瞭萬年不變的 Beta 標簽。
2018 年 1 月 15 日,張小龍發佈 2018 微信全新計劃:公眾號 APP 已經在路上,訂閱號不會變成信息流。
作為自媒體的核心陣營之一,微信公眾號這幾年一直深受資本和市場的青睞,自媒體賣貨和創業更是比比皆是。
隻是這一次微信全面開放原創功能降低公眾號門檻明顯不是為瞭公眾號作者:
1. 微信需要開放公眾號平臺激活激活用戶寫作評論活躍度;
2. 微信被其它自媒體平臺擠兌原創標簽隻是一個自我保護機制;
對於有能力原創的作者原創標簽更本就是 " 多此一舉 ",對於沒能力原創的作者原創也不會帶來額外流量。
至於微信去掉 Beta 標簽,除瞭微信後臺改頭換面初始不太習慣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感覺,也就是騰訊官網給瞭微信一個 " 名分 " 而已。
至於公眾號 APP,張小龍的預想可能和大傢的期待不一樣,變成 APP 之後公眾號更偏向於移動端的 " 短內容 " 創作,這對於當下普遍 800~1500 字左右的公眾號文章幾乎就是一個災難。
連微信支付都忙著 " 榨幹 " 公眾號最後的潛力,可見自媒體的前路已經越來越窄。
第二:抱團取暖,團隊化運營流水線運作,細思極恐
提到自媒體,就不得不提到咪蒙,她是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唾罵,也需要無數人仰視的存在。
從《致賤人》到《致 Low 逼》以及現階段的社會大小事,咪蒙就像一個日記本正在不停的重復拆解重構和解析那些普通人人性中的 " 酸甜苦辣 "。
當然,早在 2016 年底《咪蒙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傢哭》開始(或許更早)咪蒙就已經不是咪蒙瞭,她是一個標簽、一傢公司,一種身份認同。
早在那個時候咪蒙就已經開始向 " 十點讀書 "" 視覺志 " 那樣開始嘗試賬號矩陣。
或許最早咪蒙也並非一時興起,隻是作為咪蒙總要承擔 " 額外 " 的風險,於是慢慢就有瞭才華有限青年和我又宅瞭一天。
不同於我又宅瞭一天定位是 " 少女心 ",才華有限青年越來越像是 " 咪蒙第二 ",寫作題材和文風頗有一種 " 我行我素 " 的感覺。
而在咪蒙之外,另一個女性大號周沖也頗引人矚目。
而年初更是因為和六神磊磊的一場 PK,打響瞭自媒體行業 " 洗稿 " 的戰爭。
不過,我在這裡的關註點和大傢不一樣,周沖的申辯更是暴露出自媒體行業作者投稿 ip 獲取流量的現狀。
或許,這已經是行業內不爭的事實,隻是不知道大傢有沒有考慮過,你現在關註的、每天刷一遍的自媒體大號到底有多少還是原作者(IP 所有者)撰寫的呢?
或許,大傢根本就不會在意;他們選擇關註一個 IP 也隻是因為 IP 背後的價值觀人格認同,沒必要一定是某個具體的個人。
於是,這也解釋瞭為什麼有些大號能夠堅持日更、質量也不錯也不錯的緣故?
畢竟人傢是集團作戰嗎?
就像咪蒙所公佈的爆款公式:
從 50 個選題裡面選一個,四級采訪,5 小時的互動式寫作,然後要取 100 個標題,同時拿到 5000 人群裡投票,最後再給一篇文章做 1 萬字的數據分析報告。
你有沒有細思極恐!
他們完全不是在寫作,而是在滲透人性和生活。
第三:音頻視頻直播,內容多媒體化會愈演愈烈,人格 IP
如果說微博做到瞭 140 字以內開放式文本的登峰造極,放開瞭字數限制之後已經難逃短內容桎梏;
那麼微信就做到瞭 140 字以外封閉式分本的出神入化,雖然也曾嘗進入知識付費領域但最後還是以贊賞結局;
而在微博微信這兩極之外,第一個火起來的是今日頭條,因為它根據個人喜好千人千面的獨特算法機制,但目前也一度因為算法弊端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
至於目前最火的社交媒體,大概就是今日頭條旗下的抖音,其擁有今日頭條獨特的算法機制又在內容的表現形式上視頻內容對於文字圖片完全就是絕對的碾壓,暫時比較慶幸的是抖音的審核機制還算健康。
第一代自媒體滋養瞭白洱、售樓先生和銅雀叔叔;第二代自媒體培養瞭咪蒙、六神磊磊和夜聽;第三代自媒體滋生瞭張召忠、二更和陳翔六點半;第四代自媒體培育瞭一禪小和尚、鹿小草和僵小魚。
隨著自媒體一步步發展,原本官方推薦圖文內容的 " 迷之算法 " 正在被機器算法和興趣算法所取代,內容也從最初的平面二維延展到瞭直播 + 錄播,現成的故事腳本,簡單的攝制操作,完全把美,把魔幻變成瞭生產力。
而這這些不可名狀的攀比和競爭中,場景的攝制幾乎避免瞭 " 抄襲 " 的弊端,於是在重復的刷屏之中人物也越來越立體。
↓ ↓ ↓
ok!上面說到瞭自媒體大環境的變化,微信 " 自身難保 "、網易、搜狐、一點、企鵝和百度都在虎視眈眈;自媒體本身也是陷入強者恒強的局面,畢竟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註意力來整合資源;至於自媒體新環境,一個新的平臺必會滋生新一代的流量明星,他們對於新人是一種利好,對於曾經某領域的大咖也沒那麼大的門檻。
而在 2017 年比較流行的自媒體分支——知識付費:
我一直覺得當下的知識付費隻是 " 掛羊頭賣狗肉 ",隻是針對 " 信息不對稱 " 的大環境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對於知識的 " 二次加工 "。
有很多知識過剩,又或者對於聽眾根本就沒有任何普世價值;它們作為一種談資沒有需要付費的價值,它們作為一個新的知識體系又有著太多的私貨。
所以咯!
自媒體人 " 腳踏多隻船 " 已經成為瞭一張常態,不僅是因為某些自媒體平臺還沒搞清楚自己的定位,還有就是局限在某一個平臺對於自媒體人很危險,畢竟他們需要的一直都是更多的曝光。
而在自媒體抱團取暖這一塊,自媒體作者的投稿生態基本已經穩定,現在需要的也不過隻是一套完善的審核發稿體系,成為一種亞公司團體。
最後在於新媒體這一塊," 新 " 自然是它的核心價值,我們必須嚴格審視自己的優勢以及各個平臺的適應度以及發展潛力,選擇專一還是多平臺,這是個問題?
作者:幻夢邪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