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亞倢
一邊是趣店砸下的 1 億廣告費、百萬在線人數和百萬獎金的刺激,一邊是模式同質化、人數獎金造假疑雲、外掛泛濫的風波。無論驚嘆還是質疑,直播問答還在繼續撒幣。
一切的問題,基本都可以歸結於 " 是否可持續發展 "。從中引申出 " 會不會入不敷出(商業模式)"、" 如何沉淀用戶(競爭)"、" 模式內容如何升級 "、" 外掛造假是否會毀瞭直播答題 " 等。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來看看目前的直播答題有哪些特點。
與傳統電視答題的區別
直播領域數據營銷平臺創始人卞海峰此前曾表示,開始在線下打廣告的直播平臺,現在獲客已經不是五塊瞭,而是兩三百。而能以兩三塊低廉的價格獲取用戶,除瞭這種在線答題,目前應該找不到第二種形式瞭。
獲客成本低、用戶參與門檻低,你賺錢我賺人氣,看似雙贏。
大傢借鑒的對象 HQ – Live Trivia Game Show,本質上也是傳統電視節目《百萬富翁》的翻版。英國導演 David Briggs 於 1995 年構思出此模式,節目正式播於 1998 年英國獨立電視臺。" 連續答題,走到最後就能拿錢 "。
節目播出後大受歡迎,被世界各地的電視臺購下制作權和播映,國內電視臺也開始瞭一波模仿浪潮。例如《幸運 52》、《開心辭典》、《三星智力快車》(後更名《智力快車》)、《百萬智多星》、《一站到底》、《開門大吉》(由《開心辭典》原班人馬打造)還有去年的《中華詩詞大會》。
與傳統電視答題相比,後者參與門檻高,屬於高手過招、受眾停留在 " 觀看 " 的層面。而直播答題幾乎零門檻,用戶變身參與者是最大的改變。
與遊戲直播、秀場直播相比,後者均是強調以人(網紅、主播)為核心。因此,直播平臺間互相挖人成瞭最直接有效的競爭方式。
直播答題的本質是 " 去人化 " 即不以嘉賓、主持人、主播為節目核心。試想下,暴走大事件沒瞭王尼瑪還是暴走大事件麼?但是直播答題換主持人沒有絲毫影響,其核心是參與的百萬用戶。
用戶為什麼一股腦參與?有錢拿且拿錢方便。朋友圈炫耀、邀請好友拿復活卡等社交傳播的因素並非關鍵。沒有獎金的刺激,隨手在朋友圈發個從來沒見過的答題排名,真的會引起大傢攀比的心理麼?同理,電視節目穿插打電話拿獎的套路用瞭很多年,同樣有獎金(或禮品)但由於門檻存在,也無法達到直播答題的爆款效果。
理清瞭這些,我們就可以開始嘗試回答開篇的一系列問題。
平分獎金:強者與幸運兒的矛盾
首先,商業模式的問題。趣店砸下 1 億廣告費已經給瞭答案。廣告主從來都是哪裡用戶多,就往哪投廣告。隻要能手握流量,有大把現成的商業模式可以套用。解決瞭流量的穩定可持續化問題,也就基本解決瞭商業變現的問題。更何況故事講得好,也會有大把投資人買單。
外掛泛濫、平臺數據造假、獎金發放疑雲是否會毀瞭直播答題?答案是否定的。
提一個問題,最後拿獎金的應該是知識淵博的強者,還是像彩票那樣普羅大眾的幸運兒?傳統電視答題都是強者華山論劍。但直播答題的魅力在於,吃瓜群眾也想著逆襲。然而如果隻是比拼知識面,吃瓜群眾還是金字塔底端的那群人。一次不中,十次不中,勢必選擇離開這場遊戲。
直播答題,看似是自由開放的模式。但對於背後的平臺方而言,為瞭實現可持續化發展的目標,必須把這場遊戲控制在手中。說白瞭,如果平分獎金的總是那些知識分子,即使 1000 萬普通人也喝不到湯,和傳統電視答題走進瞭一個胡同,做不長久。
控制獲獎人數的比例,給普通人也可以拿獎的幻想,持續勾引用戶不離場。
平臺方該如何控制?無外乎答題難度和方向、獲獎人數的控制(陰謀論)。問題在於,題目難度看似直接,但無法精準控制。例如,某場 500 萬獎金池希望造成一人拿獎的話題效果,僅憑調高出題難度,並不保險(除非指定內部人員)。
因此參與人數數據造假,獎金真實發放等問題的出現,並不意外。甚至看似破壞遊戲平衡的語音交流和外掛,並非百害無益。
包括 " 沖頂大會 " 在內的答題平臺,都做瞭類似的聲明," 無論是通過技術還是人工的方式,一旦被我們認定為有違競答公平原則的註冊、獲獎或提現等行為,我們將立即封鎖相關賬號。你可以聯系客服申訴,並說明事情原委,但我們擁有最終解釋權。"
平臺並不在乎錢發給最聰明的還是最傻的,隻需要平衡強者與普通人分獎金的比例。而外掛確確實實給瞭普通人分獎金的機會。平臺手握最終解釋權,公平兩字未必是最佳策略。
在答題模式同質化的當下,獎金驅使是最大、最原始的動力,甚至可能出現 " 你這個平臺不讓作弊,OK,我們大傢去別的平臺 " 奇葩的導流現象。
獲獎者是強者還是普通人中的幸運兒、看別人拿還是我也能拿,這個問題恰恰是傳統電視答題與直播答題的區別之一。
模式升級的困境
作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局外人,大傢都知道模式同質化的問題,這些平臺大玩傢們難道想不到?並非不願升級,而是實行困難。
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主流媒體都點評瞭直播問題的問題,用戶隨錢跑,無法沉淀。燒錢 " 撒幣 " 做不久,需要進行內容模式的升級。
低門檻是直播問答的優勢,也是最大的問題。門檻低意味著無法在節目形式上形成壁壘(比如傳統電視節目的制作成本),即大傢都可以復制可以玩。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趣店即做瞭廣告主,自己也要做 " 百萬達人 "。非視頻類互聯網公司憑什麼誇下海口,因為簡單沒門檻,復制模式很容易,專業性,不存在的。
低門檻造成的另一個問題,即使內容模式升級,大傢依舊可以相互借鑒,最後還是大同小異。在這個大傢都睜大眼睛的賽道,想通過新點子領跑太難瞭,都已經撒幣競爭瞭,隻要能通過燒錢解決,都不是問題。
這也是直播答題 " 去人化 " 帶來的本質問題。傳統直播平臺的競爭,是通過主播、明星自帶流量,來開彼此間的差距。
在一些媒體提供的解決設想中,戰隊 PK、明星答題的套路看似能夠把愛看、愛參與的用戶一把抓。但模糊直播答題與電視答題的本質界限,兩者合一就是所謂模式升級的正確方向麼?
花椒直播一度上線瞭 " 血戰到底 " 的模式,其實就是回歸傳統電視答題 PK 強者的路數。明星參與,原本去人化的直播答題反而倒退回靠 " 人 " 吃飯的老路上,同時削弱瞭大眾皆參與的屬性。
在堅持去人化理念基礎上做加法,這可是實打實的創新,前方缺少值得借鑒的對象,模式的升級也就出現瞭停滯。
直播答題的困境,在於實現可持續化的目標與 " 去人化 " 模式新穎但不穩定的矛盾。競爭壁壘除瞭燒錢和開倒車,回到靠人導量的階段,否則很難建立。
對於綜合性的直播平臺,尚可以把直播答題作為引流導量的一種方式,通過其他內容和服務來嘗試沉淀用戶。趣店這樣的廣告主,燒錢打廣告也不虧。而《沖頂大會》這些以此起傢的新興平臺,除瞭燒錢,目前似乎並沒有找到更加正確的方向。
燒吧,把其他人耗死瞭,或許也就贏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