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刷屏在這個時代是有原罪的,無論任何人、事、機構成為刷屏事件的主角時,第一時間最好抓緊考慮一下如何應對接踵而至的質疑。
今天刷屏的 " 騰訊公益‘小朋友’畫廊 " 同樣面臨這個問題,1500 萬流水之後,質疑與指責如影隨行。
質疑聲中殺傷力最大的論據,莫過於 2 年前發表在知乎上的一篇《我反對所有將自閉癥兒童的一切浪漫化理解的行為》,這篇文章引用瞭特教老師李老西 2015 年時在知乎一篇回答中的內容——
至於畫作,那不是他們畫的。他們的精細能力根本不足以完成這樣的作品。這些作品一般都是傢長和老師代筆完成大部分,他們最後塗個一兩下完事。其他手工作類也是一樣,基本相當於用自閉癥的名頭給這個作品簽個名罷瞭。
不難想象,在愛心爆屏之後,這個聲音看起來何止尖銳,簡直有點心靈硫酸的意思。
除瞭代筆質疑外,還有部分網友認為,這樣選擇性地展示,會加重外界對自閉癥的誤解——
高功能的自閉癥隻是自閉癥患兒的少數,所謂的天才也隻是少數,大多數真的是很難與人交流,也沒有一技之長。如果全部稱之為 " 天才 ",那些低功能的孩子,就完全被忽視掉瞭。
2.
於是我帶著疑問采訪到瞭本次刷屏事件背後的公益機構—— "WABC 無障礙藝途 " 的傳播負責人呂濤。
呂濤認為,李老西的觀點是片面的,WABC 的學員在教學過程中會接受教師指導,但是作品都 "100% 由學員自己創作 ",WABC 及合作方最多也就是 " 給照片調調色 ",並歡迎質疑者到 WABC 的上海總部現場觀看學員作畫。
我翻閱瞭李老西的知乎主頁,發現他之前教的孩子大多年齡偏小(大多低於 10 歲,甚至有不少 3-5 歲幼兒),而本次刷屏 H5 的畫作作者,年齡跨度為 11-37 歲,大多為成年人,未成年人隻有 6 位。所以李老西的觀察可能是有年齡限制的,而 WABC 的 " 小朋友 " 多是行為單純的少年或成年人。拿低年齡段的規律去套用高年齡段的現實,不一定適用。
在李老西的知乎回答下,也有不少人提出瞭相反的證據,列舉身邊見到的可以自主作畫的自閉癥兒童。
至於 " 選擇性展示 " 的問題,呂濤反問我," 如果不將這些擁有繪畫能力的患者推上媒體,外界要怎樣才能關註到自閉癥群體呢?‘自閉癥是天才’當然是錯的,可是那些占多數的低水平患者要怎樣才能被人關註到?"
3.
其實關於本次刷屏的質疑林林總總,終究都能回歸到李老西那句話上來—— " 我反對所有將自閉癥兒童的一切浪漫化理解的行為 "。
這句話是不嚴謹的,因為我們需要警惕或反對的應該是 " 錯誤的 " 理解,而不是 " 浪漫的 " 理解。
認為自閉癥兒童是繪畫天才、內心豐富、感情細膩 …… 這是 " 錯誤的 " 理解,因為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表明,至少三分之二的自閉癥兒童都有智力缺陷。
但稱呼自閉癥兒童是另一個星球的孩子、地球上的星星、星兒 …… 這是 " 浪漫的 " 理解,這無關正誤。這和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管貓叫 " 主子 " 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人們對自閉癥患者的畫有更多的包容,為那些色彩線條奇特的畫作而感動,這同樣是 " 浪漫的 " 理解,是對弱者自力更生完善自我的認同。哪怕自私點,就為瞭彰顯自己的愛心,也同樣不是什麼錯誤。
那些患者的人生以及傢庭已然至此,還不能有點 " 浪漫的 " 理解瞭?或者反問一句,如果真的不搞 " 浪漫的 " 理解,沒有 H5 沒有刷屏,他們的處境就會更好嗎?必須是嚴謹冷酷的理解,才能幫助到這個群體嗎?
除瞭國傢公權人員,我不認為有任何一個個體,必須被外界 " 非浪漫化 " 理解;除瞭基於錯誤事實或可能引發即時危險,我也不認為任何一個刷屏事件,必須要被反思和指責。
何況我們的情緒和認知本身就是廉價的,一塊錢的價格非常合適。因為過瞭今天,那些 " 小朋友 " 依然還會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中,孤獨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