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是互聯網 而是傳統零售的覺醒

01-27

根據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最新數據,商務部重點監測的 2700 傢典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 4.6%。商務部同時認為,中國零售業回穩向好的態勢基本形成,實體零售銷售規模增速加快、企業盈利能力增強、主要業態經營回暖,實體零售創新轉型頻現新亮點。

實體零售業績的回暖可能主要得益於兩方面因素,一是企業轉型帶來的創新紅利,也就是商務部發言人所說的發展新業態、搭建全渠道、重構供應鏈、推進渠道下沉等;二是消費升級帶來的發展紅利。相比之下,前者是內因,是主動力;後者是外因,是有利條件。

有些奇怪的是,商務部雖然高度肯定瞭一些新零售現象,卻沒有直接提及時下大火大熱的 " 新零售 " 概念,背後的原因有些耐人尋味。

毫無疑問,新零售是一場由互聯網巨頭主導的零售業改造升級運動,它深刻改變瞭我國零售業的發展面貌、競爭格局,其深遠影響力還將在未來逐步釋放。商務部未直接引用這一概念,可能與巨頭之間的概念之爭有關,或許也與其中的弊端有關。

巨頭的新零售:作風粗暴的 " 燒錢大戰 "

筆者一直密切關註新零售發展,總體感覺還是傳統電商燒錢圈流量的玩法,即通過大量投資迅速圈地構築起競爭壁壘," 拖死 " 大量的競爭對手之後再進行 " 收割 "。

最典型的就是共享單車和無人貨架。

共享單車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大量鋪貨,管理細節根本來不及精心設計,隨之而來的就是數以萬計的單車 " 葬身墳場 ",大量創業公司倒閉,天量投資血本無歸,讓人觸目驚心。

無人貨架曾被譽為 " 風口中的風口 ",賽道熱得發燙,競爭也異常慘烈,從萌芽到洗牌僅用瞭 6 個月左右的時間,淘汰賽與惡性競爭結伴而來,瘋狂的資本盛宴之後,留下的是一地雞毛。" 一將功成萬骨枯 ",但在現時的無人貨架領域,隻見 " 枯骨 " 不見 " 將 "。

有人說 " 沒有 100 億不要做無人貨架 ",但有 100 億,也未必能夠成功。眼下的無人貨架顯然已成為 " 吞金的黑洞 ",隻不過,它吞噬的不是創業者的自有資金,而是風投的錢而已。

與共享單車、無人貨架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就殺紅瞭眼相比,以阿裡盒馬鮮生、永輝超級物種為代表的 " 餐飲 + 超市 + 到傢服務 " 無疑要靠譜得多,至少它們所倡導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直采自營、自有品牌、極速配送到傢以及以數據與技術提升效率、為消費者畫像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在正確的原理之下,也未必能產生預期的良好結果。

至少在現在,盒馬還難言成功,它開到 25 傢店以上,整體上依然虧損——筆者雖無準確數據,但按照電商一貫的高調作風,如果整體盈利恐怕早就吹破天瞭。網絡也不乏質疑其模式的文章。永輝創始人張軒松對超級物種的信心也並非十足,他認為超級物種的未來還有待市場驗證。

近日,侯毅炮轟京東,指責後者 " 燒錢 "," 以價格戰殺入市場 "," 把整個中國有序的升級換代的零售業徹底打破,新零售將再次陷入價格戰的怪圈 ",並將其定性為 " 野蠻人 "。

在筆者看來,侯毅的指責意在造勢,在 " 燒錢 " 和 " 價格戰 " 上,盒馬與 7FRESH 可能隻有量的不同而沒有質的差別,其指責有 "50 步笑 100 步 " 之嫌。

" 先開槍再瞄準 " 是互聯網巨頭的一貫作風,線上如此,線下也這般,一種模式未經市場驗證即 " 舍命狂奔 ",動輒幾年之內開 2000 店、5000 店甚至百萬店的瘋狂計劃令人咋舌,類似於共享單車、無人貨架式的重復投入、資源浪費屢見不鮮。

當然,速度有時候也是核心競爭力,但顯然,對於沒有資本 " 瘋投 " 的實體零售企業而言,這樣的 " 顛覆 " 超出瞭企業的承受能力,將企業的未來寄托於孤註一擲的豪賭,有可能讓企業死得更快。

筆者猜測,阿裡打造盒馬,可能是想驗證一種新商業模型,然後輸出模式,將大量的實體零售網羅至其生態之中,鞏固其支付陣地,獲取源源不斷的線下數據。但鑒於阿裡生態的 " 帝國模式 ",很多企業因不願讓渡 " 主權 " 而觀望,就連已被阿裡 " 收入囊中 " 的大潤發也並非高度認可盒馬模式,大潤發新零售首席運營官袁彬就認為 " 盒馬未必適合大潤發,經上化不會成為主流 "。

筆者認為,包括盒馬鮮生、超級物種、7FRESH 等新零售有很多創新、亮點值得實體零售企業學習、借鑒,但全然照抄照搬必死無疑。

業績回暖:" 小步快跑 " 式創新或是主因

總體而言,實體零售的轉型創新,就其節奏而言,遠遠落後於互聯網企業,實體店采用的更多的是一種穩健的跟隨策略,由此形成瞭 " 自然分工 ":互聯網企業負責 " 發明 "、驗證新模式,實體零售負責學習、跟進。

例如,步步高的鮮食演義、天虹的 sp@ce、新華都海物會、百聯的 RISO、大潤發的優鮮、世紀聯華的鯨選等,都是借鑒和模仿阿裡的盒馬鮮生;實體零售的無人店如居然之傢怡食盒子、天虹 Well GO 以及良品鋪子的智慧化改造,也都是受繽果盒子、阿裡淘咖啡的影響。

隻不過,實體零售的態度更謹慎、投資更審慎、節奏更穩健,也因此,盡管電商的新零售占盡瞭輿論優勢,但要比創新的質量和效益,可能還是實體零售占優。事實上,從 2017 年的整體發展來看,實體零售企業的凈利增長普遍快於銷售增速。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實體店業態的創新,更註重內容而非形式;渠道的拓展中註意模式的驗證,更多地圍繞實體店做服務、搞拓展;供應鏈的重構量力而行,不貪大求洋,渠道下沉,也往往註重親民接地氣,一句話,實體零售很少做超出自身能力的創新,縱有也都差不多在可控范圍之內。即使是實體零售中的 " 激進分子 " 如銀泰商業、天虹等等,有些 " 腦洞大開 " 的動作,但真正的 " 異想天開 " 之舉並不多。

此前有不少人鼓吹所謂的 " 零售革命 ",認為所有的商業都值得 " 重做一遍 "," 重做 " 當然是一種理想狀態,但即使真的重做,也不太可能徹底顛覆以往,更不可能與過去徹底決裂,商業的發展是繼承式創新,傳統零售盡管不太招人待見,但決非一無是處,比如沃爾瑪的 " 天天平價 "、大潤發的精細化運營、永輝的加強型生鮮、Costco 和 ALDI 的低價策略,依然有巨大的價值,也值得電商企業學習;而有些東西,像直采自營、自有品牌、會員管理等,也並不是電商新零售的發明,而是傳統零售早已有的東西,隻不過是在互聯網企業的 " 再發現 " 之下,價值進一步凸顯,實體零售需要借助後者的數據與技術手段進一步優化。

最近有報道稱,盒馬正在 " 惡補商品力 ",它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從永輝等實體零售挖人,這表明,不少傳統的東西依然有巨大的價值,是不能拋棄的,實體零售實在沒必要有 " 矮人一等 " 的感覺。

任正非說 " 這個時代將來最大的顛覆,是石墨烯時代顛覆矽時代,但是顛覆需要有繼承性發展,在矽時代的成功佼佼者最有希望成為石墨烯時代中的佼佼者 ",他認為 " 石墨已經是技術革命前沿邊瞭,但邊沿機會還是矽時代的領先公司,不可能完全憑空出來一個小公司,然後就領導瞭時代脈搏。"

信息時代的零售業同樣是繼承式發展,更多的機會還是屬於萬達、銀泰、永輝、沃爾瑪等領先的企業。事實上,實體零售企業最近的幾年轉型調整、創新變革,最主要的就是兩個方面:一是 " 補短板 ",為過去的不足 " 補課 ",比如自主經營能力的提升、經營的專業性、精細化、特色化能力的提高;二是增加新時代的內容,如線上、數據、技術等。

筆者感覺,實體零售業績的回暖可能主要來自於 " 補課 ",而未來的發展空間與動力,則主要依靠添加的 " 新內容 "。

實際上,商業零售是個非常現實的過程,你領先一步,可能風光無限;而搶跑三拍四拍,有可能就淪為探路的 " 先烈 "。這些年,實體零售關店不少,而電商企業陣亡的無疑更多。關店的實體店,往往是因為過去的 " 欠賬 " 太多,而陣亡的電商,則多因 " 顛覆 " 得過瞭頭,不接地氣成瞭 " 偽需求 "。而當前風頭正盛的盒馬們,也無疑帶濃重的有傳統零售的印跡,絕非全然不同的 " 天外來物 "。

可怕的不是互聯網,而是傳統零售的覺醒

可怕的不是互聯網,而是傳統零售的覺醒,這句話是鄭州大學劉春雄教授說的,對此觀點筆者深感認同。

當然劉教授說的是營銷,他說 " 活躍的是年輕人,做得好的是傳統企業,有資源整合能力的仍然是傳統企業 ",他認為 " 傳統企業善用年輕人,新營銷就威力無窮。" 我覺得對零售業而言,同樣如此。

早年,在雙 11 唱主角的,幾乎無一例外的是 " 淘品牌 ",而最近幾年,各類目排名前十的,幾乎清一色的傳統品牌;此前幾年,大部分實體零售企業都遭遇瞭客流下降、銷售下滑、盈利下跌,而去年," 三降 " 的企業已然是少數,迎來銷售、利潤 " 雙增長 " 的企業越來越多。

商務部駐上海特派員向欣認為 " 未來的發展中,實體店仍將是零售業的主體力量 ",商務部發言高峰也預測," 今年在宏觀經濟形勢持續向好、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步伐加快等因素的作用下,零售企業創新轉型不斷升級,實體零售回暖的趨勢將持續增強。"

或許可以謹慎樂觀地認為,實體零售已走出瞭衰退的泥沼,重新步入瞭增長的正軌。因此,筆者認為 2017 年對很多實體零售企業來說是 " 轉折之年 "。

這一次的增長,最大的意義可能在於重建實體零售的信心," 信心比黃金寶貴 ",尤其是對在困境中掙紮數年的實體零售而言,在電商沖擊、互聯網巨頭一次又一次的重磅收購的 " 大新聞 " 的折磨下,實體零售企業普遍經歷瞭焦慮、浮躁甚至是驚慌的心路歷程," 道路自信 " 更顯難能可貴。

當然,新零售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借鑒,比如盒馬的大數據選品能力、會員營運能力等等,現階段仍然是很多實體零售的短板,對此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事實上,盒馬們向實體零售學習商品力的難度,可能比後者的數字化難度要低得多,也快得多。零售專傢顧國建認為,沒有全面的數字化,傳統零售就難有 " 第二春 "。

現在的情況也越來越明朗:實體店的未來取決於轉型創新,這需要企業具備用戶思維、專業能力,包括以大數據捕捉用戶需求的能力,應用新技術縮短流通環節、提高營運效率的能力等。事實上,新零售的核心可能就是雙線融合、全渠道經營、全程數字化,這些能力的獲取,既可以是企業自建,也可由第三方提供,也能通過與平臺合作獲得。

當然,知易行難,實體零售的全面數字化決非朝夕之功,銀泰有阿裡的加持、步步高選擇與騰訊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到。但我相信,隻要看眼觀長遠、審時度勢,貼近需求、步履穩健,小步快跑、動態突破,回穩向好的勢頭就不會逆轉,全面數字化、全渠道經營也一定會有實現的一天。

"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實體零售的未來亦然。

行業格局的重構帶來企業發展的新機遇

零售業到底是一個什麼格局?如果非要給一個答案,那就是沒有格局。因為傳統意義上的格局已經徹底破碎。

當年以外資大賣場為第一陣營、內資大企業為第二陣營、中小企業為第三陣營的傳統零售業的三極現象,已經被近年來的新業態、新技術、新渠道、新模式沖擊得七零八落,甚至可以說蕩然無存。你能說現在是沃爾瑪、傢樂福的天下嗎?你又能說現在是永輝、百聯的天下嗎?或者說,現在是阿裡、京東的天下嗎?

單純從零售業而言,以上皆不是。

現在正好又到瞭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時代。惟一不同的是,英雄進階的門檻已經大大提高,再不是那個路邊小攤或是心血來潮便可以在零售業成就一番事業的時代瞭。

行業格局的重構是不可逆的歷史潮流——它確實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在商業新嘗試的迭代已經到瞭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現在,比如 2018 年乃至以後,它更是一個技術性問題。

我們認為,行業格局的重構必然帶來企業發展的新機遇:

1、實體零售進入的是一個無寡頭或是偽寡頭時代。沒有誰敢說自己可以永保第一。誰都有機會成為王者,假以時日,小舢板未來未必不能反轉成大航母,成為行業的領頭羊。2018 年,這一形勢應該更加清晰明朗;所以,中小企業更要堅定信心,你們並非沒有機會,但是,餡餅也絕不會掉到你的碗裡。

2、技術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這個行業的創新。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通過各種方式體現在瞭商業領域,盡管有些運用還很初級,但絲毫不影響它終有一天會爆發出顛覆性的力量。同樣,對技術的充分應用,或者說在這方面走在前面的企業,雖然可能會遇到挫折,但未來成長和爆發的機會也將更大;

3、企業傢需要再一次從頭創業。守業成為目前中國一些大零售企業的主流意識,但業尚未大成,守有何用?所以,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中國的零售企業都需要有二次創業的決心,敢於用最開始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冒險精神,為行業與企業再度闖出一片新天地——不忘初心,勇於創新,難道不是時下實體零售企業欠缺的嗎?

對實體零售而言,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但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當然對電商也是如此。一如馬老師講的:未來一定不屬於現在的互聯網企業。

中國商業和經濟的未來,不一定會再屬於目前的這些企業傢,而應該會屬於那些未來的 " 創 " 業傢——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動力、創新魄力且具有前瞻和技術視野的敢於從頭再來的行業的創業傢們

商業業態的升級實質是效率創新

這是零售業態前所未有的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時代:盒馬鮮生、超級物種、掌魚鮮生、鮮食演義,無人便利,無人貨架,無人面館 ……2017 年他們是網紅。

其實仔細想一想,倘若沒有電商等互聯網企業的線下攪局,僅憑沉悶的傳統商業企業,這個行業著實有點蕭索和落寞。也正是因為阿裡、京東等電商巨頭向線下的滲透與整合,才讓零售業再一次很快速地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從這點上來說,必須要感謝這些企業。

實際上,要感謝的遠不止這點,不管作用的好與壞,他們也確實推動瞭整個商業的變化與變革的進程。

2018 年,商業業態的升級和進化仍然是進行時,也可以說一直在路上。

但值得註意的是,目前大部分企業對業態的升級更多是在體驗上做文章,比如更好的購物環境、更好的陳列、面積上的大與小,或者說在業態上跨界,比如超市 + 餐飲,超市 +3C,超市 + 娛樂休閑,這樣的業態升級迎合瞭消費升級下的部分新需求,也是創新的具體體現,但簡單的業態組合或業態細分或聚焦,都解決不瞭行業遭遇困境的根源問題——你也許能有幾年好光景,但隨後又將陷入量利齊跌的怪圈。

所以,在零售企業的升級上,我們非常認同上海商學院教授、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的觀點:真正的新零售不是錦上添花的 " 業態創新 " 或 " 模式創新 " 或 " 體驗創新 ",而是 " 效率創新 ",從而使傳統零售主流業態和主流企業被顛覆或以新的姿態獲得新生!

1、所有的業態升級都是為瞭更好地活下去。這一點對實體商業企業來說更明顯。

2、新物種未來命運如何尚存變數。目前,業態上創新行業最關註的有兩種,一類以盒馬鮮生為代表,通過海鮮類商品的爆款 + 餐飲,線上線下全面打通;一類以超級物種為代表,實體商業在業態上的嘗試,但更像一個餐飲業態而失去瞭零售業態的本質。單純以餐飲業態來說,又有如人評析的:把法餐做成瞭快餐。也就是說,持續性能有多長,消費者新鮮感過後是否還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尚需檢驗。

3、零售業歸根到底是效率的競爭,換言之也是供應鏈和管理上的競爭。希望 2018 年,這一點能引起企業在業態升級或創新過程中更受重視。目前中國的零售企業在這方面還在努力的過程之中,有的已經初見成效,但這條路很漫長。

柴火網——新電商新零售創業媒體,驅動創新創業與產業升級。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