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為什麼推崇去中心化?

01-25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keso 怎麼看(微信 ID:kesoview),轉載已獲得作者授權。

1 月 15 日,在廣州舉行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說,微信會堅持做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 去中心化與其說是平臺的策略,還不如說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代表著我們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三年前,在首次微信公開課 PRO 版的致辭中,張小龍就說過,微信希望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一個生態系統,一個動態的系統。張小龍是這麼說的,微信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微信從來沒有推薦過一個公眾號,從來沒有搞過小程序排行榜。這在中國,還真的挺難得的,不信你試試註冊一個微博賬戶。

(一個新註冊的微博賬號會有 60 個默認關註)

註冊完微博賬戶,什麼都還沒幹呢,你發現你已經關註瞭 60 個莫名其妙的賬戶。這是一種有效的運營手段,讓新用戶來瞭就有內容可看,同時,還能為特定賬戶增粉。當年在騰訊微博上,運營者就特別好心地為我增瞭 300 萬粉。結果我發條信息,就總會收到各種亂七八糟的評論。

類似這種隻手遮天式的運營能力,一直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優勢所在。這種優勢在門戶時代體現為引導輿論的能力,在淘寶上體現為制造節日策劃活動的能力,在工具軟件上體現為將工具媒體化的能力 …… 每一個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背後,都有一個萬能的上帝,並且是個特別愛刷存在感的上帝。

在這樣的環境中,微信簡直是個異類。雖然外界也有質疑說,微信當然可以唱去中心化的高調,因為微信本身就是最大的那個中心;微信當然可以鼓吹用完即走,因為微信本身就是個用不完走不掉的存在。

Facebook 或許也面臨同樣的責難,因此紮克伯格在公佈 2018 年的年度挑戰時,專門談到瞭去中心化,也就是分權:" 在 20 世紀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大多數人認為技術將是一種分權的力量。但今天,很多人對這個承諾失去瞭信心。隨著少數大型科技公司的興起,以及政府利用技術來監視公民,許多人現在相信,技術隻是把權力集中起來,而不是分散權力。"

紮克伯格找到瞭區塊鏈技術,是看重它去中心化的能力,認為這種能力可以保護用戶免受強權的傷害,不論這種強權是政治的還是商業的。

然而為去中心化而存在的技術,從來都沒有成功地達成去中心化的目標。互聯網的前身 ARPANET,最初就是美國國防部為瞭應對戰爭而建立的世界第一個分佈式網絡。網絡由不同的節點彼此互聯而成,不存在中央控制,單個節點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網絡中的任何節點遭到破壞,整個網絡的功能不受影響。節點數越多,網絡的安全性就越高。可以說,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的核心價值觀。

1996 年,電子前哨基金會的創始人約翰 · 佩裡 · 巴洛發表瞭著名的《網絡獨立宣言》,宣佈互聯網不接受傳統世界的政府的管轄:

我們宣佈,我們正在建造的全球社會空間,將自然獨立於你們試圖強加給我們的專制。你們沒有道德上的權力來統治我們,你們也沒有任何強制措施令我們有真正的理由感到恐懼。

但是,這個宣言隻是一份烏托邦宣言,記載著人們曾經的天真。不過這種觀念還是被很多互聯網公司繼承下來,比如 Google 就反對將互聯網的管理權交給聯合國這個政府間組織,主張使用者自治。

1973 年,ARPANET 擴展成為互聯網。1994 年,互聯網開始瞭商業運營。從此,這個去中心化的網絡上,逐漸長出瞭各種中心化的巨頭,各國政府也開始對網絡施加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影響,一些宣示主權的界碑,也被越來越多地立在互聯網上。

雖然去中心化不斷受到商業和政治的侵蝕,但人們從未停止對去中心化探索。技術人員開發瞭沒有中心服務器的各種 P2P 網絡,用於個人間交換文件,以繞開商業和政府機構的監控。曾經風靡全球的 blog 熱潮,則代表媒體的去中心化。如今大熱的比特幣網絡和區塊鏈技術,也是去中心化的 P2P 網絡的最新實踐。不過這些努力迄今尚未見到顯著成效,恰恰相反,擁有數十億用戶的互聯網公司成瞭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各國政府也越來越嫻熟,越來越不加掩飾地控制互聯網。

很多人將去中心化等同於無政府和反商業,但實際上烏托邦式的去中心化是不成立的。張小龍和紮克伯格所推崇的去中心化,實際是讓擁有巨大力量的政府或商業機構對獨立個體或中小型機構賦權,從而實現整個體系的價值最大化。張小龍視之為一個觀念,持有這種觀念的互聯網公司,其實並不多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