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向互聯網公司大開放:自廢武功

07-26

接近中國移動市場部的人士透露,中國移動正在制定 4G 流量與騰訊、優酷等視頻平臺會員的捆綁銷售計劃。

此前,中國移動已於今年 5 月 17 日推出 " 任我看 " 套餐,為用戶觀看各平臺內容,提供最低 0.8 元 /G 的定向視頻流量。

此次計劃則將 在 " 任我看 " 基礎上,把中國移動的流量、用戶群與互聯網平臺會員捆綁,為互聯網視頻平臺會員提供計費,流量單價也可能進一步降低(具體降幅目前未知)。

這將是一個具有標志意義的戰略轉折。

在此之前,中國移動流量與業務的深度捆綁,其接近 9 億的海量用戶與流量資源,都將向互聯網公司全面開放。

問題在於,對這傢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來說,此番開放未必能構建起自己的生態藍海,卻有可能自廢武功,令其綢繆多年的互聯網轉型努力毀於一旦。

低價傾銷高額補貼,將涸澤而漁

截至 2017 年 6 月,中國移動的用戶總數已超過 8.66 億,其中包括 5.93 億 4G 用戶。這些用戶每年使用的平均流量已達 1027 兆,且還在以每年 127.7% 的速度增長。

這是一座無比龐大的金礦,如果獲得其資源加持,足以立地再造一個互聯網巨頭。過去,無數互聯網巨頭垂涎而不可得;而現在,它卻已向互聯網公司敞開輸血。

以 " 任我看 " 套餐為例。它的資費中 1G 流量最低僅需 0.8 元。而在中國移動自己價格體系中,1G 國內通用流量價格為 60 元,本地流量最低也需要 9.9 元。

也就是說,中國移動犧牲瞭 91.2% 的利潤空間,來給互聯網視頻平臺的業務做補貼——如果按國內通用流量價格計算,這一數字甚至高達 98.7%。

對互聯網公司來說,這堪稱提神醒腦的超級大禮包,但對中國移動來說,卻將成為自廢武功之舉。

雖然從短期來看,運營商流量與互聯網平臺業務的捆綁,將有效激發流量增長,但從長遠來看,巨大的補貼價差必將激化用戶對中國移動流量價格的積怨,倒逼中國移動流量資費的加速下滑,讓中國移動的流量增長天花板提前到來。

事實上,以極低價格傾銷來換取流量增長,這種涸澤而漁的發展模式,在國際上更已有慘痛先例。

此前,沙特電信公司 STC 就是選擇瞭純管道化的無限流量經營策略,初期流量規模確實迅速增長,用戶的平均流量 2 年內達到 8G,3 年達到瞭 20G,但當流量價值被充分透支,其用戶、收入、利潤就已出現不可逆轉的全面下滑,無計可施。

事實上,聯通推出的冰激凌套餐,與 STC 的無限流量經營策略如出一轍。

自掏腰包,養肥競爭對手

更重要的是,運營商的這種補貼並不是直接給瞭用戶,而是掏自傢的腰包養肥瞭競爭對手,實為割肉飼虎。

自從 3Q 大戰以來,開放合作看似已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但事實上,一個生態究竟應該開放還是封閉,並無優劣定論,譬如蘋果就是封閉生態的成功代表,而無論如何開放,也必然有不可逾越的底線,就像騰訊雖然開放,但也從未與淘寶和天貓合作導流。

現在,中國移動卻正在反其道而行之。

要知道,如何應對互聯網沖擊,一直就是中國移動這些年最重要的戰略問題,沒有之一。

在 2001 年,以 " 移動夢網 " 拯救互聯網公司於水火之時,中國移動還是整個中國信息產業的絕對中心。但時移事易,隨著夢網模式逐漸式微,移動互聯網崛起,BAT 等互聯網公司早已成為新的 " 先進生產力 ",甚至以 OTT 業務掉頭反攻運營商的基礎業務。

為瞭避免徹底淪為互聯網業務的流量管道,從推出飛信、移動應用商城(MM)和 Ophone,佈局八大業務基地,到組建致力於應用和內容的各類專業公司,中國移動一直在通信主業之外積極佈局,試圖在互聯網業務領域打開局面。

2015 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咪咕公司、物聯網公司等專業公司成立。作為中國移動互聯網轉型的關鍵落子,這些子公司被賦予瞭再造一個中國移動的重大使命。其中,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曾公開宣稱三年估值 1000 億的目標,咪咕公司雖未公開披露估值目標,但據坊間傳言,其估值也在 500 億到 1000 億之間。

兩年來,這些公司頻頻發招。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在整合五大業務基地的基礎上向垂直化領域進軍,推出咪咕跑步、咪咕影院等一系列新業務;互聯網公司則以 MM、139 郵箱為入口,整合飛信推出 RCS 新版和飛信,升級雲筆記、通訊錄助手等,謀求打造自己的殺手級應用。

2016 年,中國移動集團更提出 " 做強連接應用、做優連接服務、做大連接規模 " 的 " 大連接戰略 ",劍鋒直指數字化生活服務,以期攫取在信息消費中數字化生活帶來的價值。

然而,這樣的轉型意味著,中國移動必須與決策反應迅速、業務機制靈活、市場作風兇悍的互聯網巨頭正面對決。

在這個對決中,中國移動最重要的生命線,最堅實的城墻,就是自已多年累積的用戶基礎。正是這些資源的註入,才支撐瞭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咪咕公司、物聯網公司等尚在雛形中的轉型佈局,不被來自互聯網平臺的競品強勢碾壓。

但現在," 任我看 "、捆綁計劃等新政策,將資源和補貼反哺給它們的直接競爭對手,此消彼長之下,中國移動多年來的佈局與轉型努力,都將遭遇重挫,甚至有可能在競品的反撲下灰飛煙滅。

而中國移動如果在這些領域全面放棄和退出,就意味著它苦心孤詣的大連接戰略將徹底流產,在價值鏈上隻能以啞管道的身份看著光鮮的競爭對手慨嘆,自己祖上也曾經闊過。

中國移動找錯瞭競爭對手

分析人士稱,中國移動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戰略性失誤,根源於中國移動追求短期業績表現的 KPI 思維。

據業內人士透露,中電信與聯通下屬的內容運營機構,已經從一年前基本放棄瞭內容運營,而是以內容運營之名行向互聯網平臺販賣流量之實,事實上,這兩傢運營商早已經開始瞭流量與互聯網平臺會員的捆綁合作。

當然,這兩傢運營商的行為,既受迫於中國移動的競爭壓力,也有各自的考量與佈局。

比如聯通,雖然也與互聯網公司、金融機構乃至各領域的巨頭展開瞭密集合作,看上去與中國移動的捆綁銷售計劃也頗為相似,但它的所有合作都是以推廣自已的用戶卡為核心目的,是借各傢巨頭力量,快速提升自身的用戶規模。

比如,聯通與各傢互聯網公司的騰訊王卡、螞蟻寶卡、京東強卡、百度神卡等合作,都需要用戶辦卡成為聯通的新用戶,才能享受資費優惠。這意味著,聯通通過深度合作,將這些公司變成瞭自己獲取新增用戶的渠道,並謀求改變行業競爭格局,扭轉自身弱勢的突破口。

但這種以增長用戶為核心訴求的戰略,早已不適用於中國移動這傢已走到壟斷邊緣的行業領頭羊。

全國手機用戶普及率達 96.2%,已經使得中國移動新增用戶的空間極為狹小。而作為發展用戶核心抓手的終端策略飽受詬病,也使其本就狹小的新增空間進一步喪失。

針對其他兩傢運營商聯手推出的全網通手機,中國移動要求手機廠商推出移動定制版 4G+ 全網通,俗稱閹割版。此舉被認為是中國移動濫用市場優勢地位開倒車的一個昏招,是在沒有增量用戶、發展勢頭下降局面前的病急亂投醫。這種強行限制使用其他運營商網絡的做法,喪失瞭來自用戶、終端廠商和渠道商各方的支持,讓自己又退回到 TD 時代終端中國移動獨舞的境況。

而流量和內容方面中國移動選擇的跟隨策略,同樣面臨沒有增量的情況,因此隻能在自己已有的存量用戶上作文章,通過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方式,把存量用戶 " 洗 " 到新增用戶中。

這種從左兜到右兜、以完成考核指標,而考核指標隻考核新增,並不考核存量保有的短視行為,正是當前運營商省級公司的一大積弊。

事實上,聯通的長袖善舞已不僅限於業務層面。其混改計劃傳言要引 BAT 及京東等巨頭入局,投資額度將達到 120 億美元,這是要通過引入民資甚至外資來拓展和壯大國資產業的路子。

因此說,中國移動采用跟隨策略,並沒有考慮聯通市場打法背後的真正目的,也沒有考慮彼此的戰略與資源差異,隻是為瞭跟隨而跟隨,結果導致瞭最終效果的南轅北轍。

" 顯然,中國移動找錯瞭競爭對手。"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用戶規模遠低於中國移動的中電信和聯通,即使加起來也不足以成為中國移動真正的競爭對手,中國移動真正應該著眼的,是在新業務上破局,構建面對互聯網和物聯網的長遠競爭力,而不是與中電信和聯通在傳統業務上糾纏。

" 不考慮長遠發展,不考慮戰略大局,盲目跟隨其他運營商的市場步調,這是典型的運營商省級公司思維。" 該人士表示。

致命的問題是,在整個中國移動集團層面,這個錯誤並沒有得到糾正,反而進一步放大,當中國移動市場部進一步著手制定的捆綁銷售計劃,已經與中國移動真正的戰略方向背道而馳。

於是我們看到,同樣是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聯通與中電信有的放矢,以外補內,化各方資源為已用;中國移動則成瞭以內補外,犧牲國資利潤補貼互聯網公司,飲鴆止渴,養肥競爭對手。

一正一反之間,同為國企,高下立判。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