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信用分公測 " 閃退 ":個人征信市場博弈白熱化
李暉
在征信業務上一向審慎低調的騰訊終於出手,但 " 出手 " 隨即就 " 縮手 " 的反轉速度也讓人始料不及。
1 月 30 日,騰訊信用分正式向全國范圍開放公測,正式進軍個人信用評分市場。通過關註 " 騰訊信用 " 微信公眾號,並綁定真實姓名、身份證號以及手機號後即可查詢使用。正當輿論對其與芝麻信用分能否分庭抗禮爭論四起時,31 日晚間,騰訊信用分突然下線, 自動回復顯示 " 公測活動現已結束 " 。而面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詢問,騰訊方面表示信用分重新上線沒有時間表。
根據財新網報道,騰訊信用分的此次叫停是央行征信局對騰訊征信窗口指導的結果。" 還是濫用征信和信用的老問題。" 接近央行征信局人士透露。
這也讓圍繞個人征信市場參與者的持牌前景和業務合規討論再次浮出水面。自 2015 年央行開始 8 傢個人征信市場持牌試點後,牌照下發一拖再拖,最終在 2016 年風向突變轉而 " 聯合持牌 ",半年之內,由半官方和民間聯合持股、具有 " 信聯 " 意味的百行征信已經註冊成立。
在市場人士看來,經由芝麻信用的 " 啟蒙 " 後,目前用戶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註度持續提升,甚至焦慮,這對征信機構的服務方式和邊界提出挑戰,而此前對現金貸的整治也讓監管對巨頭流量入口保持警惕。特別是在 " 信聯 " 成立背景下,機構獨立持牌的前景撲朔迷離,在多方爭奪話語權的特殊階段,也是騰訊信用分上線又下線不可忽略的背景之一。
姍姍來遲,翻版 " 芝麻 "?
相比芝麻信用,騰訊信用分推出遲瞭近三年。
雖然早在 2015 年 11 月,騰訊信用曾面對 QQ 用戶開放限量公測,但彼時的信用評估標準采取星級制,基於用戶守約、安全、財富、消費四個指標,僅能查看信用星級和排名。在彼此短暫亮相後,隨即沉寂。
其再次出場已經時隔兩年。2017 年 12 月 18 日,騰訊低調在深圳和廣州兩地推出 " 信用分 " 公測。2018 年 1 月 11 日,江蘇納入騰訊信用分開放區域。
在此前,雖然市場參與者多有在體系內對信貸用戶進行信用評級嘗試,但真正坐擁海量用戶、具有試點資質、走出體系、可以對接多個場景並已經實現 " 價值量化 " 的,獨有螞蟻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此次騰訊信用分的推出,也被輿論認為將改寫芝麻信用分 " 一傢獨大 " 的現有格局。
事實上,騰訊信用團隊在去年 12 月底曾透露信用分 " 姍姍來遲 " 的原因:其希望通過以定期放出全國限量公測名額的形式進行推廣,更多是打磨優化產品,提升核心征信能力與產品用戶體驗。按照實際業務節奏,逐步對微信平臺開放便利服務。
按照官方介紹,騰訊信用分是基於用戶的微信與 QQ 互聯網歷史數據,通過 " 履約、安全、財富、消費、社交 " 五個維度綜合評估得出,分值在 300~850 分。值得註意的是,這一指標與芝麻信用按照 " 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系 " 五個維度呈現個人信用狀況的評估體系基本一致(芝麻信用分值為 350~950)。而記者咨詢多個用戶發現,兩者評估得分相差不多。
不過這些維度的選擇上業內一直存在不同觀點,爭議來源於國外領先機構的展業指標。按照美國知名評級機構 FICO 的標準,其對個人信用評分的考慮因素包括信用償還歷史、欠款數額、信用歷史長短、使用的信貸產品組合、新開立信用賬戶等。不考慮的因素則包括宗教、性別、年齡、婚否甚至薪酬、職業、傢庭債務,也未包括人脈關系。值得註意的是,FICO 認為,如果放貸機構認為 " 收入 " 重要,可以將其自行納入自己的風險評估模型。
而無論芝麻信用還是騰訊信用,在評分維度上都顯示出較為鮮明的 " 互聯網大數據特色 "。一位曾經在 FICO 就職的業內資深人士就表示,以 FICO 為代表的傳統評分僅采用與金融交易相關數據,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對數據的采集范圍和分析方式都更廣泛,但這些非信貸數據如何用怎麼用,沒有標準。
一位上海征信行業資深從業者曾向記者直言:在中國,由於多數從業者其實對征信的理念缺乏正確認識,信息采集和使用的誤區比比皆是。比如機構傾向判斷有較高收入的人個人信用更為良好,但其並不絕對。
" 信聯 " 籠罩下的市場博弈
事實上,這也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爆發而產生的特殊現狀——個人信用評估不單純運用於金融信貸領域,而是擴展到瞭更廣闊的商業場景中。
以此前全國公測版本的騰訊信用分為例,其應用場景包括信用金融和信用生活場景。信用金融服務包括現金借貸、消費分期、購物分期等;信用生活服務包括免押金騎行、租房等。而芝麻信用目前對接的場景已包括借物、金融、出行、住宿、通信、信用回收、信用零售和生活繳費等。
事實上,這種不局限於信貸范疇的商業場景拓展也一定程度上模糊瞭金融需求和非金融需求的界限。雖然這種拓展在市場看來具有相當程度的創新意義,而在監管層面看," 征信 " 的概念非常純粹——與資金有關,主要是考察借款人的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且征信產品的主要運用場景應該在信貸領域。
騰訊信用分的上線與 " 閃退 " 背後正是當前征信監管領域 " 模糊 "" 敏感 "" 標準不清 " 的典型寫照。以較早起步的芝麻信用為例,推出幾年間已經歷瞭 " 機場快速通關 "" 圈子 "" 年度賬單 " 等數次風波。
前述征信行業資深人士直言,個人征信市場上目前幾乎是 " 無規可依 ",伴隨著對業務邊界的摸索試錯,以及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覺醒甚至焦慮引發的反彈,探路和 " 踩雷 " 相生相伴。由於其企業體量和社會影響力,騰訊信用推出後的佈局節奏、服務邊界、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態度和措施市場關註,這也註定在其必須 " 謹言慎行 "。而其上線後立即被監管 " 窗口指導 " 後下線,也顯示這一領域的管理難言統一標準。
但另一方面,機構與監管間的試探博弈之外,市場上的廝殺也從未停歇。目前沒有一傢機構獲得個人征信牌照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市場的機構或以信用為名、或以征信為名、或師出無名,均可以合法地做著數據采集、數據分析、信用評分的事情。記者梳理發現,除瞭前述兩傢巨頭,包括京東金融、宜人貸、百度金融等均在自我體系內構建其信用評分體系,用於信貸業務。
這種爭奪話語權的一個直觀結果是,曾一度傳言將入股 " 信聯 " 的百度、宜信、小米等機構最終並未出現在名單上,有報道稱原因是由於 " 八傢首批試點機構強烈反對 "。而八傢機構中,更不乏 " 勢同水火 " 的競爭對手,其在百行信用中如何達成訴求統一也引人遐想。
有業內人士認為,成立百行征信後,其獲得個人征信牌照已無懸念,而其他機構可能會以數據產品服務商的形式繼續存在,基於自己的數據產品,在借貸與社會信用領域提供信用服務。" 信用與征信不同,征信是與借貸相關,信用則是與社會生活中各種行為都相關。"
前述征信業資深從業者表示:對於企業而言他們無所謂一定貼上 " 征信 ",隻要數據質量和維度好,分析能力強,市場就會買單。" 在美國並無征信牌照之說,機構依據《信息安全法案》,大傢在這個法律框架內來玩即可,隻要不越界。"
這一想法在市場上頗具代表性,但在現有監管風向和框架內,顯得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