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互聯網保險一直是互金領域的特殊分支。
此前行業的發展,一直平平淡淡,這和保險是弱需求的本質有關。
2017 年,卻成為互聯網保險的一個拐點。
這一年,流量巨頭幾乎全部殺入保險領域,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另外,眾安保險的上市,讓沉寂一年的互聯網保險估值飛漲。
不溫不火發展兩年的互聯網保險,終於到瞭爆發前夜嗎?
公司盤點
現在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玩傢,主要分為三大派:
一派是持牌系,他們手握互聯網保險牌照,背靠強大資源,有先天優勢。
持牌四大機構:
第二派,巨頭系。
巨頭幾乎都參與到互聯網保險的戰局中。
從 BAJT 的保險佈局來看,最為激進是螞蟻金服,截止目前,其手中已有 6 張保險牌照。
而騰訊與百度,也相繼以設立和投資等方式進軍保險領域。
比如,信美人壽、和泰人壽、微民保險代理和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等。
而京東,也已上線京東保險平臺。
第三派,就是創業系。
總的來講,2017 年依舊是互聯網保險創業系,迸發式前進的一年。
保觀數據顯示,2017 年互聯網保險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 34 起,過億融資 6 起。
一些互聯網保險公司,得到行業大佬的支持。如小雨傘保險、大象保險都獲得天士力集團的投資。
保險公司排行榜:
模式分析
互聯網保險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目前行業處於積累期,每個模式都存在難點和掣肘。
1、 To C:流量成最大掣肘
to C 模式,是互聯網保險平臺比較常見的創業模式。
但在互聯網保險領域,純粹靠流量的 to C 模式,突圍乏力。
某互聯網保險的高管透露,近一年,他們員工從幾十人增長到幾百人,並試圖通過廣告拉動銷售,結果轉化率極低,大部分員工無事可幹。
資本對保險項目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但忽視瞭保險的本質——保險是一個低頻、弱需求產品,對於消費者來說,可有可無,不是硬性痛點。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保險產品的廣告流量轉化率低,僅為 3%-5% 左右,也是因為其 " 弱需求 " 的實質。
即便有些流量,轉化也極為有限。
模式單一、突圍無力、流量有限,導致現在大部分互聯網保險平臺,都處於虧損階段。
據保監會公佈數據顯示,2017 年前 5 個月,21 傢財險公司原保費收入同比出現下降,最高至 42.1%。
2、 toB:逃不開供應商的宿命
toB 模式,就是和場景結合,通過 toB 再 toC 的模式,針對一傢公司的用戶定制保險,通過銷售再觸達用戶。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每個場景的用戶需求相近,可以做到精準定位、投放。
而劣勢在於,定制化服務,可能永遠隻是保險供應商。
一個供應商的憂傷,是很難規模化,需要一個個渠道去談判。
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渠道掌握著場景和流量,占絕對話語權,互保平臺多淪為附庸。
比如,與擁有場景、流量的攜程與去哪兒合作,他們有流量和話語權,必將拿去利潤的大頭。
業內人士透露,在線旅遊網站賣一款價值 20 元的保險,保險產品的成本可能僅 5 元," 另 15 元被渠道拿走 "。
互聯網時代,大傢都強調 " 用戶 " 的重要性,讓人尷尬的是,這些 toB 的模式,很難獲得自己的用戶。
" 我們看到的規律是,toB 的公司想迅速做大,是很難的 ",該業內人士稱,所以,大 B 的玩法,需要跑馬拉松的耐心和毅力。
3、 toA:用戶黏性很難保證
toA,就是針對保險代理人提供服務。
在傳統保險領域,西裝革履的保險代理人令人糾結:一方面,他們素質良莠不齊,過度的推銷,讓客戶有抵觸心理;
另一方面,人身險、重疾險等復雜的保險規則,又確實需要 " 人與人,面對面 " 的解答。
短期內,保險代理人還不可替代。
在傳統線下渠道,保險代理人對客戶噓寒問暖,這看似簡單、直接的方式,實際就是在觸達、維系客戶。
保險是虛擬商品,用戶不能直接感受到服務,但在互聯網上,除瞭自助、快速理賠,其他環節,還沒有出現好的維系方式。
目前,2A 的玩法是,將保險代理人聚集起來,收集用戶數據,推銷產品。
但這種模式,也槽點滿滿。
首先,保險代理人對平臺毫無忠誠度。
哪裡傭金多,就往哪裡紮,就像滴滴推出代駕時,瘋狂補貼,e 代駕隨之流失大量司機。
其次,現在網絡上銷售的保險,大部分都是小額保險,傭金有限,無法勾起保險代理人的興趣。
最後,保險代理人還有顧慮,平臺會不會撬走我的客戶?
有平臺在設置規則時玩文字遊戲,規定在 300 天內,保險代理人能獲得客戶在平臺上消費的傭金;但 300 天後,產生的收益,就和代理人無關瞭。
300 天,正是一般保險續保的時間。
在這種模式下,保險代理人會很快流失。
4、 網絡互助:曇花一現
如曇花一現般,網絡互助從異軍突起到急速回落,僅用瞭一年的時間。
而從本質上而言,網絡互助是相互保險的一種模式。
它完全符合人性中,對未知的恐懼和孤獨感,需要保障和抱團取暖——以此為切口,是最高效而低價獲取用戶的方式。
最早期,水滴互助曾通過幾篇新聞稿,撬動瞭 1.5 萬的會員。
也就是說,互助隻是一個獲取用戶的噱頭,核心目的,就是低成本建立社區。
這個社區,其實無比精準——他們一定是對健康極為重視的用戶。
不論是廣告、醫療服務,都是未來變現的想象力。
然而,想象力終究還是想象,落地時依然會困難重重。
從 2016 年年底開始,網絡互助領域開始出現倒閉潮。
據互助之傢數據統計,目前部分行業排名靠前的平臺,每周人數增長已放緩,有些隻有個位數,有些甚至出現負增長。
業內高管透露:" 前段時間,每天都有一傢平臺退出。"
倒閉潮驟然降臨,有兩大原因:
第一, 盈利困難。
網絡互助如何盈利,成瞭終極拷問。
一些互助平臺,雖然有百萬級別的用戶量,但是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打開率並不高。
稍微有些風吹草動,規則變動,或者隻是忘記繼續繳費,用戶就會流失。可見,看似手握百萬級用戶,變現之路並不輕松。
有業內人士向一本財經透露,曾有互助平臺完成用戶畫像整理後,異常失望,因為加入的,多是一些低收入人群,帶有明確 " 占便宜 " 心理,很難實現商業轉化。
互助行業的盈利方式,仍需時間摸索。
第二, 監管圍堵。
從風險提示,到直接點名,到 2017 年初的 " 專項整治 ",監管對於網絡互助,一路緊逼。
不過,監管絕對不是導致行業退潮的核心原因,它隻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行業現狀
1、 巨頭保險風口競逐
前瞻網預測,2020 年我國互聯網保險保費規模將達到 3000 億元。
這塊誘人市場,巨頭當然不想錯過。
去年 8 月,阿裡的保險板塊就改版,植入在線互動、智能投顧、算法推薦等功能。
此外,螞蟻金服還盯上瞭 " 車險 " 蛋糕。
而騰訊緊跟其後,去年 11 月," 微信保險 " 占據瞭微信錢包最後的一個九宮格。
△微信錢包最後一個九宮格,給瞭保險
有海量的社交數據,騰訊保險將有哪些玩法?
" 比如在車險即將過期時,一條續保信息在朋友圈彈出,提醒你續保。你點一下就 OK 瞭 ",多位業內人士猜測,騰訊會充分發揮社交場景的優勢。
這一年來,巨頭都是摩拳擦掌。
保險山頭的爭奪戰中,百度暫時落後。
此前,百度兩次試圖和保險公司合作,成立新的互聯網保險公司,都未獲批復放行。
百轉千回,百度近日通過全資入股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公司,才將一張保險經紀牌照收入囊中。
與螞蟻和騰訊不同,百度沒有一款巨頭 App。
但百度有地圖。
對於車險來說,最有效的數據,就是車的駕駛數據。
" 其實,地圖是最適合做車險業務的 ",業內人士稱,目前絕大多數車,都未安裝智能車載裝置,而百度地圖就可以鉆瞭這個空子,獲取到大量駕駛數據。
而這些佈局的後面,百度還有更大的野心——為無人車上路鋪路。
目前來看,最後一個巨頭京東,手裡尚無牌照。
" 其實京東很多業務,都有做保險的剛需,比如碎屏險、退運費險 ",某投資機構副總裁觀察到,目前京東都是和其他保險公司合作,來消化這些需求。
所以,業內人士認為,京東在保險領域的潛能不小。
據一本財經瞭解,自去年 3 月起,京東開始進行大規模保險人才招聘,招聘崗位包括高級精算師、財險業務部負責人等。
巨頭們來勢洶洶,並且野心勃勃,已準備進攻到保險的核心一層 ……
業內普遍認為,巨頭佈局保險,並非想靠保險盈利,還是為瞭獲取數據,為下一步版圖做準備。
2、 場景保險備受青睞
互聯網保險開始轉型之路,大傢不約而同地,挑中瞭 " 場景險 " 模式,開始深耕場景。
看起來 " 弱需求 " 的保險產品,一旦和場景結合,就產生瞭強大的爆發力。
目前場景保險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場景新需求。
比如," 共享單車 " 領域,騎小黃車的時候,出現車禍,誰來買單?因此很多互聯網保險公司針對這個場景設計瞭保險產品。
這些新的細小場景,傳統保險看不上:一方面是肉太小,一方面是難以下口。
在保險領域,這些傳統保險看不上的生意,卻成瞭互聯網保險眼中的金沙。
各傢平臺都將場景當成練兵場:練用戶,培養他們的消費習慣;練自己,打磨自己的技術,提升動態定價能力。
這個領域,沒有一蹴而就的爆發,隻有慢火細燉的深耕。
3、 眾安上市,行業估值翻高
去年 9 月 28 日,頭頂 " 保險科技第一股 " 光環的眾安,在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目前眾安的市值已高達 900 億人民幣。
而在眾安上市後,沉寂瞭一年多的互聯網保險行業,突然爆發,估值也嗖嗖往上漲。
" 以前都快融不到資瞭,最近對外估值報瞭 30 億,又開始活躍起來。" 某業內人士稱,某頭部互聯網保險公司估值翻瞭一倍,整個行業信心爆棚。
另一方面,資本對互聯網保險也重新認知," 融資變得容易瞭很多 "。
未來趨勢
1、 巨頭進場,競爭加劇
但巨頭進場,對行業的沖擊不可小覷。
駕駛著流量馬車的巨頭們,最先收割的,就是 2C 的互聯網保險。
對於 2C 模式來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獲客,成本暴漲,轉化率奇低等問題,讓 2C 模式陷入困境。
如保險超市、比價平臺、特賣平臺等。
而巨頭們流量廉價,這些創業平臺毫無優勢。
此外,因為巨頭流量大,和保險公司有議價權,可以獲得更低價格。
無論是拼流量還是拼價格,初創企業都完敗無疑。
而相對來說,2B 的互聯網保險暫時安全。
" 巨頭尚沒有精力打入 B 端,線下模式又太重 ",劉東明稱,為瞭避免被收割的命運,部分互聯網保險公司正慢慢轉型,或變成巨頭的觸手。
2、 保險科技進場
保險科技的野心,昭然若揭。
玩傢們一直在嘗試,用科技改造傳統保險,包括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
而技術會從消費場景、產品形態和保險營銷三個維度進入,推動互聯網保險向科技型企業轉型。
大數據、社交網絡等因素的作用,也將凸顯出來。
基於車聯網數據的 UBI 保險、基於健康數據的個性化健康險、基於社交網絡的 C2B 定制化保險等,將得以普及應用。
比如,大象科技的 " 千人千面 ",在試圖實現保險的 " 定制化 "。
不少創業公司開始通過 AI+ 客服的形式,向客戶推薦保險產品,提供在線保險經紀的服務。
比如,蝸牛保險、靈智優諾等,都在向純人工智能在線經紀人方向發展。
但 AI 最終是否能取代 " 保險經紀人 ",在業內還頗有爭議。
3、 監管高度警覺,牌照千金難求
對於保險的監管,一直無比嚴苛,從未松懈。
因為保險實在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因為很多用戶交瞭錢後,拿到是隻是後期服務的一個承諾,極容易跑路。
因此,對於互聯網保險的監管,也是亦步亦趨,非常嚴格。
隨著行業發展,風險點也越來越多。
尤其是在數據運用、信息安全、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著風險隱患。
監管層不止一次對互聯網保險進行風險提示,盯得極緊。
多位業內人士預測,2018 年,是創新和監管齊頭並進的一年,監管會更為嚴苛。
另外,互聯網保險在一個尷尬的夾縫中,為瞭擺脫淪為渠道的命運,他們不得不苦尋各種保險牌照。
但牌照的價格,也在水漲船高。
2015 年前後一張保險經紀牌照的市場價格大概為 500 萬,而 2017 年底牌照成交價格已升至 2600 萬。
文 | 米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