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努力,真的有意義嗎?

08-06

一旦自己的努力吸引不到資本給出更高的價格,焦慮就產生瞭。

全文約 2000 字,閱讀大概需要 7 分鐘。

財經天下(ID:cjtxzk) 文|譚松珩

編輯|周春林

插畫|晁春彬

你的朋友圈裡肯定有這樣一類人:他每天都在曬自己看瞭一本暢銷書的多少頁,或者是用某記單詞 App 又記住瞭多少單詞,用某健身軟件完成瞭一輪 insanity 或者腹肌撕裂者;他的個人簽名總是充滿著 " 有志者,事竟成 " 或者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的論調——當然,這種論調通常會用在網上搜到的英文或者拉丁文格言來體現;他總在朋友圈裡分享一些 " 不努力就會被時代淘汰,有錢人都這樣努力 " 之類的東西;如果今天他拿到瞭一個富二代或高管的微信,不管別人會不會聯系他,他都會覺得這是點開瞭 " 人際關系 " 的技能樹,而看瞭幾頁編程書就是點開瞭 " 電腦科學 " 的技能樹。

像打遊戲一樣,他的人生就好像是為瞭把技能樹點滿,成為 " 最強的人 "。

他每天都在跟你聊一萬小時定理,自己的性格又是哪個象限;他總是很焦慮,一直在學習,可學習的東西卻常與本職工作無關;他好像很自律,每天都在朋友圈裡跑步看書 …… 總之,你感覺他全身都寫滿瞭 " 努力 " 二字。

你約他逛街,他說他在學習新知識;你跟他聊天,他必跟你苦大仇深地說社會變革,現在不努力、中年被淘汰;他每天都在跟身邊的人說宣揚他的世界觀:努力,不然就要被淘汰,你看二十多年前的紡織工人、這幾年的鋼鐵工人和未來的金融民工就是例子。未來可悲慘瞭呢,要避免這樣的未來,隻能靠現在努力。

這樣的人,你肯定認識不止一個。

努力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成功人士也更樂於把自己的成功歸因為努力——與 " 運氣致富 " 或 " 父母致富 " 等因素相比," 努力致富 " 更易讓社會接受。可是這麼一個廣為人接受的美德,到瞭他們這兒,怎麼就那麼讓人厭煩呢?

原因是,他們在秀 " 努力 " 或者宣揚 " 努力致富 " 的理念時,不停地讓旁觀的你感到焦慮。

他們在販賣自己的 " 努力 " 理念之時,都會告訴你前 30 年中國的故事,必定會提到的就是上海的小販和東北的國企工人,文藝一點的還會提到萬能青年旅店那首膾炙人口的《殺死那個石傢莊人》:經濟的巨變讓原本安穩的生活在一瞬間蕩然無存,當你被華為或阿裡巴巴裁員的時候,你該何去何從?

一番 " 居安思危 " 的探討後,他們就會給出醞釀已久的答案—— " 努力 ":加班就要加到晚上十一點半再發朋友圈、空閑時間不是健身就是看書、背背單詞學學外語、學點演講術冷讀術泡妞術當個社交達人 …… 每天恨不得把 24 小時掰成 48 小時來學習、工作和健身,言語裡完全受不瞭任何休閑活動。

" 隻有這樣,你才能在未來 30 年裡不被淘汰。" 他們既跟自己也跟旁觀者這麼說。

的確,從事實角度上說,中國這 30 年來的經濟騰飛造就瞭大量財富,也帶來瞭很多犧牲,很多行業或人群都是一夜之間就從社會中堅跌落回底層,這與中國與世界經濟飛速變化有關;同樣,也不難估計,隨著全球化、機器學習的深入,社會結構仍將發生脈沖式巨變,引導人們的社會階層發生動蕩。

但是努力真的是個好選擇嗎?

先不說已有研究指出:長期自律和缺乏休息會導致人效率低下,做出決定更加魯莽;就從社會統計的角度看,努力雖然是階級躍遷的要素之一,卻不是最具決定性的那一個——十數年前在北京買房致富的人們,你告訴我他們是在努力點哪根技能樹?

很多時候,選擇都比努力重要得多——在命運看來,我們就像是培養皿裡的草履蟲,甩動鞭毛的方向而不是甩動鞭毛的力量和頻率就已經決定瞭我們的命運。

不過,關於選擇這件事,就好像 2008 年初你決定把錢投入股市還是買房那樣,很多時候就是上帝擲骰子而已,而且在做選擇的時候,你很難準確把握到這個決定對你今後的影響。

一個販賣焦慮而且自己也十分焦慮的人,你以為他不懂這個道理?恰恰是懂這個道理,他才會焦慮到用秒來計算自己的時間,在朋友圈裡曬看書跑步。

學這學那,本質上依然是 " 習得屠龍術,貨與帝王傢 " 的古典思維——這裡學是自己主動,買那就是 " 帝王 " 主動瞭。說穿瞭,他們隻不過是把選擇的權利讓渡給瞭資本。隻能通過不斷學習來增強自己的吸引力,而一旦自己的努力吸引不到資本給出更高的價格,焦慮就產生瞭。

美國心理學傢 Festinger 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組學生做同樣的、無意義且繁瑣的工作,隻不過實驗組的學生給出的報酬為 1 美元,而對照組給出的報酬則為 10 美元,並讓他們在實驗結束後向其他人介紹自己所參與的工作。

實驗結束後,對照組的學生在介紹其工作時,如實講起這個工作是多麼繁瑣且毫無意義;但實驗組,也就是隻領到 1 美元的學生卻大談這個工作如何的有意義。

Festinger 把這個現象稱作 " 認知失調 "。當人們被迫從事收益與成本不匹配的工作時,會傾向於制造一個虛擬的因素來讓認知系統感到平衡——換言之,對於那些發現自己的努力沒有辦法獲得應有報酬的人來說,努力就會變得非常痛苦,因此,他們的認知系統也會創造一個新的平衡:通過在朋友圈曬看書、跑步、健身和學習等,對社會焦慮進行廣泛傳播—— " 還是努力看書學習吧,這是很有意義的。"

可這種朋友圈的努力真的有意義嗎?哪個方向的努力才是有意義的?回答完這兩個問題之後的努力,恐怕才真的能在 " 帝王傢 " 那兒賣個好價錢吧?

(本欄目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