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中國沒有真正的便利店”?

08-31

核心導讀:

1. 經濟水平真是便利店普及的前提?中國四大直轄市有三個便利店不發達,就是中國經濟不行?

2. 中國式小店對經濟真正的貢獻是什麼?為什麼馬雲要改造 600 萬小店?

昨天,一篇《馬雲在杭州改裝瞭一傢 140 平米的小賣部 還有 600 萬傢等著他》一天之內刷爆朋友圈,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瞭浙大一傢小店改頭換面的故事,背後則是阿裡零售通的一盤大棋。中國的小店,你說它叫小賣部也好,便利店也好,從未如此幸福過。在新零售的概念下,它們一夜之間從最普通的存在,變成瞭最前沿的陣地,成為巨頭必爭之地。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相信這轟轟烈烈的 " 小店之春 "。不久前,一篇題目為《中國沒有真正的便利店》的文章在網絡間廣泛流傳。雖然便利店是目前我國零售業仍舊保持兩位數增長的業態,但是在這篇文章中,卻給予瞭全盤否定。文章小標題就可見一斑,比如:" 中國,便利店荒漠 "" 中國便利店,不行 "。

我曾問過一些做便利店的同行,看完什麼感覺。有朋友總結說,這篇文章洋洋灑灑就說瞭一句話,中國沒有真正的便利店,隻有小賣部。作者心中的真正便利店,就是 7-ELeven。別的都不行。這是一篇典型的公知視角看便利店的文章,讀瞭一樂罷瞭。

因為凡是看完原文後,基本都會不由自主的感受到作者苦心營造的核心意思:外國的空氣是甜的,外國的月亮更圓。

可是我實在是樂不出來,作為關註零售業的媒體人,看到這樣的文章,實在是有些不吐不快,總覺得作者這樣輕易抹殺中國便利店從業者的努力,太過輕佻。

縱觀全文,作者的依據不過是來自這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的很多城市還沒有便利店,便利店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有擁有的 " 奢侈品 ",所以中國很多城市受制於發展水平,還不配擁有便利店,隻能做便利店的荒漠。

第二,中國有很多夫妻老婆店,但是夫妻老婆店不等於 " 便利店 ",因為商品和服務品質難以相提並論。

原文總結起來,邏輯結構如下:中國人均收入不夠,造成優質便利店發展不出來。便利店代表的生活品質,又拖累中國城市宜居水準。而中國城市人口密度、結構特征和政策審批,以及混跡其中品質低劣的夫妻店,各項因素惡性循環,更加劇惡化瞭便利店的普及發展。

最後原文得出一句結論:" 不是誰都配擁有便利店的。"

1. 便利店是為人服務,不是城市為便利店貼金

第一,便利店是城市發達文明城市的標配,反過來,沒有便利店就是這座城市不夠發達?

這句話正著說可以成立,反過來不一定成立。這句定義存在起碼的邏輯硬傷,即因果倒置、循環論證。便利店對於發達城市是充分條件,不是必要條件。因為城市的形態千差萬別。

特別是在中國,我們就舉作者提到的例子,比如天津,天津在中國都是一個城市結構非常特殊的城市。作者將天津便利店不發達的原因歸結於天津是個工業城市,是產業結構導致。可是筆者瞭解到的情況是,近年從天津市內的物流園發貨結構就可以看到,天津市的快消品發貨占比造就超過瞭 50%(一說已接近 80%),所謂工業導致天津商貿不發達,是看的哪一年的黃歷?

再舉一個例子,作者提到北京,說是因為職住分離,導致北京便利店不發達。北京的城市結構俗稱是攤大餅,一環一環就是比薩餅的外延,典型的單中心結構。那我們看看重慶,四個直轄市之一。典型的多中心城市。從沙坪壩開車去觀音橋購物試試,不堵哭你。重慶的城市結構並不適合沃爾瑪購物廣場式的大賣場,更適合近距離購物,但是重慶的便利店也未見得有多發達。便利店不行,外資大賣場也不行,這兩大主力業態都不行,重慶就沒有商業零售業瞭嗎?

當然不是,重慶市仍舊有豐富多彩的本土業態。所以,該文作者的錯誤在於,因為便利店(特指外資便利店)是個好東西,所以中國的城市就應該擁有,不擁有就是你的錯。荒謬!

這完全是本末倒置。我們當然不否認便利店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但是任何商業業態,本質上是為城市生活服務,而不是倒過來,削足適履。

第二,7-ELeven 是便利店的半壁江山,但不是全部。

作者的第二個觀點和第三個觀點,核心都是在用 7-ELeven 對標,一棒子否定瞭本土夫妻老婆店,另一棒子又否定瞭本土品牌型便利店。

這真的是讓 7-ELeven 背鍋。說 7-ELeven 是便利店行業的代名詞,沒有人會反對,我也不會反對,何況我最近就在讀鈴木敏文的書。崇敬經典,這沒有錯。神化經典,就是給 7-ELeven 招黑。

問題在於,7-ELeven 是否就窮盡瞭便利店的種類,所有和 7-ELeven 不像的,就不是便利店?

這個觀點至少對於當下的中國零售業,是非常有害的。

所有的消費業態,都是為 " 人 " 在服務,每個國傢的消費者都有自己的消費習慣、消費文化,也必然需要適合自己消費習慣的業態。本土化(本地化),本來就是零售業的終極命題。

否則,為什麼阿裡要放下身段,改造小賣部?

2. 小店的真正價值你不懂

該文原文,對小賣部式的便利店非常不屑,原文如下:

" 事實上,分散在小區的這些小賣部 ( 亦稱 " 夫妻店 " ) 們,在中國反而仍有極大的生存空間。據凱度零售統計,目前中國有將近 700 萬傢包括夫妻店在內的小店,它們貢獻瞭整個零售渠道 40% 的出貨量。其中約 30% 的夫妻店盤踞在鄉鎮、農村,46% 在三線城市、縣級市。即便是在北京,這樣的夫妻店也到處都是。

這些夫妻店通常開在人口聚集的社區、學校內或附近,面積不大,以經營食品飲料和鍋碗瓢盆等日用品為主,傢族經營,店主為夫妻、子女或親戚,且租用普通民居,所以開店成本較低。店面裝潢比較差,門面簡陋,且進貨渠道分散,效率低下。"

實際上,在本土便利店圈內,也會習慣分為兩派,一派就是洋派,以三大日系便利店為代表,一派就是中派,以美宜佳、全時等為代表。大傢都是便利店,隻是門派不同。

該文作者其實也承認,所謂中國本土小賣部,在服務方面更接地氣。我傢門口的 7-ELeven 已經存在 10 多年瞭,我天天去,它的店員也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是也沒關系,我覺得挺好。因為它不是我們樓下的小賣部,小賣部的夫妻倆就在我們單元住,這是完全不同的。

原文作者非常鄙視的夫妻店,卻不真正瞭解這一業態。夫妻雜貨店除瞭不擅長鮮食,快消品的動銷率卻比品牌便利店高,毛利也相對高,且商品售價還便宜?請問原作者是否瞭解這些?如果瞭解又作何解釋?

中國幾十年來的城市化運動,帶來廣泛的廉價勞動力人群,正式這些人群,讓城市中的消費者,享受到便宜的幹洗衣、餐飲、快遞、外賣、修理等一系列建立在個體勞力上的生活類服務。作者似乎缺乏起碼的微觀經濟學常識,不知道個體勞力型服務業,遠比連鎖雇傭型更能有利於交易雙方的價值最大化?

3. 中外便利店的真正差距,在於企業領袖

便利店的核心在於便利,一個對外開門營業的服務行業,顧客進門消費還得分出個社會階級和血統優劣嗎?而以我們與三大日系便利店內部人士多次溝通所瞭解到的,這句話在原文反復膜拜的日系便利店那裡,隻會換來 " 罵街 " 般的痛斥。

多說一句,7-ELeven 能有今天的地位,要感謝鈴木敏文。從鈴木先生的著述可以看到,鈴木先生被稱為 " 鬼才 ",不僅在實踐層面頗有建樹,而且著述頗豐,在中國至少就可以看到多本專著(《零售的本質》、《零售的哲學》、《零售心理戰》《、想法 1: 突破成長的煩惱》、《一位經營鬼才的自白》、《賣到顧客的心裡》)。換句話說,鈴木先生一邊實踐,一邊總結,使得 7-ELeven 的精可以制度化,經典化,一代一代流傳下去。

所以最該感嘆的是,到哪裡去找中國的鈴木敏文?這才是中日零售業的真正差距吧!

中國古人講,立功、立德、立言。很多中國企業傢立功立德,但卻不敢立言,當然和中國的文化與商業氛圍有關,很多人都奉行低調行事,不敢出大聲。但是日本企業傢在這一點不同,很多日本企業傢受儒傢思想影響,認為經商也是入世的一部分,最終是要改變社會的。

希望中國零售業早日找到自己的鈴木敏文,別在讓中國沒有真正的便利店這種鬼話滿天飛。也希望更多的小店在阿裡的幫助下,能為中國本土便利店正名!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