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度的中國互聯網有很多故事,其中一部充滿火藥味的大片,名叫 " 零售 "。
顯然是為瞭對標馬雲和阿裡日益龐大的 " 新零售 " 命題,劉強東在這一季度拋出瞭京東的 " 第四次零售革命 "。
配合 618 大促," 第四次零售革命 " 自一開始就各種 " 亮肌肉 ":無人物流落地、物流體系進一步升級、與百度合作 " 京度計劃 ",以及一系列品牌商合作等等。
不管京東的出發點僅僅是與阿裡做戰術博弈搶風口,還是確實希望從戰略角度進行整體升級。至少種種跡象表明,京東這場以技術驅動零售變革的行動已經箭在弦上。
在京東的零售革命願景裡," 技術 " 要素所扮演的角色顯然不同尋常。劉強東親自宣佈 " 用 12 年的時間把第一個 12 年建立的所有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 ", 並且要把京東的定位從零售商升級為智能商業體。
我們在這裡發現瞭一個很有意思的推理題——一方面我們知道京東目前在零售格局中的優勢、劣勢、戰略重心分別在哪裡,另一方面我們還知道京東對所謂智能商業體有比較清晰的定位。那麼從現在的京東到較為理想化的智能商業體,到底還缺少什麼?
從技術角度出發,順著這個思路推理,或許可以預測出京東未來可能的動作方向和戰略走勢何在。
至於推理的是不是準確 …. 呃,那其實也不重要瞭。
補完 O2O 數據環:全景消費數據與智能用戶畫像
京東提出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其中第一點就是希望電商 " 比你懂你 "。零售平臺預測用戶喜好,進行智能推薦顯然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瞭。但說實話這個領域一直做得並不好。相信習慣用電商的朋友都知道,電商平臺的 " 懂你 " 一般就是從購買數據、購物車數據、瀏覽數據三端進行推薦與預測。但事實上這個邏輯始終是陷入 " 你買過什麼就要再買什麼 " 的簡單循環。
想要破解這件事,由技術出發點上說要完成兩件事:一是圍繞用戶的數據要足夠多,二是處理數據,形成智能畫像的算法要足夠精確。
更龐大多元的數據池,是零售平臺 " 更懂 " 消費者的基礎。這不由讓人聯想到京東不斷開展的巨頭合作計劃。在與騰訊合作的 " 京騰計劃 ",與今日頭條的 " 京條 " 計劃之後,京東又和百度開啟瞭 " 京度 " 計劃。
這三個合作計劃有很大的相同點,都是優先展開流量和端口互換,其次進行技術能力與產業優勢的相互補充,而最長遠的合作價值,在於大數據的打通與共享。
百度掌握的搜索數據、信息軌跡數據,加上騰訊具有絕對優勢的社交數據,以及今日頭條挖掘的內容興趣數據,可以說與京東本身的電商數據構成瞭相對完整的全景數據閉環。
這好比自動駕駛領域構建高精地圖,數據是一層一層刷上去的。圍繞一個個體收集更多方向的信息,進行智能零售釋放就會更準確。
假如京東的戰略目標之一確實是構建智能用戶畫像。那麼按照這個順序延展下去,京東還缺少的就是 O2O 數據環。所以我們不妨大膽的猜測,京東下一個合作計劃的對象很可能是美團、58 這樣的 O2O 巨頭。當然其中好像美團的可能性更大,畢竟 " 京團 " 計劃還挺好聽 …. 而京東加 58 就有點 ….
線上零售的智能化升級,在完整的消費數據之外還需要算法集群的研發與落地。畢竟一盤好菜,原材料和廚師的手藝缺一不可。所以在這個角度上看,京東還應該大力投入機器學習等領域的落地實踐,並且與算法解決方案企業深度合作。
在零售革命中," 貌似懂你 " 和 " 比你更懂你 " 之間,有一條漫長曲折的路要走。
視覺、算法、交互:零售革命需要硬件配合
京東提出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另外兩個對智能商業體的定位是 " 隨處隨想 " 和 " 所見即得 "。這兩個需求的本質,是對線上零售接入點的升級。
比如說京東剛剛發佈的 " 天工計劃 ",就是投入對 AR/VR 購物技術的研發。但從更激進的角度看待這類技術在生活購物場景當中的應用,近乎於都離不開一件東西:硬件。
早些時候,京東加入瞭 " 智能音箱 " 大戰,與科大訊飛一起推出瞭可以連接電商體系的 " 叮咚 "。顯然沒有一個巨頭是單純為瞭音箱而做音箱的,京東的音箱佈局一方面為瞭占領語音電商入口,但更遠的目標很可能是為硬件 + 零售的方向練兵。
從智能零售的技術方向上看,硬件至少在三方面提供瞭不可代替的幫助:
1、視覺基礎。AR/VR 這類技術,一直都被認為是加強電商體驗,轉化購買效率的未來方向之一。但這類技術想要嵌入現有的移動 +PC 矩陣,並且獲得良性的體驗並不容易。所以就需要新的基礎硬件,至少是對 PC 和手機進行升級來展開。這對應著 " 所見即所得 " 這個方向。
2、算法適配。就像上文所說的,智能的購物體驗依賴於新算法、新模型投入使用。但以 AI 為代表的此類技術很難在現有終端設備裡充分展開。一方面缺乏基礎的運算能力,一方面難以滿足新算法集群需要的兼容性,這也都需要硬件端升級來滿足。
3、新交互入口。在語音交互成為電商入口之後,零售的入口泛在化必然會成為趨勢。人臉識別、眼球識別等技術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這將為電商采集用戶數據、提供多元交互、產生更多購買入口提供便利。而這些也依賴於硬件端的能力以及更多種類硬件加入電商交互。也就是所謂的 " 隨處隨想 "。
在硬件處於不可繞過位置的情況下,京東的智能商業升級很可能走兩條路:一種是類似於小米,自己打造一系列物聯網、智能傢居硬件,期待整體智能帶來的化學反應;一種是與手機廠商合作,打造適配零售革命議題的產品——或者兩者同時開動。
從棋子到棋局:線下線上的智能鏈
京東在闡釋整個 " 第四次零售革命 " 的時候,一般會用到兩套邏輯:其一是電商端的智能化,這方面的作用是更懂用戶,提供更好的購物品質;其二是物流領域的智能化,比如智能倉儲、無人配送、冷鏈以及其他智能物流體系,這方面的價值在於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總體來看,京東目前在這兩方面的投入和宣傳都是各自為戰的。但在智能商業體的整體構建目標來看,更合理的做法顯然是將這兩大體系融合在一起,構成價值和體驗互補的整體邏輯。加上京東開始佈局的線下門店體系,三者之間的打通是智能化的必要條件。
這個領域有眾多可以暢想的技術基因:比如通過區塊鏈和消費數據精準化,讓用戶在終端與物流人員、商品實現更親密的聯系。從而達成商品在物流體系中的個性化。比如定制物流、富有行業特征的物流,甚至賦予物流一部分終端功能。
再比如線下門店體系與平臺的聯動,消費者是否可以獲得進入門店的獨特價值,是否可以將門店體系與物流體系結合等等。
總之,京東目前的技術升級方向是線上指向智能與個性化,線下指向成本與效率。但二者有機結合才是智能商業的大趨勢。這點眾多技術群來催化完成,但突破點很可能在電商物流與 O2O 服務二者間的模糊化。
比如購買服裝時,平臺根據用戶畫像推薦若幹服裝,物流人員同時身兼設計師與導購的職責,上門為消費者設計搭配並提供商品。從而消費者在傢就完成瞭逛街體驗和定制化設計。技術能力在整個體驗當中將提供畫像算法、人員成本控制、購買率監控等。
當然這隻是個不成熟的例子,但這個思路下可構想的東西很多。重點是每一個構想都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撐,技術群規模化後則可以逐漸產生效率。
以上隻是結合京東優勢,對其零售革命戰略進行的幾種技術測想。推而廣之,可能目前所知的所有零售環節都有進一步技術進化的空間。AI 等技術的泛在化,當然首先會在格局競爭激烈、資金與技術基礎充沛的領域打響第一槍,而電商正是一個合適的舞臺。
——簡單說吧,全球的技術零售戰役,還有的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