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現狀:違規經營、新變種與泛濫的中介

08-27

8 月 15 日,20 歲的北京某外國語高校的大學生,在吉林老傢溺水而亡。傢人發現他留下的遺書後,他的手機還不間斷收到威脅恐嚇其還款的信息。

通過其傢人介紹得知,范澤一此前曾在多個網絡借貸平臺借 " 高利貸 ",已累計達 13 萬餘元,其中一筆借款數額為 1100 元,一周後需還 1600 元,周利息高達 500 元。

6 月 28 日,銀監會發佈消息稱,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並明確退出時間表。

但這個消息對於傢住興平市的劉先生來說太遲瞭,就在當天下午,他 22 歲的兒子明明 ( 化名 ) 在傢中自縊身亡。同樣,也是因為校園貸。

今年 4 月 11 日,廈門華夏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 " 校園貸 ",在泉州一賓館自殺。

據報道,該女生借款的校園貸平臺至少有 5 個,僅在 " 今借到 " 平臺就累計借入 57 萬多,累計筆數 257 筆,當前欠款 5 萬餘元。其傢人曾多次幫她還錢,期間曾收到過 " 催款裸照 "。

這幾個案例,發生在今年 4 月 -8 月期間。在這之前,媒體也曾報道過幾起因校園貸而導致的死亡事件。至於 " 千元借款滾至 26 萬 "、" 大二女生被發 " 裸照 " 逼債 ! 借 1.25 萬校園貸 ,8 個月滾成 23 萬 " 等社會類新聞,一直以來都是屢見不鮮。

就在這兩天,還出現瞭 " 黃岡大學生借 4 千元校園貸,一年多時間滾到 50 萬 " 這樣的新聞,另外一則,是一個大學生因無力償還校園貸而被拘禁毆打 5 小時 " 的新聞。

幾乎每隔幾天,都會有類似的新聞被爆出,但是要知道,《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已經在 6 月底頒發,卻仍舊時有這樣的新聞出現。

這其中,有的借貸事件是發生在幾個月甚至 1-2 年之前,但有的就發生在近期,相信就在這兩個月,仍舊還有很多平臺在從事校園貸業務,因為相關媒體已經做瞭一些報道。

有的校園貸平臺響應《通知》確實已轉型,但卻轉成瞭分期購物繼續引誘大學生變相貸款 ; 有的則擦邊球推出瞭校園貸變種 " 助學貸 "、" 美容貸款 ",甚至有暴力威脅貸款事件的發生 ; 還有的平臺,仍在繼續為大學生提供貸款。

《通知》發佈後到現在即將 2 個月,校園貸們現狀如何?且看下文。

校園貸平臺暗渡陳倉,換個方式繼續提供貸款業務

6 月 28 日,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內容是進一步加大校園貸監管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防范和化解校園貸風險。

根據盈燦咨詢不完全統計,在之前政策的監管之下,截至 2017 年 6 月 23 日,全國已有 59 傢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 37 傢平臺選擇關閉業務,占總數的 63%; 有 22 傢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其他業務,占比為 37%。

原有的校園貸頭部平臺,有些因為體量太大還未徹底完成整改,但多數平臺至少在名義上已經徹底轉型,全面停止瞭校園貸業務。尤其是在《通知》下發後,大部分一些網貸平臺的線下代理店逐步退出高校市場,在 APP 和網站上也陸續關閉大學生註冊通道。

譬如," 名校貸已更名為 " 名校貸公益 ",並在 7 月 1 日正式下線校園貸業務,其官網和 APP 也不見任何借款入口,全面轉向校園公益事業。

不過,仍有一些平臺 " 換湯不換藥 ",雖然停止瞭網絡貸款,但仍有消費貸款,大學生通過分期還貸的形式,可以超前消費。

在 6 月底,就有媒體調查發現,作為國內最具實力的校園分期平臺分期樂,仍在向大學生提供現金借貸服務。

目前,從分期樂 APP 看," 樂卡 " 提供多項與現金取現相關的服務,其產品特色包括 " 最高可借 20000 元 " 的取現," 日利率 0.049% 隨借隨還 " 的樂花借款,以及 " 最高可借 100000" 的借的到。

登陸 APP 後,點擊樂花借唄,在辦理流程中,點開 " 學歷水平 " 一項,學生仍舊可以通過選擇 " 我還在讀 " 進行貸款,最低學歷僅是中專竟然就可以開通。

而在與客服的交流中,筆者還發現瞭 " 大學生專屬渠道 " 這個途徑。這表明,分期樂依然在提供校園貸業務。這部分業務,是否應該在《通知》規定的合法范圍之內 ? 如果不在范圍之內,為何還沒有下架?

分期樂目前的主營業務是提供分期消費、生活服務以及現金借款服務,並通過與傳統銀行聯合開發聯名卡切入大學生消費分期領域。在校學生通過分期樂網上商城進行分期購物時,可通過聯名卡進行分期消費。分期樂也曾公開向媒體表示,目前的分期樂平臺是電商平臺,不是網貸機構。

但是,如果大學生分期購物不能按時還款,是否也會產生高額利息 ? 是否也會有催賬公司進行暴力催收 ? 這些,都需要平臺向消費者進行公開說明。

另一個網貸平臺 " 愛又米 " 的情況也差不多。在 6 月底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其官方表示學生現金貸這部分業務已停止,但其實並未停止消費分期。

" 愛又米 "APP 上,用戶不管是進行現金借貸 " 取點花 ",還是直接分期購物,都可以選擇 " 未畢業 / 已畢業 ",大學生仍然可以借款消費。

北青報記者曾電話詳細詢問大二、大三的學生可否貸款、額度為多少時,客服人員表示要根據相應的資料審核後才可以給出授信額度,並沒有表示對大學生群體停止貸款服務。這些業務,到現在也沒有停止。

甚至在與客服的交流中,專門有 " 新聞報道停止一切校園貸服務,你們還能借款嗎?" 這個問題選項,顯然是為學生們準備的。

在 " 給你花 "APP 上,目前仍舊明確表示申請人的條件為 " 年滿 18 周歲的年輕人,均可以進行辦理 ",貸款額度為 " 尚未在職的年輕人最高可申請 5000 元 "。

如果發生逾期,從逾期首日起會按照合同收取當期應還款項的 1% 滯納金作為處罰。算下來,在該平臺借款 1 萬元,每天的滯納金就是 100 元,1 月的滯納金為 3000 元。

這些信息,首先是表明該平臺仍舊在做校園貸 ; 其次,在做的是高利貸。

校園貸平臺 " 摩爾龍貸 " 客服也明確表示,大學生可以貸款,同時附加瞭較為嚴格的申請條件。客服人員詢問瞭記者的詳細信息,包括戶籍所在地,傢人是否知情等,並要求大學生名下有房屋、車或商業保險以做抵押。

以上這些平臺,既有老牌名貸,也有成立不久的平臺。但是在《通知》頒佈後,自稱退出平臺卻仍舊有相關業務,暗度陳倉繼續拉攏大學生貸款。

這些平臺一般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大平臺轉型不夠徹底,不願意放棄校園這個沖動式高頻消費市場 ; 二是因為平臺量級過小,專為校園貸而生,轉型就意味著死亡,不想放棄則會繼續暗地裡做校園貸業務。

中介泛濫,貸款平臺多為中介,引導學生多平臺貸款

目前,除瞭還沒有徹底轉型放棄校園貸業務的平臺,以及轉型必死而仍舊暗箱操作的平臺。大量存在的仍舊從事校園貸業務的,其實大多都是中介。

相對於平臺,中介比較形式比較靈活,可以做個簡單的 APP 作為吸引學生的平臺,然後引流到線下操作。大部分中介甚至不用搭 APP 平臺,通過微信群、QQ 群、社區、貼吧以及更多社交軟件,就能達到引流的目的。

目前,校園貸亂象其實主要出在這部分中介,譬如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裸條借貸,很多人其實都是用裸照及視頻作為抵押,直接借錢給大學生們,根本就用不著什麼借貸平臺。也正是因為沒有平臺而隻有社群組織,隱蔽性比較強,所以監管起來也比較麻煩,治理起來同樣也不容易。

在大部分校園貸平臺因為監管而轉型或者關閉之後,校園貸中介成為校園貸的最有利的渠道,是當前校園高利貸、以及滋生各種惡性事件的主要群體。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在每一個 " 大學生分期借貸 " 群裡,其實數量最多的是中介,而並非校園貸平臺。他們一般都會宣稱自己有眾多借貸渠道,言外之意是,如果哪個大學生借貸到期還不上,可以通過他們到更多的平臺拆東墻補西墻。

同時,他們也會宣稱其有各種關系,能夠在被人無法借貸的正規平臺通過非常途徑借來錢。

這些中介人員,其背後的貸款平臺,真正的網貸平臺其實並不多,大部分都是大大小小的地方金融機構,更多的是小額貸款或者高利貸公司。大量的中介人員 " 潛伏 " 在學生群體中,通過私下或社交平臺、QQ 群等渠道,拉攏學生貸款。

每拉攏一筆貸款,他們都能從中提取相當數額的各種名義的中介費。大學生貸款的平臺越多,他們拿到的中介費也就越多,所以,這些中介會不遺餘力的拉攏並引誘大學生貸款。

要清楚的是,貸款中介與貸款平臺有本質的不同。貸款平臺可以自行放款,而中介是幫助你在其他貸款平臺貸款。但既然是中介,自然要掙中介費,學生拿不出中介費怎麼辦 ? 那就在貸款中扣唄。

所以,你明白為什麼當你不能按時按時還款時,這些中介會積極熱情的幫你找其他貸款平臺幫你 " 拆東墻補西墻 " 瞭嗎 ? 你每帶一筆款,他們都能拿到少則上千多則幾千的中介費,這等於是你的貸款直接拿出一部分給瞭他們,但是你卻要還全部貸款以及利息。

人傢掙的就是這個錢,你還要感激人傢幫你貸款,催款的時候還把你當孫子一樣的罵。

驚現校園貸變種,通過細分消費場景引誘學生消費分期貸款

還有一些校園貸平臺,雖是宣佈瞭轉型,其實仍舊是在做校園貸,隻不過是換瞭一種形式。之前一些做校園貸的平臺,其業務從直接貸現金給大學生,變成瞭電商購物、分期還款等業務,隻是面向受眾仍然是大學生。

有的平臺還與其他電商網站合作,鼓勵大學生 " 先消費、後還款 "。對於此種類型的校園貸,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這些面向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實際上依然是校園貸。

以名校貸而言,其在 7 月初宣佈退出校瞭園貸並正在轉型。但其旗下的麥芽分期做瞭 " 醫美分期 ",還有 " 教育分期 "、" 婚慶分期 "、" 旅遊分期 " 等眾多項目。

在記者的詢問中,麥芽客服這樣介紹自己:麥芽分期主要針對有整容整形需要、培訓需要的學生,我們是與商戶進行合作,將借款直接打給商戶,不經過學生。

乍一看與校園貸似乎毫不沾邊,但實際上大部分項目還是盯準瞭大學生群體。

關於美容貸,近期媒體曝光的比較多。諸如 " 美容咨詢十分鐘,貸款 3.5 萬元,反悔要扣 1 萬元違約金 ; 拿身份證拍個照、簽個字,不僅免費做美容還能拿小費,最終卻發現倒欠 6 萬元信用卡債 ; 網貸 3 萬元用於美容,到手僅有 500 元 " 的報道,近期經常出現在某些媒體的頭條。

從某些典型案例來看,美容貸的拉客方式已經發展到瞭線下,專拉那些涉世不深的畢業生或者還在校易被忽悠的大學生,然後在其未察覺的情況下,就為其辦理瞭貸款。

所辦理的這些美容貸款,隻是為瞭用於一個很小的美容項目,而且反悔都要被扣違約金,甚至有些地方甚至還出現瞭暴力事件,不美容不貸款不讓出門。

這種性質的美容貸的惡劣程度,可以說是明擺著坑人,帶著非法拘禁與勒索的意味,比純網貸的性質還要惡劣。

除瞭美容貸,還有一種培訓貸,專門針對那些剛畢業的學生。24 歲的吉林長春青年徐偉傑為找工作,參加瞭一傢公司的培訓,稀裡糊塗的就被貸款。

因遲遲還不上貸,已多次收到網貸平臺即將起訴的短信警告,現在隻能靠起早貪黑賣水果掙錢還貸。

他口中的 " 貸款 ",就是指 " 培訓貸 "。企業以招聘為由,以提供高薪工作崗位為餌,吸引應聘者貸款接受高價培訓,但很多求職者在接受培訓後,企業卻並未按承諾為其找到滿意的工作,眾多 " 被貸款 " 的求職者怕影響信用,隻能硬著頭皮還貸。

目前媒體報道的,有 " 美容貸 " 和 " 培訓貸 " 兩種校園貸變種,因為其面向的仍舊是大部分涉世未深的學生。並且在以後,很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的巧立名目騙人貸款的項目。

如果那些聲稱轉型的校園貸平臺,假借轉型之名都 " 轉到 " 這個領域,其禍害也並不亞於直接貸款給大學生。

而在現實中,那些瀕臨倒閉的校園貸平臺,為瞭續命,相信也很容易會以這樣的形式繼續存在。所以,打擊治理校園貸,同樣應該註意這部分 " 已轉型 " 的平臺。

小額貸款公司的 " 互聯網 +":無需平臺,用微信公號與各種群就能放出貸款

這個部分,我將其稱作小貸公司的或者校園貸中介的 " 互聯網 +"。前文介紹瞭校園貸中介,事實上,那些中介正是在位這些公司拉業務。

在很多論壇及微信、QQ 群眾,這些中介所發佈的信息,頻繁出現的有馬上貸、安逸花、任我花、愛又米、貝才、貸貸紅、小二金融等多個網貸平臺。

在這其中,除馬上貸、安逸花為銀監會持牌機構馬上消費金融旗下產品外,其他產品所在公司均沒有在銀監會查到持牌信息。

這裡面,除瞭幾個大傢熟悉的平臺,大部分都是各地的小額貸款,其中以本地貸款機構為主。大部分所謂的貸款機構,在其比較高大上的名字之下,其實就是一些高利貸公司。

中介所發佈的這些信息,一方面透露瞭持牌校網貸平臺仍舊在做校園業務,另一方面也將各地的小貸平臺乃至高利貸公司推到瞭前臺。

根據新京報記者的調查,相比那些從搜索引擎就可以查到的網貸平臺,這類借貸平臺隻是一個微信公眾平臺,沒有 App,有的甚至連公司網站也沒有,但是仍舊在出現在中介的貸款平臺名單中。

在這些微信公眾平臺包括優優仟袋、生生米、今速花等,所看到的這些平臺至少超過 30 個。至於暗中存在的,可能會更多。

這種借貸平臺多數是一些從小貸公司演變而成的網絡小貸平臺,其特點是,以自有資金放貸,貸款審核條件寬松,有些甚至宣稱 " 無視黑白、不查征信,是個人就能通過 "。

因此,貸款利率極高。但是貸款之後還不上,就隻能像本文開頭的案例中那樣,被拘禁圍毆瞭。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這些借助微信平臺以及各種群進行借貸的校園貸,就如存在於暗網的不法組織。它們並不像正規註冊的網貸公司,不通過精準搜索是很難註意到其存在的。

相關部門想要監管到它們會很難,也就會令其在暗地持續滋生並造成更多的高利貸事件,這是非常可怕的。

要知道,在校園貸最瘋狂的時候,甚至看看 QQ 等級,就能放貸。這些不法貸款機構,之所以很容易就放款,目的就是要讓你上鉤,隻要你借瞭錢,他們就可能通過各種方式來算計你。

但問題是,一個大學生無論如何也還不上十幾萬到幾十萬的帳,所以,最終受害的還是你的傢庭。這些平臺,就這樣滋生在難以查找的網絡,繼續禍害一個又一個的傢庭。

是以,要想從根本上遏制校園貸亂象,教育大學生不要隨便貸款是重要的,重度監管校園貸平臺也是重要的,而更重要卻是應該大力度治理違法中介與違法平臺,沒有他們的引誘與唆使,當不會有那麼多大學生陷入高利貸魔爪。

經歷瞭幾年的發展,一起起因校園貸而起的案例,涉案金額從之前的借貸幾百元到上千元滾到十幾萬已算是大額,到現在動輒就滾到幾十萬都是司空見慣。而因為校園貸而發生的死亡案件,也有正在增長的趨勢。人們除瞭已經對這類新聞麻木的同時,也越發的看不懂校園貸。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與意義。校園貸作為消費金融誕生,是為瞭更好的促進教育產業的發展,但現在卻發展稱如此畸形的地步。

既然校園貸已經到瞭危及生命的地步,為什麼還要其繼續存在 ? 尤其是,現在很傢庭面所面臨的事實是,如果讓那些已經發生的校園高利貸繼續,可能會出現更多的高達幾十萬的欠債,也就有可能導致更多的悲劇發生。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社會各界當前尤其應該考慮的。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