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離開北上廣,那就少些矯情吧

07-28

換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當下的北京,是最好的北京,也是最壞的北京。這樣的評價同樣適用於紐約、倫敦、東京、香港等國際大都市。

這是大都市的悖論,它的好與壞是一體兩面。

" 知道 " 告訴你,為何我們離不開北上廣 ?

北京 CBD 夜景。(新華社 / 圖)

一篇《北京,有 2000 萬人假裝在生活》的文章,不到一個晝夜就刷出瞭 500 萬 + 的閱讀量,雖然這是所有公眾號夢想的爆款文章,但《假裝在生活》引來的是更多的質疑和吐槽,它帶動瞭一系列 "diss" 爆款,比如《北京 2000 萬人緊挨裝生活背後,是 2 千萬人的熱情孤島》、《北京,我不必假裝在生活,因為這裡有 2000 萬個夢想》、《北京,200 萬人的生活比你想象的真實》,等等。

其實,《假裝在生活》不過是 " 逃離北上廣 " 的翻版論調,文章隻是換個形式吐槽一下北京。文章說,北京是個沒有人情味的城市。有生活的北漂,不是真正的北漂;沒五套房的北京人,不是真正的北京人。留在這座城市裡的 2000 多萬人,看似忙碌,其實都是假裝在生活。他們追夢無望,奮鬥的價值不大。

很顯然,文章的走紅是因為它提及的戶籍、房價等問題,再一次觸碰瞭無數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內心中緊繃的焦慮之弦。那麼,究竟是誰在焦慮?這樣的焦慮是否是有效的?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都市人得瞭焦慮病。(網絡圖)

誰在焦慮

中青報記者馮雪梅曾寫過這樣一篇文章,《你們都在吐槽北京,真正辛苦的人卻沒有說話》。的確,每天凌晨就得起來掃大街的清潔工阿姨,每天在建築工地裡辛苦勞作的農民工,或者是高檔寫字樓裡的保安,京郊別墅裡的保姆,他們不是《假裝在生活》一文的目標讀者群,他們每天忙著工作生活、養傢糊口,根本沒有那個閑情來傷春悲秋。

而至於《假裝在生活》提到的,在北京有五套房,早就財務自由、精神自由的 " 有錢人 ",他們可以在北京享受一切最優質的資源,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

因此,真正焦慮的,往往是夾在這兩個群體之間的人,他們是小資,是都市白領,或者統一稱之為中產階層、預備中產階層。

中產階層既是一種收入標準,也是一種生活范式的想象。"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假日開著自備車,載著傢人外出遊玩 ",胡潤認為這是上海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范式;" 一棟別墅、兩輛車,兩個孩子、一條狗 ",美國電影中的中產階層生活,也成瞭不少國人對中產生活的想象。可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北京的外地人,在北京根本就沒有生活的時間,他們被戶籍、房子等嚴重拖累,他們隻是 " 假裝在生活 "。

焦慮不斷堆積的後果,就是這種爆款文章的間歇性出現,以及對北京的間歇性埋怨。

北京市煙袋斜街古巷風景。(網絡圖)

最好的北京,最壞的北京

換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當下的北京,是最好的北京,也是最壞的北京。這樣的評價同樣適用於紐約、倫敦、東京、香港等國際大都市。這是大都市的悖論,它的好與壞是一體兩面。

的確,北京存在著戶籍、房價、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 " 老大難 " 的問題,它讓很多外地人在北京買不起房,工資的漲幅趕不上房價漲幅,每天幾個小時的通勤成本,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等等。這的確是不少人焦慮的來源。

但抱怨者沒有想到問題的另外一面,北京所有這些 " 壞 " 的一面,恰恰是它 " 好 " 的一面的衍生品。中國有幾個巨無霸式的城市,北京則是巨中之霸。它不僅政治中心,還是文化、金融、教育、醫療、娛樂、創業中心,這造成瞭一個結果:北京成瞭最大的淘金地和夢想孵化場,它是中國最有活力和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沒有之一。即便每年有許多人在逃離北京,還是有無數年輕人趕往北京。

隻有在北京,各式各樣的夢想才有被安放和實現的可能,也隻有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一個人的價值才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就以筆者身邊的幾個已經逃離北京的朋友為例,他們畢業後分別在北京的媒體、公關以及 BAT 的大公司工作瞭幾年,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生活。但在北京這段時間攢到的經歷、眼界、人脈、資本,讓他們在二三線城市的新崗位中謀到中層以上的職位,輕松買房,愉快生活。

由此,我贊同媒體人胡涵的一個看法," 來北京滾資源,才是大傢前赴後繼北漂的意義 "" 逃離一年也很容易,但如果你還沒在北京攢夠足夠的資源就逃離,很大可能,你會在某一天拎著行李箱再滾回北京,登門拜訪當年的小夥伴如今的 CEO"。

也就是說,當你踏入北京時,如果你想的是在北京拿到戶籍,買到市中心的學區房,周末開車帶孩子兜風,這是一個難度系數太高的想象。因為全世界的國際大都市,有的是極其有限的優質資源,對應的卻是無限的人的需求,這時隻有極少數的人可能走上金字塔頂。得到的是僥幸,沒有才叫正常。可假設你一開始放低預期,努力奮鬥,多 " 滾資源 ",一切豁然開朗。北京不僅沒有那麼面目可憎,相反,它還可能成為你的福地。

在北上廣打拼成為一種常態。(網絡圖)

愛抱怨的人,哪裡都沒有生活

既然在北京是 " 假裝在生活 ",那很好辦吧,可以隨時離開北京,回到三四線城市。這裡沒有什麼戶籍限制,房子隨便買,交通不擁堵,空氣還清新。

不過,對於習慣性抱怨的人來說,他們依舊可以挑出三四線城市的無數個問題。機會少,空間小,人情社會,關系社會,價值觀念落後,等等。隻不過輿論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一線城市的人手中,否則 " 逃離三四線城市 " 的主題,幾乎每天都可以炮制出一個 10 萬 +。

說到底,無論北上廣這樣的大都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和小縣城,各有利弊。想要自在生活的人,可以選擇三四線城市,在這裡錢不多,事卻少,還離傢近,周末可以帶老婆孩子去看電影。但如果你心有抱負和夢想,相較於老婆孩子熱炕頭,更註重於個人的夢想實現與精神提升,那北上廣則是更好的選擇。

城市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劣,選擇本身,也難以有高下,最根本的還是取決於人,取決於你想要什麼,你追求什麼,你更看重什麼。即便你蝸居在地下室,天天擠地鐵,你卻每天可以跟各領域最優秀的人才打交道,你在不斷成長學習,你覺得這很幸福,這就足夠瞭。同樣地,你可能隻是在小城市的平凡崗位,事業平淡,每天守護著自己的小傢庭,有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並且你滿意於這樣的狀態,那麼你就是自己人生的贏傢。

因此,《假裝在生活》一文最大的問題在於作者的臆測和貼標簽,他把自己的看法套在 2000 萬北京人身上瞭。他很像我們生活中那種最愛抱怨的人,生活在北京,既想要戶籍房子,各種機會和實現夢想的最大可能,又要自在生活;假若生活在三四線城市,既想要不錯的生活質量,又羨慕北京人一套房子上千萬," 滾資源 " 一下子自我提升價值。

這種活在抱怨中的人,才是真正 " 假裝在生活 ",因為哪裡都不會有他想要的生活。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