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已死,有事請燒紙

11-29

文:槽值

經作者授權發佈

90 後還小的時候,吃瓜聽著大夥說 "80 後是垮掉的一代 "。摩拳擦掌好幾年,想著萬一有天成真瞭,自己就要扛起拯救中華民族的大旗。

誰成想,"90 後是腦殘的一代 " 很快占據上風。不遠處的 80 後深藏功與名,搬好板凳,看後人走過自己的來時路。

可 90 後還沒來得及確認自己是不是真腦殘,就已經分批次地在朋友圈中 " 禿瞭 "、" 離婚瞭 "、" 步入中年瞭 "……

與此同時, 95 後選擇脫離組織,自成一派不瞎湊合;00 後享受自己的 " 一個一個夢開出瞭天窗 ",沒空理會叔叔阿姨們的淡淡哀傷。

聚光燈下,90 後凝望著大傢," 玩兒挺好啊各位 "。

發型關乎尊嚴。

" 說熬夜猝死我不怕,說熬夜掉頭發,我立馬就去睡瞭。"

" 禿頭 " 這種超出 90 後判斷范圍的事,第一篇文章是來科普,第二篇是娛樂,之後的,就都是媒體在利用人性無縫不入的恐慌。

即使信息準確,不斷重復的故事也會讓公眾的註意力集中持續在一點上,從而將其風險放大。因而作為信息時代的最活躍群體,很多 90 後主動選擇相信:禿,說的就是本人瞭。

" 以前每半個月剪一次頭,每次都要打薄。現在恨不得燙成和媽媽一樣的小卷,才能讓頭發看起來夠用 ";

" 剛畢業壓力大,最恨做噩夢掉頭發。本來沒什麼可怕,要命的是驚醒之後反復拉扯才能確認是不是真的,反倒拽下來一大把 ";

"93 年的已經愁出瞭銀絲,但是洗的時候隻掉黑的,白的始終‘堅韌不拔’。"

還有很多 90 後女孩,從小聽著親媽對 " 氣質 " 的定義:你把頭發全紮起來,露額頭才最好看。所以每天都把頭發勒緊到眼角上揚。時間久瞭,姑娘們開始發現自己長得越來越像清朝人。

但謝頂其實多半是因為遺傳,或是想得太多導致雄性激素階段性激增。

目前中國脫發人群約 2 億,20-40 歲男性居多,且發病率以每年至少 15% 的速度遞增。但標題說 90 後禿瞭的文章,內容都在科普人類 " 為什麼禿 " 和 " 怎麼才能不禿 ",最後總結主旨:這兩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因為禿不禿是基因決定的,但什麼時候開始禿就看心態瞭。

男生頭禿,好比女生腿粗,要想弄明白隻有一條出路:認命,不哭。

掉頭發真的很可怕?其實大傢隻是嫌棄 " 地中海 " 不好看罷瞭。

2000 年出生的剛果山地大猩猩 Kadogo,發型生來就有個性 / 視覺中國

明明西二旗的 IT 民工還在風中凌亂,太古匯的靚男油頭依舊耀眼,中央大街做直播的網紅,及臀的長發甚至可以取代貂絨的地位。

某防脫發洗發水為瞭促銷,還打出口號:頭發就像前任,離開瞭就不會再回來。

別被它騙瞭。現實是,頭發就像前任,註定要離開,你留也留不住。

索性相信自己,把心放到盆骨裡。

體面不取決於頭發,是禿子總會發光的。

婚姻重在體驗。

近 30 年,中國人的婚姻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山大學婚姻與傢庭研究中心主任李寧利教授說:當人們對婚姻不再抱著 " 白頭偕老 " 的信念,一紙承諾的約束力就隨之減弱,從而引起離婚率上升。

大趨勢使然,為什麼 90 後的離婚就要被指責?

年輕人的不將就,常被當做不講究。

" 雲親媽 " 們一邊操心 90 後已進入晚婚年齡,連累還沒著落的 80 後情何以堪;一邊又說 90 後掀起離婚熱潮,潛臺詞是 " 不負責任 "。

一個 90 後網友說,自己的兒子已經四個月,她卻後悔早結婚。" 那種你無力改變他的心情,比死還讓人難受。"

合肥一法院研究室副主任童廣飛說:" 相比 60、70 後到瞭不得不離才提起訴訟,90 後在提起離婚時態度更加‘隨意’,大多不是因財產而起。有的因為沉迷賭博,有的因為傢庭暴力,有的是性格無法磨合,還有不一樣的生活追求成瞭導火索。"

如果說錯誤的結合已註定是悲劇的開端,那忍著不分開,依賴 " 改邪歸正 " 的微弱可能,支撐柴米油鹽中瑣碎的寬容與諒解,是不是一場過於殘忍的賭博?

健康的婚姻關系,不會抹殺自我價值的實現。

電影《搜索》中的 " 闊太 " 莫小渝,當年放下身段,為愛牽手一窮二白的沈流舒。在婚後幾十年如一日地為他煲粥,深信不疑,這是對愛情的詮釋,更是自己的歸宿。

時過境遷,認清枕邊人已不是那癡情的少年。留下瞭離婚協議," 重新開始 " 說得底氣十足。但這顆敢愛敢恨的心中,是否也對曾經的隱忍有一絲後悔?是否也曾心疼自己的犧牲?

《搜索》中陳紅扮演 " 莫小渝 "/ 視覺中國

90 後看著長輩走過的路,反思那一紙承諾的意義,審視自我存在的價值。想不明白的是,長痛中的隱忍,怎麼就比短痛裡的果敢來得高貴?

離婚不可恥,90 後離婚也不值得 " 炒作 "。更何況,很多隻是跟風怒吼 " 婚姻可怕 " 的 90 後,可能大多就沒被丘比特射中過。

註孤生的命就沒必要懼怕婚姻瞭,想太多要掉頭發的。

去你的人到中年。

有人在街頭采訪 00 後,問他們對 90 後的印象。回答中,關鍵詞是:

90 後真的十分感謝廣大人民群眾牽掛婚姻生活。但還要扣上已經中年危機的帽子?無論如何都不存在的。

雖然有些 90 後喜歡矯情地叫嚷兩句,刷存在感。就像 2016 年的這條微博,是 95 後試圖脫離隊伍的導火索,也紮碎瞭某些 90 後的玻璃心:

評論區裡的都捶胸頓足,高呼自己還是 " 寶寶 "。

看似悲催,實則 " 偽傲嬌 "。見過哪個已經累成狗的中年人,有心思在乎這種 " 法定界限 "?苦痛還沒來,一群人居然就要抱團舔舐 " 歲月的傷口 "。

厲害厲害。

英國著名歷史學傢 Pat Thane 認為," 根據現實中社會階級的差異,和對勞動力功能的區分,不同國傢在不同時期,對年齡界限的劃分都會有不同,它往往反映的是當前的政治經濟狀況。"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曾在官方網站中引用這段話。

所以中年邊界之爭沒有實在價值,問答平臺裡所謂 "WHO 的官方年齡界定 " 也是看看就好。

話說回來,90 後是在準備摘掉殺馬特的標簽,換上 " 清爽的中年 ",可怎麼 " 中年人 " 變成瞭弱勢群體一樣的存在?

一開始的 " 枸杞 + 保溫杯 ",自黑的玩笑話倒成全瞭群嘲的狂歡;而後油膩男女占據視線,造就整個中年人群的不堪;再看傢長群的戲精,極致諂媚追求體面,引得眾人焦慮之餘還得慚愧," 怕是我要給孩子拖後腿 "。

熱點話題,一個比一個 " 喪 " 出花來。這明明就是乳臭未幹的 90 後上演的拿手好戲。

不是中年人活得不精彩,隻是年輕人占據瞭話語權。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 2017 年 8 月發佈的第 4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以 10-39 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 72.1%:其中 20-29 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 29.7%。

生於 1989 的作傢蔣方舟曾經說:這個世界,對年輕人太好瞭。

過去的人隻能聽到知識分子的聲音,而現在的年輕人是社交網絡上最活躍的群體,他們的存在意義被充分放大,因而能得到十足的關心。

"90 後的中年危機 " 是階段性自嗨式的 " 喪 "。作為預備軍,等業務熟練的 90 後也人到中年,一定要活得足夠精彩,才不會讓自己在 00 後的世界活成段子。

那麼就愛誰誰吧。

喪歸喪,耍歸耍,90 後才不怕關鍵詞的風吹雨打。

十年前,沒有朋友圈,80 後一樣在漫天的新聞標題裡 " 工作散漫、跳槽頻繁、浮躁怠慢、缺乏團隊觀 "。轉眼在職場摸爬滾打已有數十年,也沒聽說 80 後搞垮瞭哪個行業。

哲學傢埃皮克提圖說:"Remember that it is we whotorment, we who make difficulties for ourselves - that is our opinions do. ———折磨自己,給自己制造麻煩,都是因為我們的看法本身讓自己感到痛苦。"

頹廢懶惰、脆弱浮躁,還有消極敏感,種種 " 不堪 " 都是人性共通的弱點。互聯網的革命把這殘缺搬上臺面,可它們終究是眾人的殘缺,隻是信息時代讓 90 後看起來格外耀眼。

因而沒所謂,90 後不奢求百分百的理解。畢竟在翻看幾年前的日記時,人都無法看懂曾經的自己,那麼不同年代的人之間,又要如何奢求無條件地感同身受?

在 90 後的世界中,80 後已落入俗套,00 後還捉摸不到;既沒時間也沒錢,已經不學習瞭卻玩也玩不好。索性天天拿自己開玩笑。

我禿我自豪,我喪我驕傲,90 後的忍耐極限你們永遠預測不到!

作者: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講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筆寫文,也能教你把妹撩,關註槽值尋找共鳴,治療你所有不開心。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 @槽值。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