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特別喜歡買房子,一畢業就要買房,一結婚就要買新房,生瞭二寶要換房,孩子受優質教育要買學位房 …… 總之,中國人和房子總有扯不清的關系。
現在連尚在學校的大學生,還沒有想好自己未來的方向,也想著趕緊買一套房瞭。
但是,一群小朋友對這件成年人極度糾結苦惱的事情,卻給出瞭截然不同、讓大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上周末,我另一個專門談兒童財商教育的公號 " 樂爸財商 " 中開啟瞭一套 " 網絡素養兒童財商課 "。課上,老師拋出瞭一個買房的視頻,問孩子:如果你想買一件你暫時買不起的東西時,你會怎麼辦?
此處先按下不表。那天晚上,我還真地遇到瞭這樣一個真實的問題。
一個親戚的孩子,19 歲,最近住在我們傢上暑假班的課程。這幾天她特別焦慮,晚上總是徹夜失眠,嚴重影響瞭上課的效率。
那天課後,我們聊起這個話題。
雖然今年她才大一,但是,她特別希望在大學畢業後第一年,就能和男朋友合供一套房子,在廣州安定下來。
以廣州現在的房價,即使是在較為偏遠的地方,買一套七八十平米的二手房,估計也要接近 200 萬元瞭,兩個人月供大概也要 1 萬元,攤到每個人頭上就是 5000 元。
也就是說,她希望自己一畢業就能賺到 1 萬元以上,這樣她就可以花 5000 元去供房,而且也不會影響生活質量。
從目前畢業生的收入水平來看,剛畢業就能拿到 1 萬元的是鳳毛麟角。她也很清楚,必須從現在開始就非常努力。她看中的專業是同聲傳譯。於是就報瞭這個暑假班,但是一想到大四就要出去每月賺七八千,畢業賺 1 萬,以現在她的學校水平看,又覺得很難達到,特別焦慮,晚上也睡不著覺瞭。
如此就陷入惡性循環。越焦慮,越失眠,越影響上課質量,於是更焦慮。
同樣的情形,在很多中產傢庭中也似曾相識。
昨天和一位前同事聊天,她剛剛結婚,又有些焦慮瞭。
她和先生各供著一套房,兩人各有一輛車,按理說生活還不錯。
本來隻想找兩個車位租著,但現在小區裡開始出售車位。他們又琢磨著如果把這兩個車位買下來未來肯定能升值。買下兩個車位要六七十萬,每個月要供兩套房,經濟又要捉襟見肘瞭。
其實需要的,隻是安放兩輛車的位置,租就可以;想要的卻是未來的升值空間。我笑笑," 你不焦慮就怪瞭。"
說回上周末兒童財商課上,我們跟這群孩子的討論。當時老師跟孩子討論的是如果我們要買一樣我們暫時買不起的東西時,該怎麼辦?
老師當時給孩子看瞭一對情侶攢錢買房子的視頻。
視頻中的男方為瞭省錢,拒絕瞭同事的吃飯邀請,不敢吃人均二三十的午餐,每餐都吃饅頭充饑。女方為瞭多攢錢,晚上又多打瞭一份工。
我們先是與孩子討論瞭這對情侶買到房子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話要花多長時間。許多孩子都認真分析瞭可能和不可能的原因,也很認真計算瞭存錢的時間。
有一個孩子的發言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紮心:我覺得他有可能買得到,也有可能買不到。因為他現在這個房子 70 萬元,等他存夠瞭房子可能會漲價,我覺得他會精神崩潰。
這可能是很多大人的真實寫照,想買房,工資上漲的幅度卻趕不上房價上漲的,越攢越崩潰。
拼瞭全部傢當去買的那套房,一定會帶給我們安全感嗎?
這是一個孩子發在留言板上的看法," 會(快樂),他實現瞭願望。也有可能不快樂,天天加班,沒空陪妻子,就不快樂瞭。"
正如下圖所討論的,我們買房子,是因為需要有一個 " 溫暖 " 的傢。我們需要的是居住,想要的是房子。搞清楚瞭 " 居住 " 是我們的需要,而 " 買房 " 是我們的想要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 " 替代法 " 瞭——為瞭達到某個目的而買的東西超出我們的支付能力時,我們可以考慮買另一個我們能承擔得起,而且能達到同樣目的的東西。
△這是當時針對孩子想買的東西的一個討論," 我們很想買的東西 / 做到的事情 "," 我們這樣想的原因與目標 "," 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法 ",關於買房,我們最後討論的結果是:先租房子有個溫馨的傢,再有計劃地存錢買房。
" 替代法 " 是區分瞭 " 需要 " 和 " 想要 " 後的實踐方法,它可能更容易被孩子理解。比如:我想要買一件阿瑪尼的衣服,但我的錢不夠,可是我的衣服不夠穿瞭,我需要一件不錯的衣服,那我就可以用 " 替代法 " 買一條便宜一點的潮牌衣服,也是不錯的選擇啊。
有孩子說想要買小天才手表,因為自己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旅遊中差點走丟瞭,在討論完 " 替代法 " 後,她說:" 那我以後跟緊自己的隊伍,就不怕走丟瞭。"
也有孩子說希望買一個 " 小胖機器人 ",幫忙做傢務,哄弟弟睡覺,減輕傢裡的負擔,後來有其他的孩子建議道:" 如果是哄小弟弟睡覺的話,我傢裡有一種海馬,按一下肚皮,它就可以放睡眠曲。"
當我們想明白瞭自己做這件事的目標和原因後,就能作出另一個選擇瞭。隻是,大多數的成年人都沒有孩子想得明白,常常舍本而逐末。回歸初心,你的焦慮可能就會迎刃而解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