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真的可靠嗎?

03-05

我們對於銀行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感,覺得什麼東西隻要跟銀行產生關系就覺得很靠譜、安全,這種感知的產生是計劃經濟時期國傢信用對銀行背書造成的。

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銀行參與市場經濟的程度越來越深,銀行的市場角色正在發生變化。

銀行裡的理財產品主要分為自營銀行理財和代銷的理財產品。需要註意的是, 銀行理財不一定是銀行自己發行的。

銀行理財產品是指我國商業銀行在法律法規核準的經營范圍內,運用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專業投資能力,按照既定的投資策略代理投資者進行投資而推出的理財產品,或稱理財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代銷的金融產品由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產品設計、投資及管理,而商業銀行僅承擔對第三方產品的產品推介、產品銷售和資金代收付等職能。也就是說,這時候銀行就是一個中介,一單出瞭問題銀行將不負責後續問題的處理。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的時候要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避免受理財經理的推銷而購買瞭不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應當按照風險評估結果購買與自己相應或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理財

產品風險等級

R1(謹慎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風險很低

R2(穩健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相對較小

R3(平衡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適中

R4(進取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較大

R5(激進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極大

銀行

理財的分類

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

銀行

理財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

✦ 根據產品預期收益,可將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證收益型和非保證收益型兩類;

✦ 根據產品投資方向,可分成貨幣市場類產品、資本市場類產品、產業投資類產品;

✦ 按照產品設計結構,可分為單一性產品和結構性產品;

✦ 根據產品到期時間,可分為超短期、短期、中期、長期、開放期等;

第一類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是投資國債的產品,基本沒有什麼風險,當然利率也最低,在 3%-4% 左右。

第二類是那種投資貨幣型的理財產品,比如說投資的貨幣基金或者一些貨幣市場的金融產品,這種產品就跟餘額寶差不多,風險也比較低,利率在 4% 左右。

第三類是那些債券型的理財產品,比如說買一些企業債,或者說債券型基金的理財產品,那麼風險稍微有一些,利率是在 4% 到 5% 左右。

第四類是信托型的銀行理財產品,這種理財產品它投資的是一些信托項目,利率是在 5%-6% 左右。

第五類是一種叫結構型的銀行理財產品,這種產品的風險就需要考慮一下瞭,因為它的收益一般是和外匯匯率或者說股票指數等一些浮動投資來掛鉤的,所以它最終拿到手的收益也是浮動的。

跟股票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自然更低;但是如果跟國債、銀行存款等投資方式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更高。

而且,銀行理財產品內部也因類別存在不同高低的風險。理財產品一般分為三類:保本保收益的 " 保證收益型 " 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的風險低,但收益一般也低。二是保本不保收益的 " 保本浮動收益型 " 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的收益更高,但風險也有所增加;第三類是不保本、不保收益的 " 非保本浮動收益 " 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的收益最高,同時風險也最大。

一是重產品推銷,輕理財規劃。現在很多銀行的個人理財客戶經理扮演的不是理財規劃師的角色,而是銀行產品的高級推銷員。銀行一般會給每個客戶經理分配一定的產品銷售指標,且任務的完成與客戶經理的收入掛鉤。指標的壓力,使得客戶經理們必須想辦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銷售任務。

二是風險提示不足,蘊含潛在風險。銀行個人理財客戶經理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未來希望達成的財務目標,為客戶設計不同的投資組合,通過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然而,一方面由於銀行個人理財客戶經理主要來自銀行內部,運用不同類型的投資產品進行投資組合的能力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客戶經理背負著營銷指標,往往會盡力向客戶推薦當期銀行的主打產品,不能為客戶盡責提示風險。

三是局限於本行產品,對市場整體狀況不甚瞭解。客戶經理的專傢作用理應體現在合理引導客戶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投資組合,規避投資風險,達到投資理財的目的。一個好的客戶經理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把握市場大的發展方向,為客戶提出合理建議,而不應僅局限於向客戶推薦本行的產品,忽視市場環境的變化。

四是隻關註本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忽略瞭對其他行理財產品的認知。在個人理財業務咨詢服務中,客戶很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客戶經理獲得市場上相關產品或其他銀行產品的情況,但往往銀行的個人理財客戶經理隻能夠提供本銀行的產品,對於非本銀行或非本行代理的金融產品瞭解較少,這成為制約客戶充分瞭解個人理財產品綜合收益的一個瓶頸。

銀行

理財適合誰?

低風險承受能力、預期收益率高於定期存款、有一定風險識別能力的投資者。

銀行理財收益率一般略高於定期存款,在低風險級別的理財產品上,目前還沒有哪傢銀行發生過到期後沒有按預期承諾支付收益的事件發生。但前提是在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因此,投資者仍然需要具備相對應的風險識別能力。

銀行理財有哪些風險

預期收益 ≠ 實際收益

為瞭吸引客戶眼球,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會刻意誇大收益,而事實上,這個收益率隻是根據目前的情況預測出的收益,並不是實際收益,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

一般情況下,結構性理財產品達不到最高預期收益的情況較多,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而非結構性的理財產品則出現情況較少。在購買一款理財產品時,不要把預期收益率當成是實際收益率。

募集

期長,導致收益縮水

理財產品在發售時都會有募集期,時間從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在募集期,投資人的資金是沒有收益的,或者按照活期利率計息。

所以募集期越長,實際收益率就會越低。不少投資人在產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購買瞭,這就會導致收益被攤薄。

因此我們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提前計算好募集期限,不要盲目被表面上的收益率吸引。

銀行理財產品也有風險。一般人提到銀行理財產品,都會簡單的認為是保本、低風險的。但在資管新規出來後,禁止承諾保本保息,所以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有風險。許多人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產品背後隱藏的風險,盲目追求數字上的高收益。但是作為投資者一定要明白,銀行理財產品不是存款,是理財就有風險,需謹慎謹慎再謹慎。

被忽

悠買瞭其他產品

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買理財,賺取固定收益的,但被理財顧問一忽悠,莫名其妙地買成瞭保險。

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獲得保險金是不確定的,保險金隻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而由於保險實質上就不是銀行理財產品,銀行是肯定不會認賬的。

小貼士:銀行裡面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保險,保障功能極其微弱,就算是作為保險來買也不是特別劃算。所以,投資者購買時一定要仔細研讀產品說明書以及認購合同。

模糊

自發與代銷

銀行自己設計和推出的產品,由於其風控能力強、管理正規,一般具有保障性。但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並不都是自己發行的,銀行也有業績需求,除瞭自營還有代銷,這一點大小銀行都一樣。

很多銀行理財顧問在推銷理財產品時,總是不停地跟你宣傳這款產品的收益率多麼多麼高,強調銀行的信譽背書。但是他往往不會主動告訴你產品是銀行自營還是代銷的,避開瞭風險因素。

對於代銷產品,銀行隻拿業績提成,對產品盈虧多不負責任。因此,很多 " 飛單 " 案件都來自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

小貼士:凡是銀行理財產品,必有一個防偽編碼,放在產品的說明書、或者是合同裡。格式都是統一的:14 位編碼,大寫的 C 開頭,後面跟著 13 個數字。隻要在中國理財網搜索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如果合同裡沒有這個編碼,或者查不到,肯定就不是銀行理財。

混淆

產品投向

根據產品投資方向,可分成貨幣市場類產品 ( 投資於同業拆借、短期證券市場、債券衍生市場 ) 、資本市場類產品 ( 投資於股票、債券、基金 ) 、產業投資類產品 ( 投資於信貸資產類、股權投資類 ) 。

其風險排序基本與其投資的標的市場風險排序相近,單款產品的風險與投資的具體標的風險相關。其中比較常見發行的細類產品有 QDII(代客投資境外股票、債券)、銀信合作產品 ( 銀行與信托合作 ) 。

理財產品類型和結構的不同意味著產品的風險性不同,有些理財顧問不會跟你講清楚是投向債券、基金、信托、還是保險等,如果投向債券的話,是投向瞭國債、金融債、公司債還是企業債等。

市場利率大幅下降,股市跌宕起伏,2015 年以來很多金融領域都陷入資產配置荒,銀行也不例外。一些城商行運營及管理能力不佳,理財利潤逐漸受到擠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獲取高收益呢?那就是將理財資金投向高風險領域。

銀行理財資金大部分都投向瞭債券市場,一些銀行會將資產委托給其他金融機構打理,如券商、信托、基金公司等,而這些機構的投資策略會更加激進,委外資金加杠桿的現象非常嚴重。一旦出現像熔斷或者流動性問題,風險自然還是會傳遞到投資者。

小貼士:投資者要瞭解產品風險關鍵是要搞清楚產品的投向。此外,有些投資者一味對某款理財產品加大投資,甚至是單一投資,這是很大的投資誤區。事實上對於投資者而言,最好的降低風險的方式就是做好多元化的分散投資。

火眼建議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以及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將資金按一定比例在多種理財產品上進行分散。即使在分散後的單一品種之下,也要根據投資金額進行項目上的分配,這樣就可以把虧損控制在可控范圍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