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君說
已經到瞭 7 月,很多大學畢業生紛紛走入職場,但是在選工作的時候,橙子君發現一個現象,學生大多會隻考慮職業、薪酬,大公司、國企爭著去,而創業公司、民企卻鮮有問津。
的確,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但這種完全忽視個人能力、資歷的做法從長期來看是非常有害的。基於此,橙子君找到瞭一篇相關的文章,他引入瞭一個名詞 " 內職業發展 ",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文 | 晶美同學
經常在後臺看到粉絲們的各類職場問題,看得最多的就是以下三類:
" 老師,有人說第一份工作會決定以後的職業道路,那如果我選錯瞭第一份工作,是不是很危險啊?"
" 老師,我畢業將近三年換瞭兩份工作,上周剛離職,還沒想好下份工作幹什麼,怎麼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呢?"
" 手上有兩傢 offer。一傢 500 強外企,工作氛圍、開出的薪酬我還比較滿意,但聽說晉升比較難;另一傢是小型創業型企業,老板很看重這個崗位,發展空間比較大,也明確希望我能過去。兩傢各有優劣,我還比較猶豫,請問老師我該怎麼選?"
其實,以上這些問題的癥結,歸根到底,都是一個:隻知外職業發展,無視內職業發展。
內職業發展是個什麼鬼?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有兩部分:外職業發展和內職業發展。
外職業發展,代表著從事某種職業的時間、職位、薪酬等外顯因素的發展和變化。
內職業發展,則體現從事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能力、觀念等因素的發展和變化。
我們很容易看到一個人的外職業發展,所以我們傾向於,顯性地給自己定下 " 工作幾年做什麼崗位 " 這樣的目標,但殊不知這隻是果,內職業發展才是因。
Facebook 首席運營官謝莉 · 桑德伯格,歷任美國財政部官員、谷歌全球副總裁,在選擇去 Facebook 前,有人問已經名利雙收的桑德伯格:你為什麼要去為一個 23 歲的小孩兒工作?她的答案是,職業發展不再是傳統的爬梯子模式。
她在 2014 年,為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做演講時說:" 當你們從商學院畢業並開展事業時,要尋找機會、尋找成長、尋找影響力、尋找前景。調整崗位、降級、升級、離職都沒關系。要培養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完善一份簡歷。從自己的能力出發來評估一份工作,而不是關心別人給你的崗位等級。"
尤其在這個多變的社會,前些年流行打工皇帝、流行出國,這幾年流行創業,飄在上面的風口不停地換。不僅是大潮流,將來什麼崗位會消亡、什麼職業會產生,這些變動我們一概不知。
越不穩定,越沒什麼規劃可言。
在這種情況下,堅守著內職業發展,而不是所謂的 " 職業定位 ",可能更是正道。因為,從來就沒有什麼適合的工作,隻有自己能做的、喜歡做的事而已。
新入職場,以內職業發展為目標選擇工作
雖然沒做過詳細調查,但我相信 99% 的人可能都產生過逃離第一份工作的念頭。為什麼呢?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絕大多數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情況下選擇的。
中國的大學生經常被灌輸 " 先就業再擇業 " 的觀念,請問,這種情況下找到一份很理想的第一份工作,可能性有多大?
▍第二,剛入職場時,無論是能力還是經驗都不足,做不好、壓力大、挫折多,自然就會增加對這份工作的厭惡感。
以前在學校裡自認為很喜歡的職業,一旦真正從事後就會發現挫折連連,這才發現原來自己壓根就不是喜歡這個職業,隻是喜歡這個職業的光環而已。
因此,職場新人找工作或換工作時,切不要隻以自己喜好作為選擇工作的標準,因為這種低層次的喜好判斷,隻能讓你不斷地從當前工作中逃離,並給你借口:我隻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但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崗位是為你量身定制的。大學生就業難,年輕人職業適應力差,就是過於強調 " 匹配 " 而非修煉。
在職業生涯早期和中前期,尤其是尚未畢業的大學生,或是剛進入職場的新員工,一定要把對內職業發展的追求看得比外職業發展更重要。以內職業發展為目標,借助這份工作,好好積累自己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等。
這些可遷移能力積累好瞭,制定一個外顯的目標,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實施。最終,無論你愛上這份工作,還是最終選擇瞭另一條更好的出路,這段經歷都將給予你最大化的收益。
在如今多變的時代,還想要一步一個臺階地以崗位發展來規劃職業路徑?不太可能!因為不顯山漏水的內職業發展遠遠比依托於外在的外職業發展更重要。
對於新入職場的小夥伴,建議一定要以內職業發展為目標選擇工作,將選擇一份工作的落腳點放在,這份工作是否要求從業者,在職業能力上有不斷地提升
當內職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再也不會糾結如何選擇工作瞭,屆時請盡情享受內職業發展的成果,去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