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先回答 5 個問題

07-26

本文系融 360 專欄作者 " 於玖月 " 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 360 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普通中國式傢庭,資產的增長主要以節儉和積累為主。受長輩的影響,我們自小就缺少一種教育——財商教育。

相信大傢小時候收到的壓歲錢,都會以各種名目揣進父母的口袋,然後變成存折上的一串數字。知道錢可以儲蓄,但很少有孩子能意識到,錢是可以不斷增值的。

利用周末的時間讀完瞭越女的《從一無所有到財富自由》。作者從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財務知識入手,分享自己看待事物、金錢與世界的角度。y 用不同的例證告訴我們,普通人也是有機會實現財富自由的,在弄清楚下面 5 個問題之前。

應該給孩子買哪種保險?

身邊很多朋友已經做媽媽瞭。與上一代的教育不同,大傢已經有意識地,為寶寶選擇適合的保險。越女在《從一無所有到財富自由》書中介紹給孩子投保的建議:

1. 基本醫療保險。費用很便宜,且不會因為身體弱、得病率高就拒保。不管報銷幾次都能續保,保費也不會因為生病多或少、重或輕產生變化。性價比高。

2. 商業保險。在傢庭負擔得起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給孩子購買額外的商業保險。首選醫療險,再考慮重疾險。畢竟孩子得小病的概率,要遠高於得大病、重病的概率。註意閱讀合同中的返還機制。

要不要把壓歲錢 " 還給 " 孩子?

中國式父母,習慣於包辦一切。保證孩子遠離金錢,專心讀書。但正是這樣,孩子對金錢的認知、對數字的敏感度也在逐漸喪失。

洛克菲勒曾說過,"每個人處理金錢的方式,與他們擁有的數量無關,而是他們對金錢認知的結果。"

洛克菲勒在寫給小兒子的信中,提醒他花錢要有計劃,並克服花錢的欲望。但普遍中國式父母會直接扼殺孩子掌管金錢的天性。

試著與孩子溝通,給他提供對待壓歲錢處理的幾種選擇,相信他們會選擇正確的那個。即使選擇錯瞭,早些讓他們嘗嘗 " 坐吃山空 " 的代價豈不是更好?

要不要開始記賬?

我從大學畢業後開始記賬,幾經中斷。認為記賬除瞭證明花錢多寡外,別無意義。但看過這本書後,越女給我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

財富自由的最好路徑,是靠錢來生錢。在沒有開源能力前,仰仗每月的工資結餘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我們可以通過查看賬面上每筆支出的去向,更好的檢視工作、生活中哪些不必要的開銷。在合理分配的前提下,盡可能的為財富自由做 " 基礎建設 "。

被忽略的保險?

傢庭財產保險,簡稱傢財險。

我在大學暑假的時候,曾去傢鄉附近的景區做兼職導遊。因為相處愉快,暑假結束後,老板娘跟我預約瞭第二年的暑假兼職。但還沒等到第二年,就聽到瞭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老板娘傢的遊客服務中心發生瞭火災。所幸沒有人員傷亡,但對於財物的損失卻不可估量。

傢庭財產保險的投保范圍一般包括房屋及房屋裝修,衣服、臥具,傢具、燃氣用具、廚具、樂器、體育器械,傢用電器;附加險有盜竊、搶劫和金銀首飾、鈔票、債券保險以及第三者責任保險等。

對於已經有獨立住房的大多數人來說,是否購買傢財險也應列入傢庭理財規劃之中。

像北京這種一下雨就 " 看海 " 的城市,在給愛車繳納車損險的同時,仔細看看是否附加涉水險。

實際上,承保項目越多,繳納的保險金也越多。在合理選擇的同時,也要仔細閱讀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確認保障范圍。

" 傻瓜 " 式的投資方式?

2015 年股市從狂升到暴跌,當我們還在為及時抽身或是還未進場感到慶幸時,很多原本幸福的傢庭已經天翻地覆瞭。

相信很多人都把股票作為理財投資的一種方式。往往拿出資產的 60% 來博運氣,卻忽略瞭人性的弱點和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理財並非冒險,而是盡量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獲得自己滿意的收益。《從一無所有到財富自由》中提出,用時間打敗自己 " 弱智 " 的最好辦法——定投。

我身邊有位朋友在大盤跌到 3000 左右時,跟著每日大盤走向進行定投。在 10 個月之後全部贖回,年化收益率 9.6%。對於基金市場,年化收益率穩定在 6%~8% 之間,已實屬萬幸。

而我也受朋友啟發,從今年 3 月份,按照每月固定日、固定金開始定投。相比於股票市場一次性投入大量現金,這種投資方式大大縮短瞭個人時間,更易被常人接受。

在市場越低的時候,越能見到便宜貨。直到股市重新瘋狂上漲時,就可以出手止盈。定投要耐得住寂寞,給自己一個 5~10 年的投資規劃期。

記得,市場並不會和你作對,它隻會在你犯傻的時候懲罰你。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上,做好對現金的規劃。在關鍵點上,有匯聚各種現金流的能力;在不緊要的關口,有將現金流拆分出去,進行合理配置的魄力,這才是正確的理財方式。

作者:於玖月 微信號:holaseptember

有三種安全又賺錢的理財方式,關註:融 360 財秘,回復 " 靠譜 " 查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