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長中傢庭買保險最易掉的坑:" 雙十原則 "" 一張保單解決所有問題 "
保監會大力倡導 " 保險姓保 " 之後,我曾經多次抨擊的 " 大坑 " ——萬能險、分紅險,在市面上已經不再那麼泛濫。
不過,有句老話叫 " 買的不如賣的精 ",還有句話叫 " 長江後浪推前浪,保險新坑填舊坑 ",現在又有哪些保險 " 新坑 " 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呢?
01
第一個大坑,就是打著科學理財的旗號,把保險理財過程進行所謂數據化歸納的各種僵化結論,如保險行業的黃金原則,雙十原則。
這是一個影響瞭整整一代保險代理人的行銷話術,這個原則現在基本上和 " 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 " 這種投資話術一樣,變成瞭一種看似科學的隱性忽悠。
什麼是雙十原則?
就是所謂保費是自己收入的 10%,保額是自己收入的十倍。
為什麼我說這是隱性忽悠?
首先,保費預算絕不可能如此機械化。
舉兩個例子。
例 1: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一個傢庭年收入隻有 5 萬元,但負債很低,隻有 20 萬元的房貸。
對於這樣的傢庭,如果非要拿出收入的 10% 來購置一傢三口核心傢庭的保障,我敢說這傢人以後就要餓肚子瞭。
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大概 5%~6% 也就是 2000-3000 元,也能夠滿足一傢三口的完整保障需求瞭,這種機械的 10% 理論純粹就是為瞭忽悠成長中傢庭,制造恐怖氛圍。
例 2:一個傢庭,假定年收入 200 萬元。
傢庭的責任,其實並不會隨著傢庭收入的上升而同比增大。
有保險代理人說,保額應該是十倍的收入。對於這個傢庭,壽險保額根本沒必要達到 2000 萬元。
保額的需求是跟傢庭隱性負債掛鉤的,包括你的房貸,兒女的債務等等。這些責任根本不是跟自己的收入成正比的。事實上,需要買多少保額,真正需要遵循的原則是保障充足,足以覆蓋人生現實的負債和未來的責任即可。
比如說,孩子最多就是去哈佛讀完博士,你還能去月球讀書嗎?!而且像這樣的傢庭,不會無限的擁有負債。所以這樣的傢庭,如果遵循 10% 的原則用 20 萬元去購置保障,顯然就是被忽悠瞭。其實四口之傢,一年如果拿出七八萬元來買保障,每個人的醫療保額可以過千萬瞭,壽險和重疾也可以配得極為充足。
真正要付出多少保費的比例,我們比較推薦的是隨傢庭收入先升後降的比例曲線。它有一點像數學上的邏輯斯蒂增長模型 ( Logistic growth model ) ,又稱自我抑制性方程。這是我們根據數萬個傢庭的經驗數據,得到的核心傢庭最優保險預算曲線(見下圖,點開可看大圖)。
從上圖可以看到,對於年收入 30 萬元的核心傢庭(不算祖輩),一般的保費支出是 10% 左右;而年收入 12 萬左右的核心傢庭,保費支出不應超過 6%。
根據這個曲線,再結合保障需求,及匹配千變萬化的保險產品,最終的方案可能是無窮多種,而從中選擇出最優的配置,是一個類似阿爾法狗的工作,這也彰顯瞭量身定制的優勢。
跑題曬一下我們最新的智能保障系統——
下圖是我們做完保障規劃後,通過智能保障系統給客戶量身定制的最優方案,在數千個保險產品中作最優選擇,隻有機器能做到。這個傢庭的合理保費支出,占傢庭收入的 7.3%。根據上圖回測,這個傢庭的年收入約在 15 萬左右。
02
雙十原則還算小忽悠,現在又流行一個更具有表面科學性而且更大有來頭的中型忽悠,就是所謂的標準普爾核心傢庭配置建議—— 4321 原則。
很多盆友在後臺反映,說這是標準普爾根據全球白領給出的經驗配置。我去做瞭一些海外搜索,當然並沒有搜索到原文。姑且先當它是真的。
什麼叫 4321 配置?
就是一個傢庭的資產,10% 放在靈活的現金供日常開支,20% 去為傢庭購置保障,30% 放在增長性投資上,去投資各種股票,希望資產的高成長,40% 放在相對穩健型投資比如保本理財下面,來幫傢庭實現固定的目標,比如實現傢庭的養老金、教育金。
乍一聽,既完善又科學,但細想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
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年收入為 5 萬的低收入傢庭,假設如這個傢庭資產大概 50 萬,一定要把 10% 放在現金,這顯然是一種資源浪費。到底放多少,其實要根據傢庭的支出,以維持 3 個月到半年日常生活開支的現金即可。
至於 20% 放在保費的支出,顯然已經超高瞭,我們更加不多講。
重點分析後兩個比例。
根據我們的經驗,每一個傢庭應該按照優先次序,先按自己的傢庭目標來做配置,然後根據風險屬性,再看多少放在保本投資,多少放在相對激進的投資上,通過控制整體風險來達成目標。如果連這項工作都沒有完成,理論上你放在高風險投資上的資金應該是 0,不要說三成瞭。
所以,一個傢庭的最終 " 資產配置 " 應該是怎樣的,根本就是一個未知數。
中國關於中產階級的概念,橫跨各個領域,年收入 5 萬到年收入 500 萬都說自己是中產階級,那麼這個 4321 原則適合哪一類中產呢?!當然,這可能是標普根據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傢白領的平均水平做的一個經驗數據。假定是這樣,那麼機械化地把它引入進來,並不適合每個傢庭。
我們不反對用這種簡單的概念引發大傢對理財的思考,但以為按這個標準,理財就萬事大吉,你可能落入別人的銷售套路。
03
第三個坑," 一張保單解決所有問題 "。這是大部分保險公司最近在熱銷一種所謂的具有綜合功能的保險。以平某公司的少兒平某福,還有安某寶,太某的某佑人生,某平公司的另外一款重疾險為代表。
因為保監會說保險必須姓保,所以大部分保險公司又開始開發新產品。
" 一張保單解決所有問題 ",光是聽到這種宣傳語,大傢就應該把它當做一個坑來看待。
最近熱銷的是一張具有綜合功能的保單,如少兒平某福,其打中的就是傢長想一次性解決孩子所有保障問題的期許。
它們的特點是什麼?
首先的確真有保障,但低得可憐;
其次是保費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其三,提供的保障花裡胡哨,什麼都有一點。
這個產品是怎麼設計的呢?就是產品裡涉及的保障種類非常多,各種各樣的有的保障能加進去都加進去,但都不完善。比如說有重疾沒有輕癥,沒有豁免,沒有多次等等。真正的目的是用把保障多元化的障眼法,在不提高保障內涵的前提下,把保費提高。這和我多次強調的 " 買保險要買保障高保費低 " 的原則恰恰相反。
這樣做既合乎監管的標準,又能誆到高的保費,同時還可以繼續忽悠 " 一張保單解決所有問題 "。
我們今天高度互聯網 + 的社會,靈活度越高越好。我們應該將我們的需求拆解開來,迎合每一個需求制定解決方案,然後組合起一個綜合性的方案。這種量身定制出的保障方案一定是性價比最高的。
04
第四個坑是來自於現在各種各樣的行銷渠道,對客戶的健康狀況的忽悠。
保險公司賣保障這個過程,永遠存在一個張力:越不健康的人越願意去購買這個保障,反之保險公司越願意接受健康的人投保。這裡不涉及道德評判,我們純粹就商業動機來解讀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保險公司在運營時願意承擔的是怎樣的風險呢?當然願意承擔的是現在客戶是健康的,但是未來有可能變壞這種自然風險,這種風險是可以被定價的。
而已知現在已經有風險的,已經不健康的,這是無法被定價的。無法被定價的風險,會讓越來越多高風險標的(即投保人)參與進來,最終沖垮整個保險行業。
所以,利用客戶對身體的擔憂和身體的瑕疵來吸收業務,這成瞭行銷過程中一個隱性的坑。
拿現在非常非常常見的甲狀腺病變來說,某個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告訴我一個經驗數據,他們公司的某重疾險推出僅兩年時間,因為甲狀腺癌就賠掉瞭已收保費的三分之一。據後來的抽樣調查,大部分理賠都是因為客戶帶病投保,不實告知,明顯是受到不良營銷的引導。
現在很多公司都在探討,是否將對甲狀腺癌的保障從重疾中剔除。一旦連保監會同意瞭這個舉措,豈不是讓健康的人在投保時也不可能享受甲狀腺癌的保障瞭?
最終受傷害的將是整個保險行業,其實也是投保客戶。
商業有商業的規則,保險的規則就是:在身體相對不健康的時候,我們隻能對我們目前還處於健康的可承保的部分予以承保,這是天經地義的。任何違反這個原則來進行不良銷售的,實際上都在給你挖坑。
說到最後,各種各樣的坑變著花樣紛繁復雜地向我們湧來,怎麼辦?答案其實隻有一個——所有的癥結不在於產品,更加不在於銷售的忽悠,而在於你對自己到底有多瞭解。
隻有清楚瞭解地自己的狀況,包括收入、需求、健康情況,尋找一個量身定制的綜合性保障方案,然後在全品系的保障解決產品中進行最優的匹配。
完成瞭這樣一個可能是需要一個中央處理器才能完成的配置過程,才能找到真正完整的解決方案,才能讓你在 " 避坑大戰 " 中保持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