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一段時間以來," 大吉大利,晚上吃雞 ",成為瞭網絡流行詞。該詞最早來源於電影《決勝 21 點》,隨後因遊戲《絕地求生:大逃殺》而火遍網絡。當玩傢在遊戲裡獲得第一名的時候,就會有一段臺詞出現:" 大吉大利,晚上吃雞 ",所以 " 吃雞 " 即指玩傢在《絕地求生:大逃殺》中取得第一。因此," 吃雞 " 是每個絕地求生玩傢很渴望、但又很難實現的事。而本文,則是要說一下中國歷史上關於吃雞的那些事。
要想吃雞,第一條件肯定是首先要有雞。傢雞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世界各地說法並不一致,傳統說法認為,傢雞約 4000 年前起源於印度。考古專傢對在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古遺址內發現的雞骨研究鑒定後,將世界傢雞馴養史提前到 8000 年前,或許這裡才是傢雞起源地(因此所謂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的問題其實不是問題,因為肯定是先有蛋,後有雞)。
既然養雞瞭,肯定就有吃雞的事情。《周禮 · 春官》 :" 掌共 ( 供 ) 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賜;凡國之大賓客,會同軍旅喪紀,亦如之;凡國事為期,則告以時。" 在發明原始的計時方法以前,雞是報時的工具。而在周朝早年,雞也是一種珍貴的祭品。
到瞭春秋時代,平民裡隻有老人才能吃得起雞肉。《孟子 · 盡心上》說:" 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論語裡也有:" 殺雞為黍而食之。" 而《越絕書》 :" 婁門外雞坡墟,故吳王所蓄雞,使李保養之,去縣二十裡。" 說明春秋時代已經有大規模的養雞場。而大規模的養雞場的出現,實現人人吃雞有著重要的意義。
然而,對於秦漢時期的平民來說,吃雞依然是一件辛苦的事。根據《秦漢商品經濟與農民生活消費的變化》可知秦漢五口之傢一年總收入為 11200 錢,扣取口糧、衣著、賦稅、醫藥等各種支出後,剩下 1025 錢。在秦漢四百餘年間,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傢貲標準,一般而言,漢代中等農戶的傢貲在四萬到十萬,富農的傢貲在十萬以上,而貧農的傢貲不滿萬錢。根據《漢代西北邊地物價述略》可知漢代一隻雞為 36 錢,對於秦漢五口之傢來說,他們一年的餘錢隻能購買 28 隻雞。而漢代書佐每月隻有 360 錢收入,整個月的工資拿去吃雞,也隻能 10 隻。
對於秦漢普通人來說,吃雞是一件難得的事,隻能在重大節日才能吃雞。即使考慮自己養雞或拿糧食換雞,吃雞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當然,《漢代物價新探》的研究表明,漢代時的肉(豬牛羊狗)價為 6~10 錢或 1.5~2 鬥糧一斤肉。所以漢代人經常吃肉不是問題,但經常吃雞那就隻有土豪瞭才行瞭。
如果如果你穿越到瞭漢代,又非常想吃雞,那麼選擇去當兵是很好的選擇。漢朝非常重視軍隊的夥食,漢朝軍隊會免費供給士卒各種食物,其中就包括瞭雞肉。漢代士卒每個月都會領到足夠整個月食用的主食以及配套的副食,包括食鹽、蔬菜、肉食及酒。居延漢簡就記載著漢軍食用雞肉的記載:最凡雞九十枚。
在此後,隨著生產力和養雞技術的發展,雞越來越成為農傢必養的傢禽,傢中有雞說明農傢糧食豐足。唐朝的孟浩然," 古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傢 "、宋朝的陸遊," 莫笑農傢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 都用詩歌贊美瞭農傢的豐足,以及表明以雞肉待客是中國人交往的一個重要環節。吃雞是標準的中國農莊式待客之道。
而在宋朝,吃雞已經是普遍而輕松的事。由《宋人生活水平及幣值考察》可知宋朝平民日收入約 100 文,而在宋朝維持一個人生命的最低生活費用為 20 文到 30 文。《宋代牲畜價格考》可知一隻雞 70 文,而在南宋初,一隻司晨打鳴的公雞為 300 文錢。宋朝人吃雞是比漢朝人要容易得多。宋朝平民的日收入足夠買一隻雞,三天的收入足夠買到一隻司晨打鳴的公雞。所以與漢朝人相比,宋朝人吃雞更加容易,平民天天吃雞不是夢。
而在明朝吃雞,也可以成為日常。由《明萬歷年間北京的物價和工資》可知明朝一隻雞的價格為 0.03 兩到 0.07 兩,其中 0.05 兩的雞被標記為 " 大雞 "。萬歷年間北京的一個普通勞動者,從事的非技術性工作為 0.04 兩,某些勞動強度較高的工種可達 0.05 兩,而具有專門技術的工匠,日薪約為 0.07 兩。明朝萬歷年間的北京人的日收入能做到購買一隻雞,但是明朝人不可能一天購買一隻雞而不購買其他食物。因此對於明朝人來說,天天吃雞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不過天天吃鴨倒是沒有問題。
綜合來看,在春秋時代時,平民裡隻有老人才能吃雞。到秦漢時期,除瞭軍人,吃雞對於平民來說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而在經濟發達的唐宋,稍微富裕並舍得花錢的平民天天吃雞不是夢。對於明朝平民來說,吃雞不算太難,但天天吃雞有點難,相比之下,天天吃鴨倒是更容易做到的事。
可見,在古代吃雞並沒有很多人猜測的那麼難,或許天天吃雞不太現實,但是每周吃雞也是很普遍的。而到瞭遊戲中,有些技術差的玩傢幾十小時都沒能 " 吃雞 "。今天 " 吃雞 " 可比在古代吃雞難多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