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時不能控制的發汗,但是睡醒瞭就沒有,這就是我們通常認知的盜汗。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出現盜汗癥狀,出現這些癥狀後又該如何調理呢?
中醫如何解說盜汗
從中醫觀點來看,夜間盜汗有可能是氣虛或陰虛造成,如果是氣虛引起的盜汗,一般是血管擴張功能不好,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來調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盜汗,心悸少寐,宜補血養心,以歸脾湯加減方來治療;
如果是陰虛體質引起,身體出現燥熱癥,也會有盜汗現象,此時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來改善。此外,陰虛火旺的盜汗,五心煩熱,宜滋陰降火,用之以當歸六黃湯加減方,但建議由醫生鑒別診斷後,再服藥改善。
盜汗分為兩種,一種屬生理性的,一種屬病理性的。現代醫學認為,小兒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屬生理現象。另一種指入睡後出汗,醒後即止,多屬虛勞之癥,尤以陰虛者多見。中醫的說法是 " 陰虛則盜汗 "," 陽虛則自汗 "。
臨床也有因陰虛而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由血瘀而致水濕內停的血瘀與水濕並見等,鑒別時更需詳審,所以又細分為:陰虛盜汗、陽虛盜汗、氣虛盜汗、血瘀盜汗、血虛盜汗、濕阻盜汗、外感盜汗。
中醫治療盜汗的方法
治療以養陰清熱、使熱內消為主,可選用當歸六黃湯、麥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方藥。配伍多用生地、麥冬、地骨皮、桑葉等藥,如熱過重可加黃連,汗出量多加龍骨、牡蠣、生黃芪等。盜汗還可能與陰陽失調、表虛受風有關,癥見汗出怕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苔白,脈緩,治療以調和營衛為法,方用桂枝湯等。也有因情志不舒、過食辛辣肥厚、素體濕熱偏盛等引起的肝火、濕熱鬱蒸型盜汗,癥見全身出熱汗、汗液易黏、面赤烘熱、煩燥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弦數;治療以清肝泄熱,化濕和營為法,方用龍膽瀉肝湯等加減。因此盜汗不可妄補,應辨證論治,當清則清。
治療盜汗的三個藥膳方
龍眼人參飲:取龍眼肉 30 克、人參 6 克、冰糖 30 克。先將龍眼肉洗凈,人參切薄片,然後與冰糖共放碗內,加水適量,置蒸鍋內蒸一小時左右,取出後待涼即可食用,一天內分 2 次吃完,每天一劑,適宜於氣虛盜汗者。
銀耳紅棗湯:取銀耳 30 克、紅棗 20 克、冰糖適量。先將銀耳用溫水泡發,除去蒂頭,洗凈後撕成小塊。紅棗洗凈撕開。二味藥共入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慢煨至銀耳、紅棗料熟,放入冰糖溶化調勻,即可出鍋食用,每劑分 2 次食完,適宜於陰虛盜汗者。
參苓粥:取人參 10 克,白茯苓 20 克,生薑 10 克,粳米 100 克,食鹽、味精適量。先將人參、茯苓、生薑加適量水煎熬後,去汁取渣待用,然後將粳米淘洗幹凈,下入藥汁內用小火煮粥。煮至粥熟時加入食鹽、味精調勻,空腹分 2 次食用,每天一劑,適宜於氣虛盜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