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膜炎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疾病,也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在孩子得病後,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特別是要及時的檢查,做好治療的相關工作。
小兒腦膜炎分類
1、結核性腦脊髓軟硬腦膜炎型:簡稱Ⅳ型,可由腦底腦膜炎或腦膜腦炎型在治療過程中轉變而來,也可一開始發病即為本型。炎癥病變不僅限於腦膜,且蔓延到脊髓膜及脊髓,除腦及腦膜炎癥狀較明顯外,常見神經根癥狀及脊髓受損癥狀,還會出現脊髓損害和蛛網膜下腔梗阻征象,如肢體癱瘓、大小便障礙等。腦脊液初壓和末壓相差很大,蛋白升高明顯。本型病程長,腦脊液恢復更慢,臨床恢復慢,常遺留截癱等後遺癥。
2、腦底腦膜炎型:簡稱Ⅱ型,是常見的病型,腦膜刺激癥狀和顱神經損害表現較典型,病變主要位於顱底,纖維蛋白滲出物可較彌散,見於視交叉附近,可波及腦幹、小腦、大腦外側裂,包圍壓迫腦神經,腦膜彌漫充血,可有粟粒結節。可有程度不等的顱壓高及腦積水癥狀,但多無腦局灶性癥狀。腦脊液呈典型結核性炎癥改變。腦膜刺激征和腦脊液的恢復較慢,病程有時呈遷延性。需要堅持治療。
3、腦膜腦炎型:簡稱Ⅲ型,病變不僅在腦膜,而且蔓延到腦實質,可見腦實質充血或出血,發生血管病變如閉塞性動脈內膜炎時可見到腦軟化壞死,並可引起局灶性病狀。除有腦膜刺激征及顱神經損害表現外,腦實質損害征象明顯,顱壓增高及腦積水癥狀十分顯著。有典型腦脊液改變。病變在脈絡叢或腦室管膜,則可引起腦室管膜炎。炎癥可波及間腦,則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炎癥如蔓延到延髓或延髓受壓時可出現迷走神經綜合征而導致迅速死亡。本型腦脊液變化顯著,常有相對的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病程長,即使臨床恢復,常留有後遺癥,預後較差。
4、漿液型:又稱Ⅰ型或反應型、過敏型,其病理特點為漿液滲出物隻局限於腦底部視交叉附近,病情較輕,腦膜刺激征及顱神經損害不明顯,腦脊液改變輕微,外觀透明,細胞數輕度升高,氯化物偏低或正常,蛋白和糖改變不明顯。多在急性粟粒型肺結核或原發結核活動期經腰椎穿刺檢查而發現,經治療後腦脊液變化很快恢復。
小兒腦膜炎癥狀
1、高燒(40 ℃)、頸部僵硬、嚴重頭痛、食欲不振、意識不清、嘔吐、抽搐、倦怠、思睡、對光敏感、小血斑於皮、皮膚疹 { 由其在腋下、手、腳部位 },這些腦膜炎的癥狀,和感冒癥狀雷同,常是引起誤診的原因。癥狀的變化可能會在一至兩天發生,有些在數小時後即危及生命。
2、在嬰兒及新生兒,高燒、頭痛、頸部僵硬並非其典型的癥狀,有時反而出現低溫的情形。這群病人出現的癥狀有:尖銳且持續的哭聲、不尋常的思睡、食欲很差、非常敏感、有些其囪門有膨脹的情形出現。
3、以上的癥狀或許會出現,也可能不會,但是會顯示隱伏性的癥狀,如意識不清、遲鈍。
4、嚴重的細菌性腦膜炎也會有休克、昏迷或抽搐 { 類似癲癇 } 癥狀產生。
小兒腦膜炎檢查
1、血象:急性期周圍血象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可出現不成熟細胞。
2、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渾濁、膿樣,白細胞計數在 1000~10000/mm [ 3 ] ,少數病例更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可占白細胞總數的 90% 以上。有時膿細胞集積呈塊狀物此時塗片及致病菌培養多呈陽性。偶有首次腰穿正常,數小時後復查變為膿性。蛋白升高,可達 1.0g/L 以上糖含量降低,通常低於 2.2mmol/L,氯化物含量亦降低,免疫球蛋白 IgM 和 IgG 明顯增高。
3、細菌抗原測定:常用的方法有聚合酶鏈反應、對流免疫電泳法、乳膠凝集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放射免疫法等。
4、其他選擇性的檢查:包括血常規、血電解質、血糖、尿素氮、尿常規。
5、X 線攝片檢查:化膿性腦膜炎患者胸片特別重要,可發現肺炎病灶或膿腫。顱腦和鼻竇平片可發現顱骨骨髓炎,鼻旁竇炎、乳突炎,但以上病變的 CT 檢查更清楚。
6、CT、MRI 檢查:病變早期 CT 或顱腦 MRI 檢查可正常。有神經系統並發癥時可見腦室擴大、腦溝變窄、腦腫脹腦移位等異常表現。並可發現室管膜炎、硬膜下積液及局限性腦膿腫。增強 MRI 掃描對診斷腦膜炎比增強 CT 掃描敏感增強。MRI 掃描時能顯示腦膜滲出和皮質反應。采取合適的技術條件,能顯示靜脈閉塞和相應部位的梗死。
小兒腦膜炎鑒別診斷
1、化膿性腦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為嗜血流感桿菌腦膜炎。
2、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主要是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膜腦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與結腦混淆,其中散發的病毒腦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鑒別。
3、新型隱球菌腦膜腦炎其臨床表現、慢性病程及腦脊液改變可酷似結腦,但病程更長,可伴自發緩解。慢性進行性顱壓高癥狀比較突出,與腦膜炎其他表現不平等。本病在小鍺較少見故易誤診為結腦。
4、腦膿腫腦膿腫患兒多有中耳炎或頭部外傷史,有時繼發於膿毒敗血癥。常伴先天性心臟病。腦膿腫患兒除腦膜炎及顱壓高癥狀外,往往有局灶性腦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