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 OPPO 們聯合起來才不是為瞭打倒微信!

03-21

早幾天前,CSDN 曾發佈瞭關於國產手機廠商們聯合起來組織快應用標準的文章,今天,小米、中興、華為、金立、聯想、魅族、努比亞、OPPO、vivo、一加,這十大國產手機廠商 VP 級別高管代表,正式聚在一起開瞭個會,並最終推出瞭快應用標準即時應用生態聯盟。

這對於當前整個 Android 生態、開發者以及用戶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十大手機廠商果真是為瞭圍剿微信小程序?帶著種種疑問,CSDN 特別請教瞭近一年來全程推動並深度參與其中的 HTML5 產業專傢、DCloud CEO 王安,為我們帶來瞭來自於內行對於快應用的深度解讀。

3 月 20 日,中國大飯店,國內十傢手機廠商:小米、華為、OPPO、vivo、魅族、金立、中興、努比亞、聯想、一加,正式宣佈成立快應用聯盟,推出快應用。

上千名開發者在現場見證瞭這一歷史時刻。

如果說微信小程序是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開幕,那麼快應用就是坐實移動互聯網下半場方向的重要裡程碑。

快應用,貌似可以簡單理解為:操作系統的小程序。其實又絕對沒這麼簡單。

那麼到底什麼是快應用,又有什麼樣的機會,筆者作為一直參與其中的實踐者,將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大傢。

Let's begin!

微信小程序,經歷瞭起起伏伏,目前已經擺脫瞭質疑,1.7 億的日活,58 萬個應用,成功地教育瞭開發者和用戶,驗證瞭這個模式的價值。

反正 Google 進不來中國,中國的 Android 手機廠商也希望擁有自主的應用生態,既然小程序模式趟通,何不自己也來一個快應用呢。

但沒有一個手機廠商擁有獨自挑起生態建設的能力,小米之前搞瞭直達服務,響應者寥寥。

在過去近 1 年的時間裡,國內手機廠商們反復開會磋商,最終形成瞭目前的合作模型,大傢組建快應用聯盟,統一開發規范,開發者按快應用規范開發的應用,可以在聯盟手機廠商中兼容發行。

有人說手機廠商聯合對抗騰訊,並認為仍然難以和騰訊掰手腕。其實快應用聯盟的願景並不是對抗騰訊。中國的手機廠商需要一個自控的應用生態,而非開放的 Android 生態。在 iOS 上應用發行是 Apple 壟斷的,雖然中國的手機廠商享受到瞭 Android 開放的益處,但一直無法像 Apple 那樣把控整個應用生態,已經在國際上有顯赫地位的中國手機廠商希望再進一步。去 Android 化不敢輕易提,但把大部分應用變成快應用,並自主控制這個二級應用生態,正是手機廠商的戰略。所以很清楚的一點是,用戶無法像自主安裝 apk 文件那樣自主安裝快應用。目前三方應用商店和線下預裝等業務的收入,要被手機廠商收割。

所以當快應用和微信小程序共同出現後,雖然彼此會有競爭,但並不存在誰勝誰敗的說法,它們一起吃掉的,是曾經開放的原生應用的市場。

快應用作為後來者,必須找到比微信小程序更具優勢的特點,快應用也確實有更多優勢:

留存好:微信小程序一個很大的痛點是,二次使用不方便。這導致小程序留存低、進而用戶 ARPU 值低。而手機廠商的快應用,可以直接在手機桌面安裝圖標。另外很多手機廠商其實已經把微信在安卓桌面創建快捷方式的權限默認禁用瞭。

入口方便:微信小程序雖然有很多特色場景,但微信畢竟是社交為主的應用,很多方便的入口並不能為小程序所用。但手機廠商在其應用商店、瀏覽器、搜索、短信卡片等多處可以導流應用服務的入口均開放給瞭快應用。

性能好:微信小程序是 WebView 渲染的界面,快應用是 Native 渲染的界面,再加上 ROM 優化和硬件資源的扶持,快應用的運行性能更高於小程序。

這些優勢,確實是微信這個 "App" 所難以企及的。當然目前快應用的完善度遠不如微信小程序,但假以時日,微信小程序很可能被壓縮到部分特色場景中。

實際上微信小程序成功後,所有業內有點體量的公司,都已經或即將進入 " 動態 App" 市場。

除瞭騰訊和這 9 傢手機廠商之外,支付寶已經上線瞭小程序,百度在本季度也會發佈自己的小程序,360、中移動及其他數傢手機廠商上線瞭流應用。

所有這些,被統稱為 " 動態 App"。

也就是即點即用的、比 HTML5 體驗更好的、可直達內容頁面的、具有離線能力的應用,統稱 " 動態 App"。(不含輕應用、WebApp,這些在線網頁體驗不夠好,也不具有完善的離線能力。)

動態 App 產業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這意味著什麼?

1. 小程序 1 年內日活從 0 增長到 1.7 億,整個動態 App 市場今年預計能增長到 4 億日活。

如此巨大的紅利,會誕生非常多機會。如果說移動互聯網上半場紅利殆盡,那麼當下開發者就面臨著近年來最大的流量紅利。

2. 以往應用生態的主流是原生,因為原生是所有發行渠道都支持的模式。但當所有主流渠道都支持動態 App 後,動態 App 也變成瞭主流。

這意味著開發者需要重新思考原生應用和動態 App 的關系瞭。

我們來梳理下原生 App 和動態 App 的區別:

在當前的主流設備上,動態 App 的性能已足以滿足用戶需求,性能不是問題。

從功能角度,原生 App 畢竟可以調用手機的所有 API,動態 App 是不全的,流應用和微信小程序的 API 比較全,快應用的 API 目前還很少,會有一些需求無法實現。

但隨著快應用的發展補足,可以做到常用應用服務的需求都可以滿足。

也就是大部分常用應用服務,是可以通過動態 App 承載的。

而動態 App,又具有即點即用、保有或刪除都便利、高激活率、直達內容的特點,那麼用戶肯定會更喜歡動態 App 的版本。

當用戶在應用市場搜到 2 個競品 App,功能體驗完全一樣,但一個是 " 下載 " 按鈕,一個是 " 秒開 " 按鈕,那麼流量肯定會傾斜到可 " 秒開 " 的動態 App 上。

補充說明下高激活率和直達內容這 2 個特點:

高激活率:

原生 App 從下載到安裝到激活,大概需要十幾秒,業內平均激活率為 40%。也就是 100 個下載,對應 40 個激活。

開發商買流量時,一個下載(稱為 CPD),成本約 5 元。那麼一個激活(稱為 CPA),成本就變成瞭 5/0.4=12.5 元。12.5 元一個激活用戶很貴,導致移動互聯網流量過於向寡頭集中。

而動態 App 即點即用,激活率幾乎為 100%,CPA=CPD。也就是模式的變化,會增加 60% 的激活用戶,降低 60% 的 CPA 成本。這對開發者來講是大大的福音。

直達內容:

原生 App 是孤島,應用安裝後,自己可以定義 Deeplink,讓外部跳轉到應用的指定頁面。

但這並不是內容直達。

什麼是真正的內容直達,看這個。

用戶搜索一個 IP:" 你好舊時光 ",可以在各種視頻、評論、電子書、漫畫等 App 內搜索到這個應用的內容,然後點擊就秒開這個快應用並直達到相應界面,不管這個應用是否曾安裝過。這種體驗遠超過傳統 Web 搜索。

看圖是看不出來這速度的震撼程度的,可以親自下載一個到手機上體驗下 ( http://m3w.cn ) 。

內容外露,是近期熱點課題,應用寶已經全部改版為通過內容來帶動應用發行。

其實用戶真正需要的就是內容和服務,以後用戶將可以更方便的快捷觸達自己需要的內容和服務,而無需下載幾十 M 的原生 App。

可以確定,在適合動態 App 的領域,用戶將更喜歡用方便的動態 App。

那麼自然,也會有一批應用不適合動態 App,包括:

本身就是平臺級 App,不會再依附一個平臺。比如微信、QQ、支付寶、手機百度等;

底層工具,比如安全工具、地圖、瀏覽器、應用商店等。

其他的內容和服務,不管是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書聞影音,更適合的是動態 App。

這個情況和 PC 類似,在 PC 上,我們有部分基礎工具也是安裝客戶端的,但多數內容和服務,是通過瀏覽器完成的。

隨著各大廠商陸續發佈動態 App,對於開發者,擁抱動態 App 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無非是怎麼一個擁抱的方法。

繼續展開,想把握好這個趨勢也不是很容易。

目前的動態 App,存在嚴重的碎片化問題。

微信、阿裡、百度的開發規范有相似之處,但並不相同。很多與業務相關的比如支付、登陸仍然是不同的 API。

快應用雖然也是 tag 和 js,但它不運行在 WebView 下,語法是手機廠商聯盟自己定的,和其他傢也完全不同。

另外快應用聯盟裡各手機廠商的引擎是自己做的,雖說統一規范,但其實兼容性問題還是存在的。你在華為的手機上開發,看著沒問題,但再發到小米手機上可能界面就變形瞭。

此外還有 HTML5 中國產業聯盟的流應用,這個聯盟是工信部旗下的,標準和以上各傢都不同。360、中移動支持的流應用就是這個標準。

這麼多渠道,這麼多兼容性問題,那開發者到底要開發和維護多少個版本?

所謂有痛點就會有創業公司沖上來。筆者公司開源的 UniApp 框架即是如此,開發一次,自動編譯為不同的動態 App 版本,發行到所有渠道。還提供瞭打包為 Android APK 和 iOS 原生包的免費工具,這樣對於創業團隊,連原生 App 的開發都省下瞭。

那麼,已經開發過小程序的開發者,是否有辦法把代碼轉換到其他平臺?答案是存在的。

通過 HbuilderX(快應用開發 IDE)的轉換工具,可以把你已經開發的微信小程序,快速轉換一個版本出來,發佈到其他動態 App 渠道或者打包為原生 App。有小程序的開發者不妨試試,快速生成一個快應用版本。

如果你作為渠道,也想搞搞自己的動態 App,推薦加入到 HTML5 中國產業聯盟,這個聯盟是工信部下屬的開放組織。

技術永遠是向著讓用戶更方便,讓成本更低的方向發展的。

在原生 App 主宰移動互聯網 8 年後,動態 App 終於接過大旗,給用戶帶來更多便利,隨時隨地方便享受服務和內容。

移動互聯網的上半場結束,用戶流量紅利枯竭。已經沒什麼新玩法,新玩傢起步困難重重。

動態 App 是一場重新洗牌,下半場的船票,拿不拿得住,就看各位開發者當下的決策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