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滅餓除滴 ",美團外賣渠道部剛在年會上把開戰的口號喊出來,美團打車業務已經在上海向滴滴開瞭第二槍:3 月 21 日,美團打車上海站正式上線。
這僅僅是美團打車落地的第二個城市。去年 12 月底,美團在南京測試運營打車業務十一個月後開始擴張,開通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溫州和廈門。但北京業務隨後擱淺—— 美團被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因為缺乏運營資質開展約談 。隨後美團在 上海取得 《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大張旗鼓落地。
從企業申報信息來看 ,美團打車在上海的運營實體屬於上海路團信息科技公司,在去年七月份的變更中增加瞭出租汽車經營(網絡預約出租車客運)的經營范圍變更。
早前官方還 " 別有用心 " 推出瞭一個 報名網頁 ,上面的口號是 " 何時開通你說瞭算 "。昨日果然放出一則應景的頁面——美團上海已完成前 20 萬乘客 " 聲援 "。這背後牽扯到美團打車城市落地的 " 潛規則 " ——一個城市用戶報名滿 20 萬人即開站,而這前 20 萬名乘客註冊可以拿到打車券,前 5 萬名司機則可以享受零抽成。
作為擼羊毛的老手,筆者早早就註冊並如願領到瞭前 5 單優惠的抵扣券(和出租車 5 塊錢優惠券),開 啟瞭首日開通後的體驗之旅。
試過幾單後,最強的感受是——輕,流行的英語口語表達是 LITE。這種輕松或者說輕靈感,有一些是來自新生事物刺激,而另一些就實打實得體現在瞭產品端的整體的感官和服務的流程體驗上。下面具體給大夥兒說說:
這種輕也來自 APP 的大小,在筆者將它從蘋果商店下載的時候就留意到速度相當之快,仔細審查下發現安裝包大小在 70mb,對比滴滴出行 185mb 的容量不止減小瞭一半——當然我們不排除這其中有平臺剛上線業務較為單一的因素。
這種輕還來自使用的流程體驗,註冊完手機號碼後(也可以通過綁定 QQ、微信賬戶)很奇怪得並沒有強制要註冊者立即綁定付款工具,在下車時候才會提醒乘客選擇支付選項,隨後給你跳轉到不同的工具,以及你還可以進行下一步如開通微信免密支付的驗證等。另外值得註意下面這張圖,被折疊的一大常用支付工具是什麼應該不難猜到吧?
當然,你很難要求一個新的打車平臺在這個已經被 Uber 幾乎完美塑型的標準化流程裡再搞出這樣那樣的 " 花頭 ",但一些細節還是能看出美團打車的別致用心:比如用車時候可以進行兩項多選,即同時呼叫出租車和平臺合作的私傢車業務,就看誰先來。這一鍵的差別可以方便不少人在著急用車時候的體驗優化。
這裡筆者要給以上設計送出好評。
當然,評價體驗好壞還離不開另一個群體:司機。筆者有幸,早上發車的第一單是一位女司機 " 前來接駕 ",她今天已經在美團上做瞭 6 單瞭。當筆者問她感覺新平臺什麼區別的時候?她點點頭稱贊這個平臺一上午做下來還 " 蠻好用的 "。還不等筆者抱著職業病迫不及待追問她哪裡好用時,她就自己搶白說:
" 而且我感覺是它對司機比較公平,不像是之前做滴滴的時候。我早高峰在某 CBD,周圍明明都是好多舉著手機等車的人,系統就給我發到三公裡之外的預約單子,我後來就幹脆把賬號讓老公做瞭。而今天基本上叫到車的人都在我很近的地方,不用特地繞預遠單。"
她看我饒有興致,還給筆者普及瞭一個名詞," 在我們網約車司機群裡,這種舍近求遠的單子叫掃單,就是性價比差的單子,好的單子一般會讓給那些特別照顧的司機。" 根據筆者向司機瞭解到的信息,滴滴對於司機確實存在一套復雜的排名系統,其中涉及到瞭接單量,好評度以及是否和平臺簽約等條件,這些題外話我們姑且另開一篇細聊。
另一位今天接瞭第 3 單的季師傅對筆者發表的看法是," 這個平臺剛出來,今天我是和滴滴一起開著使用。給滴滴設置瞭定時預約,接你的這個點正好剛剛滴滴那邊下線。美團的補貼還是不錯的,乘客我知道是每單有十幾塊,司機是第一單 10 塊,第二單 8 塊,第三單 6 塊這樣循環下來,獎勵還挺刺激的。而且暫時不抽傭金,但現在因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現在單子還比較少。"
昨日有媒體爆料:美團打車更新瞭一則名為 " 上海開城無憂保障獎 ",日期從 3 月 21 日起,要求司機每天至少完成 10 單,且早上 6 點到晚上 12 點之間保證至少 10 小時在線,連續考核 6 天,取消訂單最多十單,不刷單,不作弊,考核通過,就能獲得如下優惠:每天 ( 收入 ) 不足 600 元,美團打車給補足到 600 元,超過 600 元,則再多獎勵 200 元。此前,美團打車向司機端開放的註冊優惠還包括,前 5 萬名完成註冊並成功通過審核的司機,在開通 3 個月期間享受免抽成特權(滴滴為每單五分之一傭金)。
筆者在聊天中發現,幾位司機都是從滴滴那邊轉過來的老司機瞭," 我老公做滴滴的嗎,他圈裡的消息早就推送瞭美團這個打車,所以早就告訴我瞭。" 司機王女士說。
從筆者的體驗和司機的反饋來看,美團打車在上海 " 首戰告捷 ",即便多少有些 " 新人總比舊人美 " 的,但都是用戶的真實感受。
至於補貼會不會按照 " 套路 " 逐步縮減,消費者目前看似美好的體驗會不會因為沒瞭 " 羊毛 " 而破滅,Uber 當年革命式用車體驗是否重現榮光,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筆者隻能說,按照市場競爭的常識,從促進網約車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競爭是值得被期待的。
美團打車撒錢攻入魔都第一天 司機:刺激的感覺又回來瞭最先出現在動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