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當真要自建快遞?

03-13

今天聊一個最近非常熱的話題——網傳(工商註冊信息實際上也已證實瞭)菜鳥成立瞭一傢叫 " 喵遞 " 的宅配公司,百分百控股,法人代表同時也是菜鳥全國城市配送物流體系的負責人。

菜鳥這是要親自操盤、自建快遞公司瞭?不少人紛紛猜測這是菜鳥將整合現有的落地配公司,從而自建落地配物流來對標京東。

這種猜測的可信度有多高?畢竟自馬雲以下,阿裡巴巴和菜鳥都一再強調自身隻做物流平臺,為什麼會突然轉身去做物流公司呢?

在老鬼看來,傳統快遞這塊奶酪阿裡是不會動的。當然瞭,對於 " 喵遞 " 引發的猜測,菜鳥也進行瞭回應—— " 喵遞 " 隻是菜鳥旗下眾多的子公司之一,方向是做智能配送技術,沒有過度解讀的空間。

其實 " 喵遞 " 是什麼公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菜鳥是如何看待平臺和自建物流這兩種模式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1

菜鳥的本質還是平臺網絡,不會舍本逐末

2013 年菜鳥成立,馬雲說這是他的最後一個夢想,是一個理想主義項目。為什麼 " 理想主義 ",因為菜鳥的目標太瘋狂——全國 24 小時、全球 72 小時可達。

怎麼實現這個目標?要知道五年前,中國快遞的遞送效率並不高,平均投遞時間長達 4 天。另一方面,市場主體和格已經成型並趨穩,順豐和 " 三通一達 " 的規模效應也開始顯現,江湖地位與日俱增。

在這種格局和趨勢下,成立一傢新的物流公司不是不可以,但遠不是菜鳥的最佳選項。阿裡本身做的就是平臺,以技術驅動,靠規則協同。所以菜鳥內部在議定目標路徑時就定下瞭一條 " 鐵律 " ——不做快遞,但要通過技術手段把已有的物流公司連成網,然後再用技術提升這張網絡的效率,進而實現價值增量。

從這個角度看,菜鳥如果從做網絡,變成做網絡上的一傢物流公司,這是舍本逐末的事情,實際上也是 " 揀瞭芝麻丟西瓜 " 的不明之舉。阿裡巴巴和菜鳥不可能不清楚這點。

有意思,也值得關註的是——菜鳥成立以來,確實在頻頻投資物流公司,現在市場上的主要落地配公司,或多或少都有菜鳥的投資。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根據老鬼從菜鳥內部人士瞭解到的情報,馬雲一直要求菜鳥要做別人做不瞭的事。比如早期的拿地建倉,搭建倉配網絡並在全國智能分倉等等,這些都是別人做不瞭或者沒有去做的事,所以菜鳥才會加大投入。

這裡說到的 " 別人 " 實際上就是傳統快遞。

按照這個邏輯,菜鳥投資落地配也是看到瞭這是對傳統快遞最後一公裡的有效補充。比如在天貓超市等業務上,全程全網的傳統快遞無法做到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速,這就需要讓落地配來加入。

倉配不分傢,菜鳥既然一開始就佈局瞭倉,接下來肯定會有配。這是由商業模型決定的必然選擇,如果這樣做瞭,天貓超市的體驗還需要繼續提升,未來也不排除菜鳥還會繼續加大整合力度,做一個配送體驗的 " 樣板間 " 出來,比如盒馬。

但從本質上說,菜鳥依然是一個網絡平臺,落地配的樣板間在整個網絡上也僅僅是一個垂范的作用。菜鳥這樣的物流網絡,不可能離瞭物流要素而自己存在。

2

落地配和快遞不在一個頻道,不是此消彼長

在 " 喵遞 " 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揣測菜鳥自建落地配是為瞭擺脫對快遞公司的依賴。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沒有搞清楚落地配和快遞的區別。

快遞公司以幹線網絡見長,核心能力是全國性的轉運,適合傳統意義上的 " 單倉發全國 "。而落地配公司,以區域性的配送見長,配送半徑在兩三百公裡范圍內,適合 " 全國分倉 就近發貨 "。

菜鳥最典型的落地配網絡是用在天貓超市上面。全國有 30 多個天貓超市的專屬倉庫,消費者買瞭東西,就由附近的倉庫發貨,落地配來遞送,這種配送的當日達、次日達已經覆蓋瞭 1000 多個區縣。

請註意,這是天貓超市的配送模式,高頻、短距、快速,訂單即收即發。與此同時,目前在淘寶和天貓上的其他商傢,依然是用快遞公司來發貨,實現長距離的運輸。因此快遞和落地配是互為補充,而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以京東為例,雖然自建瞭倉配物流體系,但還是有大量訂單都是通過 " 三通一達 " 來運輸的。

在菜鳥的智能倉配網絡裡,快遞公司也參與其中。比如 " 三通一達 " 就承接瞭當中大量跨區域配送的訂單。中通、百世等公司已經深度參與到跨境保稅倉商品的配送和區域性的倉儲運營當中。

由此可見,如果菜鳥整合落地配公司的消息是真的,那麼這部分 " 樣板間 " 的配送任務,跟更大體量的快遞比起來,僅是冰山一角。一個可以參考的數字是,京東倉配經過 10 多年發展,目前的訂單不到 500 萬單 / 天,而快遞公司在淘寶天貓平臺一天的單量超過 5000 萬單。倉配與快遞之間的懸殊之大,由此可見。

當然,考慮到各傢快遞公司同時還是 " 菜鳥聯盟 " 的成員,客觀上大傢已經結成命運共同體,不排除未來快遞如果達到一定的服務標準,也會加入到 " 樣板間 " 當中。

3

快遞的未來取決於市場增長和技術紅利

" 喵遞 " 事件終會過去。

在這個事件中,把快遞和落地配對立起來看,可能是對快遞業最大的誤解。他們的未來絕對不是取決於怎麼和落地配分蛋糕。從中長期來看,快遞的未來取決於兩個因素的驅動:一個市場的自然增長;一個是技術的創新紅利。

回看快遞業,從 20 年前跑碼頭式的草莽創業,到紛紛上市進入百億俱樂部,順豐甚至進入瞭千億俱樂部。近年來,各傢主要快遞公司的增長都接近 50%,絕對是國民經濟的一匹黑馬。

國傢郵政局數據顯示,自 2012 年到 2017 年,全國的快遞業務量從 56.9 億件飆升七倍至 400.8 億件,這種市場增量是快遞公司一路走來最大的成長紅利。用國傢郵政局局長馬軍勝的話說,中國的快遞公司正在成長為世界級的快遞航母,而且還是一個群。但這個業務規模仍遠遠沒有見頂。

馬雲去年也公開表示,未來幾年,中國會從現在的每天 1 億個包裹,進入到每天 10 億個包裹的時代。馬雲是看到瞭新零售的時代到來,物流已經不僅僅意味著網購,而是成為一項日常基本服務。

每天 10 億包裹的市場,任何幾傢公司都是吃不下的。在增量面前,也不存在誰吃掉誰的問題。

技術創新是快遞業未來增長的另外一個引擎。5 年前,一個包裹一個星期送到很正常,但 5 年後的今天,當日達、次日達已經成為標配,30 分鐘達、1 小時達、2 小時達等分鐘級、小時級的配送層出不窮。

這背後,就是快遞已經從 " 蒙眼狂奔 " 進入到 DT 時代。大數據預測、智能分單、機器人分揀等新技術讓快遞平均時效從 2013 年的 4 天以上,提速到瞭現在的不足 2.5 天。

2017 年底,馬雲和中國主要的快遞公司有個桐廬會談,核心就是共商怎麼在市場增長和技術紅利下,把快遞繼續做大做強,把商業效率和消費者體驗升級提升。這次會談達成瞭桐廬共識。

業內人士透露,就在外界對 " 喵遞 " 傳言紛紛的時候,菜鳥與快遞公司卻是當局者清,正忙著探索多項新合作。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